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郝晓宁: 失能老人社会支持欠缺,儿女谁照顾老人更多

澎湃新闻记者 张宁
2016-12-12 09:05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郝晓宁
主讲人:郝晓宁(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
主题: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时间:2016年12月9日

主办:北京大学管理科学数据中心

【编者按】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剧,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这其中失能老人就是一个主要问题。12月9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 “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研讨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郝晓宁在国内老龄化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如政策支持、家庭支持及设施环境支持等。

她指出,当前我国失能老人在日常生活、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社会支持欠缺,存在国内适老化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并通过对国际老年社会支持现状的研究,对我国失能老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郝晓宁发言内容的整理:

失能老人是一个需要长期照料和严重依赖照料的群体,是在起床、洗澡、穿衣、上厕所、做饭等日常生活中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随着我国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失能老人照顾问题成为一项不可回避的议题。

在这里首先向大家分析一下国家近期对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成果。近日,民政部、财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发布了《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成果》,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仍在不断加剧,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老年人慢性病罹患率高,最受关注的问题就是医疗问题,尤其是目前还有超过4000万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对于照护服务的需求比例也在持续上升。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个百分点。权威调查机构CHARLS数据显示,目前全国7900名老人中,有913名老人为失能老人,这一比例占到老年人总数的约11.56%。在吃饭、穿衣、上下床、洗澡、上厕所、控制大小便六项指标中,其中有一项有困难需要帮助或无法完成即判定为失能。

在测算老年人失能因素时,调查结果显示,年龄、慢性病患病种类、抑郁程度、自评健康是老年人失能状况的影响因素。在前述六项指标中,有一项有困难需要帮助或无法完成的老年人平均年龄在69.39岁,有两项有困难需要帮助或无法完成的老年人平均年龄在72.62岁,有三项有困难需要帮助或无法完成的老年人平均年龄在74.35岁,有四项有困难需要帮助或无法完成的老年人平均年龄在75岁左右。

经过分析对比发现,失能老人在洗澡、上厕所方面需要帮助或无法完成的比例最大。这也说明了强化老年适老化设施及老龄用品建设的重要性。

与正常老人相比,失能老人对日常生活照料及医疗护理需求更加迫切。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照顾者进行社会支持,对于改善失能老人的生存状态、强化家庭照护功能,以及减轻家庭照料的经济与精神双重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所说的社会支持通常指三个方面,即政策支持、设施支持、家庭支持,对应的内容是国家、社会、家庭的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心理支持。

从国家政策层面看,健康养老相关政策是在宏观层面上指导养老建设的重要方针和行动原则。自2013年,国务院连续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与此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围绕体系规划、机构标准也在不断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标准,为推动医养结合工作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但时,当政策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推进到实际操作层面时,不难发现,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分期目标,制定的政策普遍存在标准泛化、细则欠妥、联系破碎、人文缺失等诸多不足。养老机构、各层级医院之间缺乏有效可行的协同机制,如合作规范、转诊制度、医保辖射范围及限额,同时,医疗和养老机构的行业规范和等级评估制度也待完善。

从社会环境设施层面看,第一,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养老机构有明显的增长,但是与老龄化趋势相比,需求与供给之间缺口仍然巨大,同时,资源绝对不足与浪费并存。第二,为老服务的医疗机构供给不足,且发展现状困境重重,表现在为老医疗资源数量少,且地区分布不均,医疗机构缺乏合理有效的层级划分,服务对象不明晰,从而造成大型综合医院人满为患、老人“压床”现象屡见不鲜,不能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更关键在于给真正主要就医的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医疗建筑空间和环境设计也未充分老年人使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分区混乱、流线冗长、细部欠缺等。第三,社区照顾供给不足,需求较大。北京市对北京市三区老人所居住的社区进行分析,发现社区能提供的服务有限(或者失能老人知悉情况不足)。认为社区能够组织社会及娱乐活动服务的老人比例为四分之一,其次是提供法律救援,占到11.2%,而对于如日常购物、聊天解闷、起居照顾等其他社区服务,君不到2%。在社区提供的为老服务有限的情况下,失能老人能够享受到的老年服务更少,可以享受来自老年服务中心等社区(街区)组织帮助的失能老人仅有26人(7.5%),而享受不到服务的则高到279人。对失能老人对社区老年设施的供给及设施设置的必要性认知情况进行对比发现。社区老年设施的供需差距较大,社区老年设施的供给远远小于老人对老年设施设置的要求。

另外,失能老人对于专业性的医疗照顾需求很高。调查中有80%以上的老人希望社区能够为老人量血压,有70%以上的老人希望社区能够提供上门送药打针的服务。对于治疗、康复等专业护理和家庭病床这些服务,均有200多名老人希望社区能够提供此服务。其他三项,如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咨询、陪同看病等,需求也超过了50%。

环境设施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老龄用品市场需求大,但发展落后。作为世界第一老龄人口大国,中国没有全球性的老年产品企业,又缺乏这一领域足够的知识产权,更缺乏高端老龄科技发展后劲。与日本、美国相比,中国在这一点上其实是远远落后的。

可以说,中国的老龄用品业尚处于分散型、自发型、盲目型的发展状态,缺乏整体布局和系统性规划,技术自主创新乏力、行业标准缺失、行业监管缺位,老龄用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具体来看,除了保健、医疗和医疗器械,其他大多数老龄用品处在起步阶段。以日用品为例,研发、生产都非常滞后,大多数实业界人士以及相关部门甚至还没有对此形成概念。

从家庭支持层面看,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类型逐渐从联合家庭、主干家庭的“大型化”向核心家庭的“小型化”转化,出现了我国家庭特有的“4-2-1”结构,使得代际关系出现断裂和逆家长制,从而造成老年人家庭地位的边缘化。调查显示,2010年,城乡老年人平均子女数为3.2个,其中城市为2.7个,农村为3.6个,较2000年和2006年均显著减少;空巢老人数量明显增多。2015年我国城乡空巢老人比例超过一半(51.3%),城镇空巢老年人占50.9%,农村占 51.7%,农村比城镇高。

家庭照护上,则是“一老生病,全家受困”,调查数据显示,现在75%衰弱老人的主要照顾者是家庭成员,由社区等社会力量在照顾提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很有限。2013年,我们在北京市18区县中选取西城、朝阳、通州3个区作为抽样区县对60周岁以上老人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失能老人的照料者主要是儿子(31.1%)、配偶(28.2%)、女儿(20.2%)。而照顾失能老人工作繁重,平均照料期限是5年。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现在我国开始全面推行二孩政策,但实际上,从金字塔结构的推演上你会发现,二孩政策对老人照护的贡献非常小。

同时,城市中建筑形式的变化,使得大量胡同、四合院消失,导致我国几千年来传统养老模式所依附的建筑形式由新型住宅小区所取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家庭养老的重要地位。

再来看一下失能老人的经济现状,在经济物质支持层面,城市失能老人的经济支持来源主要是正式支持,即政府;农村失能老人的经济支持来源主要是非正式支持,家庭。我们在调查中经过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城乡失能老人的支出都高于全部老人的平均支出,而农村失能老人经济状况为负收入,不容乐观。

心理支持层面,失能老人的心理支持状况不容乐观,失能老人普遍处于没有朋友或是朋友数量很少的现状。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进行讨论和得出的建议是,第一,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欠缺,需要完善相应的支持内容,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社区及机构明确适老化设施体系的功能需求,建设目标,以及建设规模和相关指标,同时进一步梳理适老化设施与周边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机构室内室外应有合理的布局设计,要有足够的座位数和马桶,方便易行;老龄用品适老化、人性化设计。

第二,基于失能老人社会支持体系需求,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支持服务。在生活照料层面,应积极发展社会居家服务产业,发展社区日间照料和志愿者服务;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使失能老人在居家或机构养老的同时获得上门医疗或康复等服务;完善失能老人医疗服务体系,制定向失能老人倾斜的医疗和康复等服务政策,开通失能老人就医绿色通道或预约就诊服务,优先解决失能老人就医难题。同时,通过志愿者服务,陪同或帮助失能老人看病就医;鼓励尚可以行动的失能老人多参与社区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对完全失能老人,可以通过聊天或读书等志愿者服务,满足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从而逐步细化和完善失能老人的心理支持体系。

第三,依据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和需求,完善失能老人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具有统一性和针对性的导向性政策制度,研究体系内部运行机制,诸如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长期照护和伦理建设在内的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标准、规范与指南;研究和细化相应的实施措施,使失能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获得基本的帮助,生病时得到相应完善的医疗护理服务,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出现困扰时能够获得相应的关怀与帮助。

(本文根据主办方提供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