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越南观察②“制度相似性”并非中国企业投资越南的优势

孙中伟/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研究员、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2016-12-19 10:0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随着国内劳动力短缺、成本上涨和产能过剩,以及为躲避海外贸易“双反”(反补贴、反倾销)的制约,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沿海地区产业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其中,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同处于儒家文化圈,还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和文化环境方面与中国具有高度相似性,成为许多企业走出国门的首选之地。但是中国企业能否适应越南环境?如何应对当地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关系?与日韩等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有何劣势或优势?在未来,越南的发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冲击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并可能给中国制造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带着这些问题,在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的资助下,11月27-12月2日,我们在越南北方的两大城市河内与海防进行了5天的密集调研。调研报告的第一篇:《工资涨得快,效率仍然很低》发表于12月15日澎湃新闻网(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79999),下面是调研报告的第二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依次介绍越南政治制度、越南的革新开放、越南的外国投资以及中国企业在越南面对的制度相似性问题。

在未来,越南的发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冲击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并可能给中国制造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越南政治制度

众所周知,越共是越南的执政党。如越南宪法规定:“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人民的国家,由人民所组成,为了人民。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以工人阶级与农民和知识分子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越南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民族利益的忠诚代表,是担负领导国家和社会的力量。”这决定了越南的政治制度与中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1976年越南全国统一之前,越南南方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战乱不断,但工商业和居民生活水平远好于社会主义的北方,统一之后,为了消除南北差异,越共开始对南方实施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将北方的一套经济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南方,试图消灭资产阶级,改造私营工商业,没收地主的田地等等。1978年越南政府做出《关于胡志明市和南方各省铲除资本主义商业经营的决定》,下令消灭所有资产阶级的商业活动。

越南共产党信心百倍地在南方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结果事与愿违,经济非但没有如预期的快速发展,反而导致南方经济发展放慢,社会动荡不安。越共“四大”及“二五”计划提出要在1980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但从一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就遇到了南部尤其是湄公河三角洲农民的抵制、弃耕、少耕,或采取激烈行动,举行示威游行。“二五”计划所制定的目标大部分未能完成。例如按照计划,1980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14%-15%,但实际增长1.4%;农业总产值预定增长8%一10%,实际只有1.9%;工业总产值预计增长16%一18%,实际增长0.6%。(参见黄云静:《全国统一后越南政府消除南北发展差异的措施及其效果》、[日]三尾忠志:《统一后的十年: 越南经济的挫折与摸索》等文)

越南的“革新开放”

1986年越共六大正式提出实行“革新”,向中国学习,英国《经济学家》直言越南是中国的“好学生”,但是越南政府每一步改革都比中国“冒进”。

在政治改革上,1993年国会代表直选,2002年推行国会质询制度,2006年实现差额选举总书记,2009年又推行了征地拆迁的公众参与立法。当前,越南政治就像一台“四驾马车”,总书记、国家主席、总理、国会主席共享权力、相互制衡,总书记掌握军权和有限的党权,却无政权;总理有较大的实权,但无军权和党权;国家主席有名义上的军权和政权;国会主席职权虽虚但却有否决权。比如,2010年6月,越南国会否决由当时总理阮晋勇主推的南北高速铁路项目。该高铁计划从北部河内市贯通至南部的胡志明市,长约1570公里,预计耗资560亿美元。越南国会首度对政府首脑说“不”,许多国会代表强烈反对该计划——我们的国家仍然贫穷,贸然投资太冒险。(参见《越南:大胆的社会主义》,载于《南方周末》2011年8月19日)

在经济改革上,越南几乎全面模仿中国。在所有制方面,允许公有制、集体所有制和私有制并存;下放经济权力,企业实行自主经营;把土地分给农民实行承包经营。在分配方面,反对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1991年越共七大明确提出:“为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巨大潜在能量,必须废除官僚统包制度,转向由国家以法律、计划、政策和其他工具进行管理的市场机制。”之后,越南经济开始腾飞,1987年,越南GDP仅为367亿美元,2015年达到193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在6%以上,全球来看,也基本上仅次于中国。

越南的中国投资

越南“以华为师”的另外一条经验就是大规模吸引外资,但是当时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全世界的外资都被吸引至中国,越南基本上没有机会。1996年越南颁布《外国投资法》,并通过兴建工业园、加工出口区等方式发展外向经济,并配套减免税收、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与中国吸引外资的政策非常相似。2003年之后,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出现短缺,工资上涨,越南吸引外资开始加速,2005年越南全年吸引外资58亿美元,2015年,越南全年吸引外资已经达到227亿美元,增长4倍,占越南社会总投资的20%以上。其中,制造业吸引外资规模最大,合同投资总额达152.3亿美元,占全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6.9%。

据越南《投资报》2015年12月16日报道韩国在越投资金额累计达440亿美元,居在越投资国首位。几乎所有的韩国“《财富》500强企业”都在越开展投资经营。其中包括三星、LG集团、现代集团、浦项制铁等。日本在越投资协议金额累计达395亿美元,累计投资总额居第二位。然后是新加坡、台湾、香港等。

近年来,越南开始成为中国投资者的热土。根据越南计划投资部外国投资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大幅增加在越投资,从2012年的3.12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79亿美元。中国企业目前在越南进行的项目总共1346个,总注册资本为104亿美元。在11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越南第9大投资国,远低于韩国、日本。但是,今年4月,越南中国商会顾朝庆会长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说,虽然中国目前排名第九,其实有些企业为了便于资金运作在中国香港、新加坡上市,名义上是中国香港或新加坡企业,但资金来源却是中国大陆,是中国大陆企业。如果将这些企业也算进来,在越南投资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在越南的投资总量名列前四名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企业来越南投资主要看中以下几点:一是生产成本便宜,特别是劳动力价格,仅为中国的一半,但是生产效率并不如中国,这点我已在上一篇《越南观察(一)》中涉及;二是比邻中国,从中国进口原料、设备,向中国出口各类产品,以及人员往来,均非常方便;三是越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非常优越,是亚太地区海上运输和贸易的必经之路;四是越南与中国相似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让中国企业感到比较熟悉,能够发挥在中国的管理经验。 但是,相似的制度真的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在越南取得成功吗?

“制度相似性”一个诱人的陷阱

来越南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中国和越南具有高度相似的政治制度,还同处于儒家文化圈,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应该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过去三十年多年,在中国积累的成功的经营和管理经验可以直接转移过来,特别是如何处理政商关系、如何平衡利益相关者、处理劳资纠纷等。但是,我也担忧,与日本、韩国、台湾等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最缺乏跨国经营经验。虽然越南与中国具有环境同质性,但是中越之间差异依然巨大,特别是在一个具有“排华”传统,语言、风俗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国的企业家们究竟应该如何规避跨文化管理经验不足的劣势,而利用好制度相似性,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呢?

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疑惑,也是许多对越感兴趣的中国企业家所关心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的调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虽然时间短暂,但是依然获得了许多资料和信息。目前看来,这些资料,还不足以完全支持我的论断,但是一些初步的结论也好,便于我们确定新的研究方向。

1.法制观念淡薄。这是中国人赴越南投资、经商、打工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无视当地的法律,以为办了旅游签证,进入越南,就像进入了一片无人地带,可以为所欲为。不认真研究越南的投资法、劳动法、税法等,遇到问题,依然按照国内的习惯,花钱、找关系,但是这套做法,在越南并不管用,特别是对待外国企业和外国人,越南法律非常严格。尽管越南基层政府公务人员收入并不高,而且普遍有收小费的习惯,但是试图通过贿赂而买通某些官员,在越南是很困难的,一旦被发现,代价非常高。

2.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中国企业在越南,往往缺乏品牌观念,以为越南物质短缺,只要有产品,就不愁销路。在越南制造的产品质量差,无法赢得稳定的客户。越南人收入水平不高,觉得中国产品价格便宜,但购买后,发现经常坏,维护成本很高,就会转向质量更好的日、韩、欧洲产品。另外,中国企业不注重售后服务,把卖出去当做一切。这些使得中国企业在越南口碑并不好。

3.恶性竞争。这是我们在越南期间听到最多的,只要一个行业有中国企业进入,其他国内企业就会纷纷效仿,扎堆涌入,然后相互打价格战,不惜一切代价赢得市场,产品质量越做越差,市场口碑越来越差,结果两败俱伤。以摩托车行业为例,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曾经是最早进入越南摩托车行业的国家,由于价格适中,一度非常受欢迎,但是由于中资企业恶性竞争,产品质量差,失去了绝佳的发展机会,现在越南大约有4500万辆,河内市700万辆,大街小巷全是摩托车,但是已经难觅中国品牌。

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最大的风险就是政治,越南排华有深刻的根源。在越南历史课本中,中国的形象,如同日本之于中国,一直是不光彩的角色。2014年5月,越南发生大规模排华暴力事件,数百家中国、台湾企业受到冲击,人员大规模撤离,至今仍然让中国人心有余悸,这是在越中国商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无论如何,在越投资都存在巨大的风险,也值得中国商人格外注意。

理论上说,在垄断和权贵市场经济体制成长起来的企业,是缺乏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因为,企业的销售并不依靠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而是依靠垄断,迫使消费者接受产品。因为特殊的官商关系,消费者在产品质量的影响也非常弱,企业可以通过收买政府而化解消费者的投诉。久而久之,这些企业就不去想如何改进产品质量,而善于疏通关系。这其实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只是中国人已经习惯。但是,当走出国门,面对一个看似依然是社会主义,但其实有着更高权利主张的国家时,仍然以为他们与中国人一样,只要价格便宜,质量无所谓,但是这样做非但不会赢得越南人的尊重,反而给中国制造留下了质量差的刻板印象,使得后进入的中国企业必须下大力气才能赢得品牌信任。相反,日韩企业能够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深入研究越南市场和消费者习惯,推出适合当地人的产品,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不断赢得市场和信任。

当然也有许多优秀的企业在越南取得了经营成功,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尊重。这些企业共同的特点就是遵循国际经营规范、遵守越南法律、尊重越南工人和消费者、较少卷入越南当地政治关系,致力于为越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已有近四十年,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仍然缺乏符合国际规范的经营管理经验。中国企业的经营经验嵌入在高度关联的政企关系和高度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关系中,这些经验一旦脱离中国情境,就会很容易失去有效性。虽然越南与中国有着近似的制度环境,但中国企业形成的思维定势,非但无助于中国企业,反而容易陷入“相似性陷阱”。我们以为制度相似性有助于中国企业在越南取得成功,这可能只是一种幻想,中国企业要想成功,必须下大力气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否则不仅无法走出国门,还会污名化“中国制造”,阻碍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前程。

(本项研究得到了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的支持,特此致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