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想当年|86版《西游记》:30年了,它仍是一个奇迹

孔鲤
2017-04-17 11:3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编者按:4月15日,内地知名女导演、制片人杨洁女士因病去世,享年88岁。杨洁的代表作电视剧《西游记》是在中国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剧之一。

下文发表于2016年12月13日。与读者再次回顾经典,缅怀杨洁老师。

2016年12月4-5日,有一位老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连办了两场音乐会。办这样的音乐会是多年来他的梦想,却始终未能成行,这许多年来不仅他创作的那些脍炙人口的音乐几乎收不到版权费,就连办音乐会都拉不到投资商。最终不得不在微博上呼吁大家为他的音乐会众筹,没想到本已十分凄惨的境地突然触动到了众多网友内心的情怀,大家慷慨解囊,终于凑齐了办好一场音乐会的资金。

《西游记》主题音乐会现场。

饶是如此,老人本来也没有太抱希望,毕竟很多年过去了,音乐会会有多少人感兴趣都是未知数,更何况要专程跑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呢?谁想到12月4日晚上,音乐会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在耳熟能详的开场曲和人人会唱的片尾曲中,在场的几乎都流下了眼泪,老人更是在5日的音乐会上自述回到宾馆后他嚎啕大哭。

他没有想到,时隔数十年,还有这么多观众会因为他创作的曲子而感动。

到了这时,投资商出现了,在5日的音乐会上他透露终于有投资商有意资助他办巡回演奏会,因为这两天的盛况让投资商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个奇迹。

这是一个奇迹,这是一个永恒的奇迹。或者说,与它相关的一切,都是一个奇迹。老人叫许镜清,而这个“它”则是一部现在被统称为1986年版《西游记》的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自打播出以来,就创下至今都难以逾越的近90%的收视率(这在现如今根本是一个天文数字),重播次数也申请到了吉尼斯纪录。

但其实,这部电视剧并非是1986年首播的。

一、踏上征程

1978年,日本投拍了一部《西游记》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有很大反响却引起不少读者的不满,因为在这里面唐僧是女的、沙僧是河童、如来是女的、金角银角是夫妻……

于是时任央视副台长洪民生在1981年11月的文艺部会议上,他分别和两个人部署了两部电视剧的开拍计划。其一是王扶林,这位中国第一部长篇电视剧《敌营十八年》的导演,要求他开始筹拍《红楼梦》。

另一位便是杨洁,要求她担任《西游记》的总导演。杨洁当时是很惊讶的,因为她一直担任的是戏曲导演。但惊讶的同时她依然非常开心,因为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不过开心归开心,究竟应该怎么拍,她心里一点都没底。

因为这是《西游记》,是四大名著里最为人所知的一部,老少咸宜,即便没读过书,民间也早流传了师徒四人的故事,尤其是孙悟空那更是家喻户晓。但大家过去看到的往往都是戏台上的故事,就连经典的动画《大闹天宫》里的人物面谱也是戏曲式的;另一方面《西游记》原著内容非常多,如何进行删减取精还能让观众满意,也是一个很耗神的功夫。

于是杨洁和两位戏曲编剧戴英录、邹忆青商量了很久之后决定,必须忠于原著、慎于翻新,同时人、神、妖都不选用戏曲里的那样化妆,而是直接采用塑形,保证在电视上看到的人物形象是活灵活现的真“妖怪”。

因此我们知道,这部剧虽然看起来和戏曲差了很多,骨子里却依然有着很多戏曲方面的神韵。

而这位塑形化妆师,找的就是王希钟先生。最终确定,所有角色都需要造型,而且要求不但各有特点,还要尽量美化。因为《西游记》里连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位的形象都是十分骇人的,如果原封不动还原,那么观众不见得能够接受。

在基本方针确定后,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选角了。而选角里的重中之重,就是孙悟空的人选。我们大家都知道,孙悟空的角色最后与“六小龄童”融为了一体,但在当时杨洁最初看上的并非六小龄童。她先后找了李小春、董志华、叶少兰等戏曲演员,但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合作。直到那一天遇到了六小龄童。

有关六小龄童的故事要追溯到元末明初了,朱元璋灭了元朝后,将留在南方的蒙古人贬为“堕民”,严令他们不得参加科举、不得与平民通婚,于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他们只能在街头巷尾吹拉弹唱谋求生计,而“戏子”自然也成为他们选择的职业之一。

到了六小龄童曾祖父章廷椿,绍兴章家猴戏便开始慢慢打响了名声,身为农民的他,打下“活猴章”的名号。

从这以后,章家四代猴王,从戏曲走到大屏幕,每位猴王都花毕生功力,打小就练基本功,人才辈出,创下“章家猴戏”累累盛名。六小龄童的祖父,“赛活猴”章益生,将绍剧开拓到上海,生根发芽至今。六小龄童的伯伯,“七龄童”章宗信,除了饰演猴王外,还在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饰猪八戒,人谓其“形神兼备,笨扮巧演,谐而不俗,妙趣横生”。而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章宗义,六岁登台,是名符其实的南派猴王。

1957年,周恩来观看了六龄童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大加赞赏,同时发现了一个六龄童的二儿子,称那是猴戏的新希望,非常有潜力。这是一个悟性极高又十分勤奋的天才儿童,三岁便开始登台,无论是眼神还是肢体,都活脱脱像极了一只猴子。

很多年以后,当正筹拍《西游记》剧组的杨洁观看了由七龄童、六龄童及这位小天才合拍的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立刻认定这就是她要找的孙悟空,于是立刻跑到六龄童的家里,询问起小天才的下落。

据杨洁导演回忆,当时六龄童叹了口气说,他去世了,是白血病。十分惋惜的杨洁自然只能无奈地离开,这时六龄童向她推荐了自己的小儿子,章金莱。

章金莱最初的艺术启蒙并非父亲六龄童,而是自己的二哥哥,然而命运弄人,白血病过早地夺去了天才儿童的性命,好在因为他,他最小的弟弟才决定走完他未竟的旅程:一定要演一次孙悟空。

记住小天才的名字吧,小六龄童章金星,虽然很多人不知道这段轶事,但这个名字值得我们去记住。而章金莱的艺名则是人尽皆知:六小龄童。

在确定了孙悟空的选角后,杨洁马不停蹄定下了猪八戒和沙和尚的扮演者马德华与闫怀礼。而不为人知的是,这部仅仅二十五集的《西游记》里,居然有三个不同的唐僧。

二、“九九八十一难”

第一个唐僧叫做汪粤,由于大家谁都不知道怎么演唐僧,剧组特地安排他到北京法源寺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汪粤一直跟和尚们同吃同住,整个人也变得“高僧”样了许多,临走时老和尚给他一句赠言:

“务实——言行相应,不怀自大。有恒——有所为作,而不中舍。”

这话是对汪粤说的,也是对唐僧说的。

回到剧组的唐僧很快成长了起来,试集《除妖乌鸡国》里面他还很青涩,到接下来的《祸起观音院》、《偷吃人参果》中便愈发成熟起来,《三打白骨精》则是他最后一次扮演唐僧,在这一集最后,他愤怒地赶走了孙悟空、眼神中却又流露出了不舍与无奈,这样的表演是很到位的。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之所以试拍集选择《除妖乌鸡国》,是因为这一集有高山深谷的戏、有水中龙宫的戏、有仙境天宫的戏、有阴曹地府的戏,剧组想全部试一遍看看会是什么效果。

然而在拍完这一集之后,汪粤提出了要离开剧组,他想去拍电影了。不知这时他是否想到了老和尚送他的那句话,总之杨洁现在要去找新的唐僧了。值得一提的是,汪粤的这部电影至今都未能上映。

于是徐少华登场了。相比于汪粤,徐少华白白胖胖,也更柔弱一些,清秀的模样显得很有灵气,留下来的他接连拍了《困囚五行山》、《猴王保唐僧》、《计收猪八戒》、《坎途逢三难》、《智激美猴王》、《大战红孩儿》、《夺宝莲花洞》、《斗法降三怪》等剧集。

可惜的是,就在拍摄《智激美猴王》的时候,徐少华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必须去上大学,几番交涉无果,唐僧又得换人了。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主动找来的两位“唐僧”最后都半途而废,最后一位无意中发现的唐僧却一直跟到了故事结束,是他走完了这条路。

迟重瑞。

几年以后在一台《西游记》相关晚会上,许镜清和阎肃特地为他写了一首歌《唐僧抒怀》,歌里面是这样唱的:

“为求真经不怕难,多少回面临生死险,面临生死险,战兢兢,口念弥陀置之度外心也安。”

有趣的是,戏里向往自由的孙悟空、动辄分家的猪八戒和任劳任怨的沙和尚都没有动摇过,偏偏是最为坚定的唐三藏,在戏外换了两次,给剧组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众所周知,《西游记》原著共计一百回本,而在这部《西游记》拍摄十多年后,杨洁导演又拍了一部电视剧《西游记·续集》,将原先只有二十五集的《西游记》故事全部补完,那么为何当年的《西游记》仅拍了二十五集就告终了呢?

正如上文所说,这部电视剧并非是1986年首播的。其实早在1982年,这部电视剧就开始逐渐与观众见面了。那是那年的国庆节,刚拍完还热乎着的试拍集《除妖乌鸡国》在中央电视台悄然播出,虽然事先没有宣传,却依然引起很大反响,台里的领导遂要求剧组每年春节都交几部剧来播出。

可惜的是,由于试拍集较为粗陋,1986年剧组决定重拍,在保留原先部分画面的同时,唐僧、王后、妖道等角色全部换人,因此我们现如今见到的《除妖乌鸡国》这一集里面包括了1982年和1986年两年的画面,而自从1982年的母带不幸丢失后,这部《西游记》最早的试拍集已不再存于人世,十分令人遗憾。

1983年春节播出的是《偷吃人参果》,1984年春节播出的是《祸起观音院》与《三打白骨精》,1985年春节播出的是《计收猪八戒》。但由于《三打白骨精》最后唐僧赶跑了孙悟空,引起很多观众的愤懑,当时的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要求迅速播出《智激美猴王》(第十一集)。趁着这个机会,杨洁导演想不如在1986年春节将已拍摄的前十一集按照顺序一块播出,也好让观众过个瘾。

但虽然演员已经完成了拍摄任务,后期工作却还没有完成,剪辑、配音尤其是特效问题需要长时间的打磨,无奈之下杨洁导演去找了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台长王枫,王枫听说情况后发了火:

“都没做完就往外拿?你急什么!紧着赶出来的东西就搞不好,自己毁了自己!”

发火归发火,最终台里还是派了技术部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帮剧组进行前十一集的特效处理,终于在1986年春节前,前十一集的剧集基本完成。

但这次争吵不由让我们想到现如今的影视公司,为了早点拍完电影、电视剧,宁可特效低质低劣、配音千篇一律,也要抢着去市场上捞一笔,相比之下当年确实是里里外外都希望《西游记》能够拍好。

由于是1986年春节首播的前十一集,因而这部剧后来被称之为“86版《西游记》”,但事实上它并非在1986年首播,也非在1986年播完。

现在回到上面的问题,这部《西游记》为什么仅拍了二十五集就告终了呢?

1986年元宵节,前十一集播出完毕,收视空前,然而第二天台里召集主创人员开会时却宣布了一个噩耗:

“十五集拍完了的话,那就拍个结局就结束了吧。”

这是杨洁导演所不能接受的,因为前十五集《西游记》剧组整整拍了三百万,严重超支,台里最终决定放弃《西游记》的拍摄。但这部剧毕竟是剧组全体人员的心血,突然被砍掉谁都不忍心,几经周折,终于制片副主任李鸿昌老师找到了钱,他从铁道部十一工程局处获取了三百万的资金资助。

因此我们在片尾的“联合录制”里,会发现“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也被列入了名单中。

但由于三百万资金毕竟有限,杨洁不得不忍痛将《险渡通天河》、《真假美猴王》、《受阻狮驼岭》、《收伏青牛怪》和《救难小儿城》这些精彩故事砍掉,眼尖的观众自然能发现在多年以后的续集中杨洁才再度开拍这几集,但那时早已物是人非,也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终成正果

三十年以后,这部《西游记》已成为中国电视史上殿堂级的存在,变成了永恒的奇迹。但自打步入网络时代,随着网络时代自带的对一切质疑、打破一切权威的属性,1986年版《西游记》也免不了被质疑、被批评,多年来这部剧被冠上如下几宗罪:

一、这版《西游记》的人物造型不符合原著。比如原著里对孙悟空的描述是这样的:“行者身躯鄙猥,面容羸瘦,不满四尺,原来是这般一个骷髅的病鬼。”如果按照这样的形象,1986年版《西游记》里的美猴王是断然不符的,而《西游·降魔篇》里的孙悟空才是最贴近原著的。甚至不仅是孙悟空的造型不符合原著,就连猪八戒、沙和尚也不相符。猪八戒其实是一头野猪,孙悟空就说过他“嘴脸象一个野猪模样”,沙和尚则是“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二、这版《西游记》的人物形象不符合原著。在原著里,唐僧是一个哭哭啼啼的老和尚,孙悟空曾变作美女吃人,猪八戒生下来之后便咬死老母,沙和尚则挂着骷髅头项链,全都和剧里面的人物设定不符。同时对于孙悟空、猪八戒的战斗力也提出了较大质疑。

三、这版《西游记》的精神内核不符合原著。虽然二十五集《西游记》与后来的续集将《西游记》原著的主要故事全部拍摄了出来,但很多人指出,原著《西游记》的主题并未被这版《西游记》所继承,这一部电视剧充其量不过是传奇精彩故事的再现罢了。而《西游·降魔篇》等则较好地反映了原著主题。

以上种种,皆在指出这版《西游记》的不足,那么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分析1986年版《西游记》来一一辨析。

第一、1986年版《西游记》与原著的关系。

早在开拍前,杨洁导演就曾找当时佛教界的资深人士赵朴初先生题片名“西游记”,但赵朴初先生说唐僧在佛教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便连袈裟上的格子都是最多的,而《西游记》里唐僧哭哭啼啼的形象则歪曲了历史真相,因而不愿与之有过多瓜葛。同时希望剧组能够还原唐僧的坚定形象。

剧组后来找了陈叔亮先生为片头题字,陈叔亮先生在题字的同时说了四个字:“脱形取神。”

正是赵朴初的要求和陈叔亮的告诫,让剧组决定不必完全拘泥于原著,对人物要在充分的了解下进行高度概括。

那么是怎么一个概括法呢?

要知,《西游记》并非是凭空诞生的,它是经过多重加工的。

最原始的版本自然是历史故事,唐贞观年间,一位法号“玄奘”的和尚发现现在的佛经大都是经过了多次翻译而来,与原意相去甚远,于是下定决心偷渡出关、远赴印度那烂陀寺,其间翻山越岭,多次遇险,耗费整整十九年时间终于驮回了原始经文,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心经》、《大般若经》等,都出自这位高僧之手。因而玄奘在佛教的地位无比尊崇,而他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到了宋代,这个故事便被改编成了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这个故事里已经出现了猴行者(应当是孙悟空原型)。在这里猴行者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奉命来护送唐三藏取经,却没有出现猪八戒与沙和尚,而故事中也出现了女人国等情节。总体来说人物形象颇为单一。

而在元代则出现了杨景贤创作的《西游记杂剧》,这个故事里孙悟空的背景已经变成了被迫取经,同时出现了猪八戒、沙和尚、牛魔王、铁扇公主等人的故事。

由此可见,《西游记》原著的故事是在历史真实上的不断加工,而这样的加工必然是民间的产物,其间容纳了几百年来老百姓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

而通过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及再往后《西游记平话》、《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的了解可知,我们目前看到的《西游记》原著版本里的那些故事,基本上都已在几百年的流传中口口相传了,而非一人独创。比如《唐三藏西游释厄传》里就已经出现传道学艺、大闹天宫、五指山下等故事,而对于取经过程中的故事则描写甚少。

于是到了嘉靖年间,有人开始将市面上所有的相关故事整理并合一加工出来,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查资料非常困难(不像现如今直接用电子档案搜索一番即可),很多时候都是靠记忆的,就算身边有书,翻一遍也要很久。因此有不少前后矛盾处(比如故事中的贞观十三年与孙悟空究竟被压了多少年等问题)在所难免,而非作者本意埋下的伏笔。同时根据目前学界讨论,《西游记》作者极有可能不是吴承恩先生,因此本文始终以“《西游记》原著”代替。

因此孙悟空虽然在故事里有很多形象,但他最基本的形象必然是:一只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桀骜不驯的猴子。至于后来人说当时天庭并未用出全力,我想作者其实并无这个想法。至于很多人提及的孙悟空在取经途中法力不够,其实看看《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就知晓,在原著《西游记》被整理出来之前,孙悟空等人的事迹是分散的、并不完全在一个统一的世界观下的,或者说某种程度上是割裂的。

所以孙悟空的形象就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他这样的形象呢?因为打破冥顽须悟空。想想那孙悟空的故事,上了天庭,这也不服那也不听,吃喝拉撒毫不理睬旁人目光,你觉着庄严肃穆的,我偏要把它一一打碎。只因我不想顺着你走。

李贽为什么喜欢《西游记》?因为他不服。我们为什么喜欢《西游记》?因为我们也不服。这种不服是骨子里的,我们整个民族从骨子里就诞生的反骨。

“时日曷丧,吾及汝偕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只是反上级、反领导、反皇帝,而是反对整个规则,反对高高在上的老天。

在天上,孙悟空干了一件事。他成功地让所有人与他为敌。他不知进退,不知见好就收,不知政治博弈。他只知道,老子就是不想被你管。你要管老子,那就是老子的敌人。他从诞生伊始就是个无父无母的泼猴,所以他缺乏融入规则的条件,他向来不理规则,但规则要来制约他了,对不起,干。

很多年以后有一部叫做《大圣归来》的动画电影赢得满堂彩,原因很简单:所有人都在等待那一刻的到来,天火烧尾,化而成龙。因为他是孙悟空,他是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在孙悟空恢复法力的那一刻,他跳脱五百年的内心束缚,面对满天神佛时留下不屑一顾的孤独背影。

这泼猴不只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也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灵魂中的愤怒,我们敢怒不敢言,他敢。是为民族史诗。

这才是孙悟空留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不是什么身材矮小、吃人为妖、法力不高,全都不是。所以无论是民间戏曲里的孙悟空、周星驰《大话西游》里的孙悟空,甚至是鸟山明《七龙珠》里的孙悟空,都脱胎自这一形象。

所以在1986年版《西游记》里,我们看到从始至终孙悟空都是这样的形象,虽然后来他从桀骜不驯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但他骨子里的反抗精神永远没有改变。

电视剧里有一首《大圣歌》,是这样唱的:“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敢争此先。”还有一首《五百年桑田沧海》,是这样唱的:“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

正应了陈叔亮先生的四个字:“脱形取神。”

所以说电视剧强化了这一点,很多年后电视剧观众看到原文里玉帝游刃有余的样子,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孙悟空没那么厉害。

猪八戒、沙和尚亦是如此,虽然和原著略有差距,但主创人员在原著里人物的形象上进行了高度提炼,猪八戒好吃懒做、沙和尚任劳任怨的形象全部凸显,师徒四人形态各异,坚定有之、桀骜有之、惫懒有之、踏实有之,相得映彰、惟妙惟肖。谁还能说不符合原著精神?

至于批评1986年版《西游记》不符合原著主题的观点,是可以批判性吸收的。因为我们首先要拎清楚《西游记》原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我想《西游记》并非是单主题的故事,而是包含着多重主题的,不过多主题是自觉还是无意需要商榷。其中包括了反抗精神、讽刺官僚、去除心魔等多重,几个版本各有侧重,在这一点上1986年版《西游记》确实没有全部遵循原著。

但是一来要考虑到遵循原著的话,比如真正表现出《西游记》里关于顿悟、证道的去除心魔情节,又会有多少人愿意呢?要知王扶林导演拍《红楼梦》时也删减去了大量的细节只留下了其神。

二来很多朋友都没有意识到一个误区:遵循原著的并非就是好的,改编原著的并非就是不好的。

这就是1986年版《西游记》创作上的第二点了:1986年版《西游记》自身的魅力。

我们不去谈拍摄六年的艰苦,事实上虽然大家确实十分辛苦,但六年时间却有着时代的原因,当时全剧组仅一台摄像机,而且连威亚是什么都不知道,自然十分耗时。杨洁导演就曾说过,要是给她和日本同样的设备,她可以在两年内拍完。

现在我们抛开原著,就剧论剧,看看这部剧究竟好在哪里。

第一、六小龄童的表演。

虽然这部《西游记》里几乎每个人都是戏剧团出来的艺术家,但某种意义上六小龄童的孙悟空确实是整部剧的灵魂,可以说这二者是互相成就的。而尽管六小龄童出身猴王世家,在刚进剧组时于猴戏表演却只是中规中矩,并不算十分出彩。

更不为人所知的是,六小龄童还是近视眼。当电视剧里孙悟空要戴上塑形毛发,只能露出眼睛和嘴巴时,六小龄童还是一个近视眼,这该如何是好?

六小龄童后来自述,为了让自己的眼睛变得有神,每当早上不拍戏时他就会早早起床看日出,死死盯住那轮红日直到自己眼睛流泪,锻炼自己的聚焦能力,而后也会特地去看别人打乒乓球,眼睛同样盯住那一来一回的乒乓球,反反复复,眼珠转个不停,到了晚上就点上蜡烛,有时盯着蜡烛能看一夜。

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尽管近视,六小龄童的眼睛却非常有神,静态的表情都能看得出来,不妨做个对比。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是1986年版《西游记》、《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2012年版《西游记》与2010年版《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郭富城、吴樾与费振翔,其中吴樾版的还算可圈可点,但和为了孙悟空这个角色耗费几代人精力的六小龄童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至于剩下几位那可真是要多呆滞有多呆滞。

而六小龄童的表演还不止于此。闲暇时间他就跑去动物园看猴子,有一次他发现猴山里有只猴子一手抓住一只蝴蝶,却不是立马就吃,而是在鼻子旁嗅一嗅,放到嘴边舔一舔,最后才吃下去。这个细节被他注意到了,然后用在了表演里,第三集偷吃蟠桃时他就是这样,活灵活现活脱脱是一副猴相。

再后来,他直接跟剧组商量买了一只猴子,从此形影不离。因而我们知道,不是只要会打,就可以演好美猴王的。

而由于这部剧是每年都会播出几集的,因此他会不断受到父兄的批评和建议,比如他哥哥章金跃就说过,觉得六小龄童没有把握好孙悟空人、神、猴三位一体的特性,有时偏重人情味,有时偏重猴性,难以融合。来自猴王世家的鞭策自然能够更好地激励六小龄童,果不其然慢慢地他就可以同时做出人、神、猴的神态了。

从那以后,六小龄童脱离了猎户(杨洁语)和猩猩(六小龄童语)的表演,真正成为了孙悟空。

第二、戏曲编剧的简练。

要知,《西游记》原著一百回,有时好几回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既要保证剧情完整性,又要变得简练,这就是编剧的功劳了。原著的对话是文白夹杂的,不仅拗口而且冗杂,老老实实一句一句说,特别别扭。这一点从王扶林《红楼梦》和李少华《红楼梦》的对比就能看出来,老版《西游记》同样如此。

试举一例,原文中观音禅院那一集,孙悟空去借避火罩,原文是这样的——

行者道:“你那里晓得就里。借水救之,却烧不起来,倒相应了他;只是借此罩,护住了唐僧无伤,其余管他,尽他烧去。快些快些!此时恐已无及,莫误了我下边干事!”那天王笑道:“这猴子还是这等起不善之心,只顾了自家,就不管别人。”行者道:“快着,快着,莫要调嘴,害了大事!”那天王不敢不借,遂将罩儿递与行者。

而电视剧里就寥寥几句话——

孙悟空:借水相救就烧不起来啦,我只要避火罩护住师父,其余不管。天王:你这猴子,只管自家不管别人哪。

另外杨洁还透露过,凌子风导演曾经想过拍一部《西游记》电影,最终放弃,原因是认为孙悟空帮助唐僧取经以后,大都是妖怪捉住了唐僧,不是要吃,就是要成亲,孙悟空去救,救不出来就找救兵,太雷同了——而这一点也给了杨洁以警醒,从而进行了许多有效的删减与再加工,而不是全文照搬。

第三、原声音乐的精妙。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西游记》的配乐全都是由许镜清先生完成的。那场音乐会上,当片头曲《云宫迅音》奏起时,全场都在飙泪;而最后的《敢问路在何方》更是引起全场大合唱。可以说许镜清老师创作的这些曲子和电视剧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但在杨洁拍板许镜清之前,争议还是颇大的。因为许镜清从一开始就坚持使用电子鼓来进行演奏,这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对音乐的认识还停留在二胡、唢呐等基础上时是完全离经叛道的。幸亏杨洁力排众议坚持了下来,我们才能听到由许镜清作曲、阎肃作词的许多经典原声。

事实上早在最一开始,片头曲是《百曲千折显精诚》,片尾曲则并非由蒋大为演唱。因而可以说现在版本里的这些都是大家的选择。

正是因为这种种的缘故,1986年版《西游记》成了艺术史上的瑰宝,它终于修成了正果,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无愧于“经典”二字。

结语 让我们记住这些人

三十年光阴倏忽而过,不独许镜清为了办音乐会要等上三十年,就拿扮演王母娘娘的万馥香老师来说,她曾是第一位江姐的扮演者,去世时上医院看病连个出租车都叫不起。

还有郑榕、吴桂苓、铁牛、左大玢、程之、林志谦、王夫棠、刘江、曹铎、王仁、任凤坡、李鸿昌、丘佩宁、王苓华、沈慧芬、杨凤一、何晴、张青……

我想,除了六小龄童、马德华、闫怀礼、汪粤、徐少华和迟重瑞,上面的这些人也值得我们去记住。

至于戏里戏外的那些恩恩怨怨,比如《西游记》的话语权问题、剧组里的替身问题等,时间会说明一切。

就像时间已经证明了,1986年版《西游记》是永恒的经典。

参考资料:杨洁《敢问路在何方 我的30年西游路》、六小龄童《猴缘》。

【作者孔鲤,微信公众号“书林斋”(微信号:Kongli1996),微博@孔鲤】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