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果将校园霸凌看成孩子之间的普遍打闹,创伤会影响孩子一生

Blair 丫丫
2016-12-12 12:33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昨日,一篇由母亲讲述孩子遭遇校园霸凌事件的文章刷爆网络,后经证实该事情发生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

中关村二小的微博声明

具体经过不再赘述,事件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以及各大媒体的爆出后,中关村二小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让教育问题回归学校处理。但是很显然当事人母亲对于校方处理的结果很不满意。

校园霸凌事件一直都有,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正在普遍发生,校园欺凌网络舆情分析称,从2014年6月1日到2015年6月31日,涉及“校园暴力欺凌”的网络新闻达36761篇次,相关论坛贴文达39189篇,微博达721947条。

近年来随着此类事件在网络上曝光度的增加,霸凌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孩童过来,我们大多数人也都会有自己的孩子,面对校园霸凌我们都面临着潜在的伤害,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什么是校园霸凌?

大部分人对校园霸凌(school bullying)的界定都很模糊。大家肯定都听到过类似的话——“我只是说说而已嘛”,“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当真”,“我们是开玩笑而已啦”……

就这样,受害者受到的那些侮辱、伤害,总是这么被轻描淡写地带过。

挪威有一个学者,心理学教授Dan Olweus,他下了一个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

“在一段有明显强弱不平衡的关系中,若是总是时不时地有某种言语/肢体行为的重复性动作,(这个时候)校园霸凌就形成了。”

或者更具体地说:“当一个学生被说了下流、肮脏的话,或是被拳打脚踢、威胁、关在一间屋子里、被人递了下三滥的小纸条、没有人同他说话时,校园暴力就产生了。”

电影《校园规则》剧照,下同

此外,还有学者将校园暴力分为直接/显性侵害(Direct/Overt aggression)和间接/隐性侵害(Indirect/Covert aggression)。

前一种就是,含有类似推、撞、踢等肢体搏斗或者骂人、中伤、取笑等带有言语威胁的行为,这些都是面对面的冲突情境;后一种是在第三方中进行的流言散布、背后羞辱式的非直接冲突。

以上,都是校园暴力。

你我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为过校园霸凌的受害者,或是校园霸凌的施暴者,而不自知。

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负

❶ 男孩or女孩,谁更勇敢?

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一群学者作了一个在校园霸凌中关于性别和年级的比较研究。

研究发现,高年级的学生和男孩子,较低年级的学生和女孩在面对校园霸凌时,更有可能采取直接干预、帮助受害者或者告诉大人这样的积极行为。但是,在面对施暴者,也就是欺负别人的那个人时,不论男女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忽视他或避开他。此外,就旁观者来说,随着年级的增加,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的好事者的数量都在增加。

另一项结论是,小学生在遇上校园霸凌时,是最有可能采取大人所期望的那种行动的人,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直接走上前去制止施暴者,或者将发生的事告诉家里的大人或者学校的老师。相比较之下,中学生就更有可能直接走掉或者什么也不干。高年级不会“打小报告”,也不愿意白白受欺负或是看着他人受欺负,他们怎么样呢?他们会叫上一帮人,欺负回去。

在同辈群体中,女孩子更加倾向于承担了一个积极的“防卫者”、“守护者”的角色。当她们看到有人被欺负时,她们比起男孩子更有可能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寻求他人帮助,并试图通过处理相关人员去解决这件事。

当研究人员把性别与年级放在一起看时,他们发现,哪怕是女孩子,在由低年级变到高年级之后,她们的干预或者反抗行为也会显著的减少,而且会由正面直接的反抗转变为间接的反抗,比如仅仅是向他人倾诉。这也显示了一种行为暗示:

我不想破坏表面关系。我不想和你正面冲突。

❷ 长的胖,长的丑,就更容易受欺负吗?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是在实际生活中,真的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明明什么也没做,却无辜地成为了校园霸凌中的受害者。

位于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的一群博士专门调查了在15-16岁之间的青少年中肥胖和校园暴力之间的关系。事实表明,超重的同学的确比一般人更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他们通常会被疏远,被散播一些不属实的谣言,还会被起难听的外号,甚至直接被拳脚相向。

来自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的Richard M. Lerner运用了一个理论模型去阐释人的外表和他的社交功能的联系。他认为,在一个有着高度审美标准的文化环境中,一个人的外在影响着其他人对他的反应。

实际上,“胖”仅仅是一个标靶,孩子们会把他们的肥胖的同学描述成自私、刻薄、好斗的人。在平时的社交中,尤其是孩子们的社会交往中,外貌是他们选择同伴的重要依据,所以他们会倾向于在那些超重的同伴身上贴上消极负面的标签并倾向于相信“这个人就是这样子的人”。

可是,无论是胖矮丑还是小穷挫这些标签都不应该成为霸凌的借口。

校园霸凌对人的影响不容忽视

霸凌无论是对于霸凌受害者、实施霸凌的人甚至是霸凌旁观者不同程度都会产生影响。

首先毋庸置疑,霸凌对于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在2014年发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童年时遭受的霸凌,其影响可能会从青春期和青年时期一直持续到中年。

该研究表明,那些童年时期曾被欺凌过的孩子,人生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无论是偶尔或者经常被人欺负,这些孩子在23岁和50岁时都会遇到更大的心理困扰。而童年时经常被欺负的孩子在45岁时会有更大的抑郁、焦虑和自杀风险,50岁时认知功能也会表现较差。可见,霸凌所造成的心理和认知影响在40年后之后,仍然持续影响他们的生活。

霸凌行为对于实施霸凌的人同样有负面的影响。喜欢霸凌的孩子情绪易怒、沮丧,具有侵略性和敌意,比如频繁地争论、打架、生气、冲动等等,经常惹是生非,同学远离,老师头疼,在学校更少获得喜爱,因此自尊感较低,走向社会后如果不加调适这种霸凌心理,也会处处碰壁,因为社会环境的宽容度远比校园要低得多,在学校的规则规劝不下的在社会上法律自有尺度。

关于此,一个英国小组就曾调查了一组14岁是否霸凌的男孩,随后在18岁和32岁又对他们进行了复调。那些认为自己14岁时有一点霸凌的男孩,其中18%的人到了32岁依然霸凌,这些成年霸凌中61%具有高度侵略性,20%因为暴力犯罪。

而对于那些霸凌的旁观者,有研究表明他们在选择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依然不能免除霸凌带来的影响,目击霸凌会对这些人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较正常人会更可能旷课、辍学,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社交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等。

面对校园霸凌应该怎么做

基于霸凌对孩子的影响,面对校园霸凌时,无论是父母、教师还是校方,都应该足够重视,不能将其看成是孩子之间“普遍的游戏和打闹”,否则这种创伤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于霸凌受害的孩子来说,如果孩子已经明确向父母或者老师表明自己受了欺凌,父母和老师都应该引起警惕,要相信孩子有基于自己本能和经验的判断能力,什么是“打闹”什么是“受欺凌”孩子有这种区分的能力。

父母和老师不要帮孩子做判断,更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在事情发生后稳住孩子的情绪,让他知道这个事情是可以解决的,然后尽快了解情况,弄清事实,公正处理。

儿童心理学专家对父母在面对孩子被欺凌时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❶ 不能以暴制暴

也就是还击的方式。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以暴制暴的方式是最不好,也是最无效的,甚至让事情更加复杂和严重。

❷ 不能用爱和保护把孩子孤立。

即有的家长在孩子遇到霸凌事件后,会在上下学把孩子密集的保护起来,这样其实会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强化自己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而一旦脱离父母的保护,孩子会更脆弱。父母应该做的是,做孩子坚强的后盾,让孩子积极面对,树立信心,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并跟进。

❸ 尽早尽快和校方沟通解决。

尽快帮孩子找回公道,是让孩子尽少免于伤害最好的办法,这比说很多安慰的话来得强的多。

如果是实施霸凌的孩子向父母透露自己欺负了其他孩子,甚至以此为傲。父母应该对其引导教育,不能戏以为自己孩子“真棒”。生活中许多父母都以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强势”为傲,殊不知这是对孩子的纵容,会让孩子更肆无忌惮。因为“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仅因为他们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因为他们对作恶毫无自控能力”,而父母有责任对孩子的这种毫无自控的作恶加以引导、教育和纠正。

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对于出现的校园霸凌事件,都应该进行积极的回应和处理,而不能坐视不管,任由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和学校的介入一定要中立,不能先入为主和偏袒。可惜我们国家学校管理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许多时候正是因为学校的坐视不管或者碍于麻烦的简单处理,才造成校园霸凌事件的频繁发生。

比起父母、老师、学校怎么做,最重要的还是霸凌双方当事人自己怎么做。

对于霸凌的当事人双方,如果你现在就处于被霸凌中,那么一定要勇敢讲出来,只有讲出来才有获得帮助的可能,不然这种欺凌可能会一直存在,你会继续受到这种伤害。

如果你曾经是那个受霸凌的人,那段经历或许已经过去很久,但是你清楚它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不妨去正视它,找自己信任的家人或朋友分享那段经历,寻求帮助,要知道被霸凌并不是你的错,你不必为此背负这么多。

如果你曾经霸凌过别人,如前所述你可能现在正受到它的影响,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这种消极负面的影响,比如你会过度自责甚至为此而焦虑或抑郁,那么也勇敢的正视它吧,向爱的人信任的人倾诉、向上帝忏悔、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都是你可以迈出的第一步,承认自己的过错是件充满勇气的事情,你比自己想象中更勇敢。

希望我们每个孩子都能远离校园霸凌,远离伤害,远离痛苦。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号“社会学了没”(socialor)。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