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明网:“叫停故宫修缮”是对历史负责态度,宁愿暂停也毋滥

“光明网”微信公号
2016-12-11 15:22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光明网”微信公号12月11日消息,据报道,2002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规划,计划持续到2020年,但2014年至2015年间,这一修缮工程却中止了一年多的时间。日前,在“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了当初叫停修缮工程的原委:原来政府采购材料都要货比三家,主要比便宜,而不是优质;招投标中,中标单位中标后才开始找包工头,包工头又以最便宜价格找农民工;还有项目制主抓“执行率”,一年数度“催着大家赶紧花钱”,到年底没花掉就收回。

迎接2020年故宫600岁生日的“世纪大修”,也是自1911年以来的一百余年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次故宫古建筑修缮,原来还被中途叫停过。这段从故宫博物馆馆长嘴里披露出来的“秘史”,甫一曝出就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

这不只是因为故宫的“自带热搜体质”——作为中国博物院中的龙头老大、世界五大宫之首,故宫近几年动作迭出,总能吸引舆论聚焦;也因为它在文物修缮根本诉求层面的定位与考量,极具启示意义。

叫停文物修缮,乍听上去,或许让人有些不解:文物修缮,指向的是对文物的保护,通常也是有问题才修,将其叫停确定不是跟文物保护作对?

但事实上,当所谓修缮被不专业的方案、人员鼓捣成了修缮性破坏,叫停或许才是种保护。而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的情况看,起初的修缮工程着实问题不小:比如受限于“招投标”制度,故宫“八大作(瓦作、土作、石作、木作、彩画作、油漆作、搭材作、裱糊作)”却一度濒临“人去艺亡”,施工难有专业性;因“项目招标”和“政府采购”方式比的是便宜,所以找的人、买的材料都找便宜的,施工质量也没保证,有些刚修好的古建筑又得复修,古建筑或将“修一栋坏一栋”;还有财政拨款也总急着花完,跟故宫修缮应有的节奏周期不搭。

这类粗糙而又无专业性可言的文物修缮,跟故宫“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的厚重感显然不匹配。若修的质量不过关,很有可能变成破坏文物。正如单霁翔所说:“这个历史责任我们没办法负。”而叫停故宫修缮,且一停就是挺久,着眼的就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宁愿暂停也毋滥,让故宫文物免遭那些难以修复的破坏。

而最终事情也迎来转机,在“特事特办”的批示下,故宫的修复开始重新运作,不再视为工程,而是研究性的保护项目;修缮前,故宫邀请各个部门学者先花两年时间进行研究,在展开“没有追兵”的科研后,找到每个文物的病害,再开始修缮。这显然更能体现对文物的敬畏和责任感。

故宫从修缮到叫停修缮,再到修复重新运作,也是个面向尊重文物保护规律的纠偏过程,其走向也熨贴人心。但这类对不专业修缮的叫停,不能止于故宫,而应成为文保方面的“标准动作”。毕竟,文物是有“魂”的,是历史遗存,容不得任何理由的损毁。

得看到,在文物保护的属地管理与财政拨款常规下,文物修缮受到招投标制度与“突击花钱”预算之弊影响的,远不止故宫。而很多文物遭了破坏又是难以修复的,这就要求其修缮必须尊重文物保护伦理与规律,而不可贸然和随性。

例如,今年9月份辽宁绥中“最美野长城”遭水泥抹平,让人痛心。它暴露的修缮非专业问题,就跟那种基于对历史负责意识的叫停和科学化修缮,是背道而驰的。遗憾的是,这种很“野”的修缮带来的破坏效果很难再得以修复。

文物修缮,不能像很多道路施工那样随意“拉拉链”,谨小慎微才是正确打开方式。同时,也有赖于用专业精神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托起修缮的“保护”本意,而切忌用非专业修缮制造破坏。

(原题为《“叫停故宫修缮”是可贵的对历史负责意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