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看最早的“汉字楷书字典”现存早期刻本是什么样子?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16-12-10 10:2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楷书汉字字典”《大广益会玉篇》早期刻本在沪展出。

我国现存最早以楷书汉字为收字对象的字典是由南朝梁、陈间人顾野王编著的《玉篇》,原书久淹无闻,后代所通行者为经唐人孙强增字、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陈彭年等人重修的《大广益会玉篇》。目前,正在上海朵云轩艺术馆5楼展厅展出的由上海博古斋提供的元刻本《大广益会玉篇》,被上海图书馆专家认定为元代中期刻本,且刻印较国家图书馆的元代延祐二年圆沙书院本为佳。

在朵云轩展出的博古斋《大广益会玉篇》(局部)

《玉篇》是我国现存最早以楷书汉字为收字对象的字典,由南朝梁、陈间人顾野王编著,原书久淹无闻,今存日本的唐代写本,可能是最为接近原本面貌,可惜仅存残卷。后代所通行者,为经唐人孙强增字、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陈彭年等人重修的《大广益会玉篇》,然而该书宋本完帙早就难以寻觅,12月9日-12月12日,上海朵云轩艺术馆5楼展厅展出一系列古籍善本精品,其中由上海博古斋提供的元刻本《大广益会玉篇》被古籍专家、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高级研究员认定为元代中期刻本,且刻印较国家图书馆的元代延祐二年圆沙书院本为佳。

此次展出的《大广益会玉篇》

“目前所见诸本《大广益会玉篇》至少有两部系明版而非元代所刻:一为上海图书馆之莫棠旧藏残本,写刻颇劣,过去定作元刻,实因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与他本比较。另一为国家图书馆藏詹氏进德堂刻本(经部4426,国图书号10506),其卷一末有‘詹氏进德书堂重刊’刊记,或许国图另有一部明弘治五年詹氏进德堂刻本的缘故(经部4432,国图书号7968),因版刻不同,便将此本定为元刻,但其字体呆板,甚至较国图另藏两部明初刻本(经部4429、4430,国图书号7966、7320)有所不如。此外,该两部所谓元刻本与国图两部明初刻本之版式皆为粗黑口,这一特征也是在鉴别元、明刻本时需要注意者。至于国图、上图其他没有牌记之元刻本,窃以为皆刊刻于元代后期,而唯独博古斋本为元中期刻本。”陈先行在鉴定中表述。

此次展出的《大广益会玉篇》

据陈先行介绍,通过检索《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元刻本《大广益会玉篇》共七部,除福建师范大学所藏八卷残本一时未能寓目者外,他于近日将国家图书馆所藏四部、上海图书馆所藏两部皆翻检过,“包括博古斋本在内,粗看版式皆四周双边,黑口,半叶十二行,多为福建地区坊肆所刻,但无一版本相同。众所周知,我国元代至明前期刻书之业,福建地区可谓独领风骚,尤以书坊刻书最盛,但版本之学发展至今,专家学者们于此并未作过全面爬梳研究,对该时期建刻之特点面貌认识颇为模糊。倘若原本没有牌记,或牌记存在不确定性,人们往往会作出似是而非的鉴定。元代福建地区刻书字体根源于唐楷,由建刻宋本起笔轻、落笔稍重之字体化出,但于起、落笔特别强调乃其特点,尤其是起笔,每呈现圆钩或圆角状,颇为夸张,至明代前期,一直为福建刻书特别是书坊刻书所采用。过去治版本者讲版刻字体,于此疏于探究,多以元刻本流行赵松雪字体笼统言之,实际该字体与赵字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这种字体之流行,或者说这种版刻风格的形成,有一个渐变过程。元代初期的福建刻书,即便同一部书版,其字体并非皆呈如此面貌,建刻宋字尚占据一定版面,只是相较宋本字体偏软而已。至元代中期,宋本字体的遗意遂荡然无存,一式这种字体。但是,从元中期至明前期,这种字体也是有变化的,元中期时的字体尚具秀逸灵动之态,而元后期则略显板滞,至明前期则呈偏长规整之匠字,了无生趣(山东省图书馆的那部《广韵》便是如此)。当然,各时期所刻又有精粗高下之分,须细加比较,方能有所意会。”

陈先行认为,由赏鉴一部元刻本而作一极为初步的个案研究,是想告诉人们,因受历史条件限制,前人编制目录往往是以自己的藏书与别家的目录进行校核,这种状况甚至到了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时也未获根本改变,故所作的版本学研究只能是局部的、粗线条的。当今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老老实实进行版本个案研究,在掌握大量实物版本信息的前提下,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完善鉴定版本方法,才能逐步攻克前人留下的难题。

初唐写经(局部)

据悉,同时在朵云轩展厅展出的博古斋收藏的写经两种,一是初唐写经、出自敦煌的《妙法莲华经》,此卷全长约七米,为《妙法莲华经》卷二,起于卷二譬喻品第三“力、无所谓,有大神力”,终于卷二末“妙法莲华经卷第二”,卷末拖燕尾,最是完整,细乌丝栏,品相完好,未经装裱,可观初唐麻纸原貌。北魏写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同样出自于敦煌,书写年代约在五世纪末六世纪初左右,整卷浓墨书写,书体谨严,浑厚茂美。字体扁方端正,少欹侧,重心偏下,与北朝石刻书风相类,兼具《东魏敬史君》之严谨,《朱岱林墓志》之稳健,《唐邕写经颂》之宽博。

清康熙年间张氏泽存堂仿宋刻本《玉篇》

链接:《玉篇》与《大广益会玉篇》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主体的古代字典,全书共收2.2万多个字。其中有大量魏晋以来的后起字、异体字。《玉篇》编纂人顾野王,南朝吴郡吴(今苏州)人。顾野王十分重视汉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在《玉篇》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文遗百代,则礼乐可知,驿宣万里,则心言可逑。”就是说文字可以克服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他认为正确使用文字,可以“鉴水镜于往漠,遗元龟于今体,仰瞻景行,式备若文,戒慎戒邪,用存古典”。

顾野王生活的南北朝时代,文字使用十分混乱,“五典三坟,竟开异义;六书八体,今古殊形。”古老的书籍有不同版本,字体也不同,“字书卷轴,舛错(错乱)尤多。”顾野王身为南朝梁的太学博士,下决心“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

《玉篇》成书于南朝梁大同九年,经后人多次删改、修订。宋代陈彭年、丘雍、吴锐等人重订《玉篇》,称为《大广益会玉篇》。清代光绪年间,有个叫黎庶昌的官员出使日本,看到了《玉篇》的零卷,即原书第九卷、十八卷后半部分、十九卷及二十一卷。黎庶昌于是设法翻印出版,题为《影旧钞卷子原本玉篇零卷》。以后古文字学家罗振玉又在日本发现了一些《玉篇》残卷,影印为《卷子本玉篇》残卷。这样原本《玉篇》的面貌终于为后人所知。

《大广益会玉编》共三十卷,收字二万二千余,全书分为五百四十二部,与《论文关联》为原则,似乎是以字义相关为先后。每个空下先以反切释音,然后解释字义,有些还引有书证或直接引用典籍的诂训来释义,并把一些字的古体、异体附于释义之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