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人物原型和历史掌故

澎湃新闻记者 莫琪
2016-12-18 20:1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电影我没看懂。”

“我也没看懂,导演没打算让大家看懂,这是艺术片,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这是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台词,一语成谶,上映后遭遇两重口碑夹击。捧者赞为年度第一国产片,损者指摘导演过于炫技、时间线混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看过两遍电影后表示:“我敢相信,普通观众一开始是接受不了这部片的,在叙述时间线上导演玩了个花招。”他指出,该片的情节、人物关系动用了上海黑帮史的原始材料,再现了帮派势力在地区的治理及衰亡,以讲上海的方式说了中国的近现代史。

看得到、猜不出的人物原型

《罗曼蒂克消亡史》说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黑帮的故事,有意思的是该片角色几乎没一个有全名的,均以陆先生、王先生、吴小姐等符号出现,实则对应了真实的上海滩风云人物杜月笙、黄金荣、蝴蝶等。

汤惟杰认为不了解旧上海这段掌故的观众很容易被导演在时间线上耍的花招弄得迷迷糊糊,他将电影分为四个段落方便理解:

“第一段的核心是陆先生,说的是他与社会各道的周旋,塑造了一个八面玲珑同时心狠手辣的形象,这一段以日方对陆先生的刺杀失败结束。

“第二段说的是三年前,主线是章子怡饰演的小六,她是陆先生的老板王先生的老婆,尽享荣华富贵又耐不住骚动要跟别的男人走,这一段主要说的是感情,同时通过这种名人风流韵事带出了陆、王、张三人的利益关系。这一段以陆先生的妹夫渡部在送小六走的途中,突然叫司机停车告一段落,在此留了个悬念。

“第三段的开篇是场默剧,带出的是袁泉饰演的吴小姐的戏。这一段主要讲的是陆先生撮合吴小姐跟戴先生(并未露面),其实侧面是说戴先生的力量,以及当时的政治局面。以杜先生逃到香港后,派人回来刺杀汉奸张先生收尾。

“最后一段的开头是陆先生与吴小姐在吃饭,吴小姐一句‘喜欢哪里就吃哪里的饭’牵连出对陆先生妹夫渡边的回查,揭露了他的日本间谍身份,并补叙了一段他囚禁小六三年的经历。最后,渡边被陆先生在菲律宾的战俘营找到并枪杀,全片以陆先生去香港结束。”

陆先生

人物原型方面,陆先生的原型是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关于三大亨曾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直接反映了杜月笙的处世重心。最后陆先生站在落魄的家门口的镜头,是对杜月笙晚期的真实写照。“1927年‘四一二’政变,蒋介石并未完全动用个人军队。当时南京政府立足未稳,而帮会这个组织庞大,使他们对上海有实际控制能力,抗战之前开始主导政局,所以最佳的方式是和帮会合作,所以蒋介石很大程度上倚靠了杜月笙的帮会力量,这块在电影里没呈现。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信心满满,想靠新型政治形势治理国家,这时候他就觉得帮会太落后了。事实上,在解放前杜月笙一直很吃得开,抗战胜利后他回上海,甚至还参选过上海第一任市长的竞选。但蒋介石其实已经准备打压帮派势力了,当时上海物价飞涨,蒋介石派了儿子蒋经国实行市价改革,要求民间将所持法市外币及金银一律兑换成金圆券。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因‘囤货炒股’,被蒋经国以投机倒把罪逮捕,后被判了六个月的徒刑。这某种程度上也是敲山震虎,杜月笙本来是明白人,知道自己的处境,这也是为什么他既不去台湾也不留在上海,而是去了香港。”

在片中陆先生有一句台词:“这些人没有正常人的情感,他们不喜欢现在这些,高楼啊、秩序啊、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他们都不喜欢,或者是有其他什么目的,毁掉上海也不可惜,”这是一个帮派头目对上海的保护欲。最后,陆先生只身离开上海,程耳把这称为一个时代的结束。

二哥的原型是张啸林,后投日,却被贴身保镖枪杀。

王先生的原型是黄金荣,他与小六的那一段风流史其实也有真实元素。

小六

“小六的人物塑造有一部分参考了京剧名伶露兰春。1920年代上海的京剧女角开始流行,当时的黄金荣是法国租借巡捕华捕的头,在八仙桥那里有个共舞台以演京剧为主,而露兰春的主舞台在那里,孟小冬那会儿也在那里。年过50的黄金荣对露兰春很迷恋,但露兰春说自己不能当妾,于是黄金荣就把自己的原配林桂生休了。但是他们年龄相差30岁,后来露兰春爱上了一个薛姓商人之子,气得黄金荣把薛绑架了。露兰春当时挟带着黄金荣的保险箱钥匙与薛私奔,后经调解以黄金荣同意离婚,露兰春归还钥匙收场。”

汤惟杰说,黄金荣的风流事某种程度上还跟杜月笙有关,“在跟露兰春结婚前黄金荣一直去捧场,有次碰上了浙江督军、军阀卢永祥的大儿子卢筱嘉,这是当时上海滩的实权人物。卢筱嘉当时着了便服,约露兰春不成当场喝了露兰春倒彩,结果就被黄金荣的手下暴打。几天后卢筱嘉带了几卡车的兵把黄金荣绑走了,这让黄金荣的弟子军心大乱,这时候起作用的是杜月笙,他出面跟卢筱嘉斡旋。后来黄金荣因为这件事被报纸上称为‘跌霸’,渐渐场面上也不太出来,某种意义上,杜月笙就在这时候开始取代他了。”

吴小姐的原型是上海著名影星胡蝶,汤惟杰说,“现实中胡蝶也是已婚后与戴笠在一起的,但与电影不同,她的老公不是演员是个叫潘有声的商人,而且据说还是比较厚道的。胡蝶在潘有声之前还与演员林雪怀订过婚,这样来来去去几次,胡蝶就非常惧怕上海小报的压力,所以在一些重大事件上会有后来的选择。真实的胡蝶也是个交际花,能言善道性格很硬,遇事能扛,跟阮玲玉不同。”

某种程度上,小六的人物设定里也有胡蝶的元素,“被囚三年”正是胡蝶与戴笠的对照。

王妈的角色参考杜月笙的管家万墨林,不同的是万墨林是杜月笙的姑表弟。万墨林曾被称作是“杜门第一红人”,据说记忆力佳,为杜月笙事业熟记190组电话号码。像电影里的王妈推荐杜淳饰演的车夫最终刺杀了张先生一样,现实中张啸林被万墨林推荐的林怀部所杀。

王妈

电影里的沪语发音都“穿越”

戏中对白多为上海话,上海的观众容易注意到演员上海话发音的准确度。“如果要细究的话,戏中的上海话还是能听得出不标准的演员自身发音,与较标准的后期配音两种。上海话对于北方演员是很难的,因为普通话是四个声调,上海话根据新旧不同有五到八个声调,所以后期是比较方便的手段,但后期配音无法补足现场的空间感,有几场戏明显听得出是后期加上去的,反而打破了同期的连续性,但即便是后期配音的也不是1930年代的上海口音。比如说,电影开头的一个跑腿(王传君饰),他的同期发音很标准,但还是标准的现代口音。老派的上海话有尖团音,而现在新派的沪语主要是把普通话按照上海话的语调来说。”

王传君在影片中

作家沈同在《上海话老派新派的差别》(1981)按语言将上海分为老中新三派:年逾花甲的老年人,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三四十岁的壮年人和年纪轻的青少年,所说的上海话略有不同,主要在语音方面。青少年有时感到中年人说话有的带苏州腔,中年人会感到老年人说话有的带浦东腔,而老年人、中年人和壮年人则认为青少年的上海话已经不地道了。

汤惟杰认为该片的上海话可能造成上海观众出戏,对上海以外的则不会,毕竟故事总能自圆其说,他拿上世纪90年代侯孝贤拍的《海上花》为例,当时有人家问侯孝贤:按照《海上花列传》书里写的当时青楼女子说的应该是苏白,但为什么事实上整部电影只有潘迪华在讲苏州话,就连身为苏州人的刘嘉玲说的都是带苏州口音的上海话?侯孝贤解释称,当时上海是移民城市,带有地方口音的上海话符合时代环境。

“这样看来,我们不应该太计较《罗曼蒂克消亡史》的上海话发音,毕竟沪语只是个标记,一种风格,如果非要追究,葛优演的陆先生还应该按照原型杜月笙说高桥话呢。”

看《罗曼蒂克消亡史》时能联想到昆汀、科波特等导演的经典黑帮片,就连电影里那句 “这部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也并非原创,而是出自田壮壮——在电影里谈论电影,很有趣。

主流院线里告别上海方言已经十多年了,上次还是《股啊股》(2002),为何要在这样一个年代,以上海话拍一部电影?

汤惟杰的理解是导演没有把关注点局限在上海上:“与拍一部河南的或者安徽的电影不同,我不认为以上海为背景的是地域电影或沪语电影。上海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有特殊性,‘上海’不是地域的描述,而是现代中国史某一面向的表达,这也是为什么李欧梵会写《上海摩登》,文化研究有上海学。在我看来程耳是有历史表达欲的导演,他绝不是为极端的上海地域保护者拍的这部片子。”

同时汤惟杰也不认为这是部怀旧片,所谓“罗曼蒂克消亡史”,相反的应该是解构罗曼蒂克、反罗曼蒂克,瓦解了一部分人对某段历史一厢情愿的想象,是观众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像是对动不动就怀旧的人开了个小玩笑。他提醒那些有上海怀旧癖的观众,该片有后现代解构的调性,不能把某些细节太当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