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是月亮》: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阿之
2016-12-12 08:16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用“一波三折”“墙里开花墙外香”来形容上海籍女编剧朱宜的《我是月亮》大概无可厚非。

朱宜早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编剧硕士,《我是月亮》创作于她留美期间,初稿是由英语写成的,而后又由她南京大学戏文系的师妹刘天涯翻译成中文。《我是月亮》最初在美国当地的戏剧节上演,而后回到作者母校南京大学及北京等地巡演时,尽管收获了相当多的赞誉,但因该剧涉及敏感议题而让巡演腰斩;而后几经删减又上演于“爱丁堡戏剧节”,这次终于以较为完整的面貌与上海观众见面,实属好事多磨。


《我是月亮》舞台照

剧中有五名演员,作为故事起点与故事中心的“亚裔男人”在剧中并没有名字,而围绕他展开的几个人物,比如因为看A片与他成为好友的吉米、吉米的妻子梅、亚裔男人的邻居安吉拉等等,都是有名字的。

这样的人物安排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亚裔男人”比起这些有名字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身份、一个视角。除了种族和肤色,这个亚裔男人还是个宅男、博士,他的人物设置十分讨巧地迎合了白种人心目中,关于亚洲人“只会读书,不会社交”的nerd的刻板印象——别忘了,原剧本是用英语写成的,首演地在纽约。

全剧伊始,亚裔男人谈论起美国AV女优和日本AV女优的区别,宛如购物时货比三家的主妇:叫声、前戏、动作各项指标宛如商品的各个功能,都有固定参数并进行一一对比。这些生动的细节都体现了学术宅男的刻板,以及亚裔男子与白种人对于女性审美上的区别。

不善社交的他,面对无法排解的性欲时选择对着A片自慰,A片里的女优陪伴了他整个寂寞的青春期。所以当那位躺在硬盘里的AV女优死于非命时,他难过得像死了初恋,并且女优的死,让他重新与久未蒙面的吉米再次联系。尽管吉米已经结婚生子,但是女优对于他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对亚裔男人的影响,因此他的伤心程度也丝毫不亚于亚裔男人;


《我是月亮》舞台照

另一位与亚裔男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的,是住他对门的安吉拉。安吉拉是常春藤名校的数学系女大学生,按理说,她和亚裔男人是同一种人,都属于学术宅的范畴,可是她面临的却是另一种困境。成绩优异、智商高超的她,因为身材的肥胖而自卑敏感。尽管她和其他女孩一样,迷恋帅气的偶像歌星贾斯汀,可是却觉得自己“没资格喜欢帅哥”而对此羞于启齿。


长期的自卑也让她成为一座孤岛,闲暇时最大的乐趣,就是透过家里的窗户窥视对楼的公寓,如她所说:“不同的窗子就如同电视机的不同频道,我可以选择我最喜欢看的。”于是亚裔男人的自慰场景,就成了她“最爱看的频道”;


而遭遇女孩们众星捧月般围绕的偶像明星贾斯汀,实则是名同性恋,他苦于恋人的占有欲太强、同时苦于明星身份让他失去自由,可是当恋人真的离开他时,他又觉得生命中少了一大半的重量。对此他抛开了明星的身份以及真实的性取向,靠着勾引、取笑胖女孩安吉拉而获得存在感;


还有亚裔男人的好哥们吉米、吉米的妻子梅,他们都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难言之隐,这些难言之隐,都不是一段亲密关系、一句恭维和安慰可以解决的困境。


《我是月亮》舞台照

这一版《我是月亮》的演出,基本遵照了编剧朱宜的剧本原作,不像另一部由她执笔的剧作,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演出的《长生》,在演出时遭到了较大的改动。剧本不乏神来之笔,且时不时地会被演员用漫画式的夸张演绎展现得妙趣横生。


比如当宅女安吉拉与偶像贾斯汀接吻时,她顿时感到天旋地转,饰演安吉拉的演员,配合着音乐慢动作转了好几个圈,经常看漫画的观众,甚至可以脑补出她头上和眼里的星星;再比如当安吉拉第一次在电梯里与亚裔男人搭讪时,她告诉亚裔男人经常透过窗子看到他自慰时,男人立马晕倒在电梯中。


但遗憾的是,《我是月亮》翻译成中文并全由中国演员来饰演剧中角色后,难免会失掉英语原剧本的一些华彩,尤其是有关文化冲突与差异的部分。比如亚裔男人区别于白种人的视角就没那么明显,事实上从演出来看,甚至看不出剧中有线索提示这个男人是位亚裔;


安吉拉这个角色则比其他角色更显得标签化,如果剧本对她肥胖的原因有明确的说明,比如是天生患有疾病,或者是她自暴自弃的自我选择,相信这个人物会更丰满;


事实上安吉拉这个角色,原本可以是整出剧里最丰满的角色。“超市”这个场景,是这一出关于“孤独”的戏中,为数不多的群戏。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物和货品,表征意义是让人取得温饱,引伸意义则是欲望与交流。


安吉拉在超市里那大段独白中,尤其是结尾那段对“当有疤痕的苹果被放回架子上后,和一堆完美的苹果放在一起,它便无人问津”,这个“苹果”其实便是安吉拉自身处境的隐喻。私以为安吉拉的独白尾声可以是全戏的一个小高潮,只不过突出“苹果”的隐喻含义,可能需要借助一些较为复杂的舞台手段,这对主创来说或许会是个挑战;

最后说说那位从头到尾都没露过面的“宇航员”。《我是月亮》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手法,一条线是观众肉眼能看得见的舞台上的几位主人公相互联系与制约所构成的小世界,另一条线则是用音效的方式,广播实况播报宇航员登月的过程。


《我是月亮》舞台照

而这两条线并行的时候,最吸引我的其实并非宇航员的身份,而是我感到了剧中存在着两个平行宇宙,在太空宇航员的登月过程前进了一小步,地球上这几个人的关系已经兜兜转转了好几轮,这是一种时空差异上的微妙。

当然看到结局我们也知道了,宇航员是吉米的儿子,我只能理解为是作者为了让剧中人物关联得更紧密而做此安排,只是这样的安排,对于主题的升华并无太大作用。

“月亮”的意义也很清晰,因为主创在剧中明确提到:月球表面的每一个陨坑,都是一次撞击所遗留下的伤痕。这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样的——每当多一个人从你的生命留下痕迹,你就宛如一个月亮多了一个陨坑,那些人的痕迹不会轻易从你的生命中擦拭干净。

最后的最后,主人公们都从自己困境中走出来。然而他们并没有改变,近视眼依然是近视眼,喜欢看A片的依然继续看A片,他们并不完美,他们都和别人不一样,但他们愉快地接纳了自己,包括自己的缺憾。每个人都是一个月亮、一座孤岛,只有与自己的和解,才是真正的和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