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面临的挑战》总导演:我们如何向世界讲中国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2016-12-19 13:30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近日,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三季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一季和第二季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推出的重大纪录片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外宣片给人的感觉总是长篇大论或者充满溢美之词,该片却能够直面中国崛起难以避免的挑战,以海外存疑的尖锐问题为导向,采用外籍人士深入一线采访发问的形式,以更接地气的方式答疑解惑。

《中国面临的挑战》前两季除了在国内的CCTV NEWS、东方卫视、上海外语频道等媒体播出,还在全美PBS公共电视台的210个加盟台播出,播出总次数近4000集次;另外,节目还在德国北威州电视台、澳大利亚ABC电视台等海外平台播出。目前,第二季仍在美国持续播出。

此前,《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一季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第二十二届上海新闻奖特别奖。第二季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并斩获第68届美国洛杉矶地区艾美奖。

《中国面临的挑战》剧照

《中国面临的挑战》从小处入手。比如,从一个贵州遵义留守孩子的家庭开始进行深入挖掘,最终描绘出国内大部分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从山东滨州有着百年草柳编传统的湾头村如何变成淘宝村、实现集体富裕、跨入现代社会的过程,来展现中国在实现经济转型中的不懈努力,以及中国网络经济给农民带来的无限生机。片中,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个客观真实的老百姓的故事……

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中国面临的挑战》既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又获得了美国洛杉矶地区艾美奖,打通了两种主流舆论场,是比较成功的案例。

《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三季启动会现场。

“过去我们觉得对外传播‘软性’话题,衣食住行、旅游文化,这就完了。直面问题,回答疑问,这是《中国面临的挑战》能够被国际受众接受和关注的一个原因。节目中‘和谐’、‘美丽’、‘文明’、‘富强’、‘现代’这几个主题,过去我们把它们作为正面表达的主题,但是节目把它们变成了一个个疑问句,然后用回答疑问的方式展现这个过程。这是一种结构制作方式上的调整,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

尹鸿谈道,“节目采用了复调的传播方式。过去传播是单调子,闭合封闭。讲一个事情就是我们想传达给你,我们想告诉你中国就是这个样子,毋庸置疑。这个片子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它的复调有一定的开放性,里面出现了过去我们觉得主流媒体的主编会把它删掉的表述。比如说雾霾,片中的老百姓调侃它是唯一一个中国的领导和老百姓能够完全平等面对的一件事。过度表述没有说服力,必须得相对的开放才行。有一个副调配的调子给你做铺垫,主调才会真正地感染大众。”

对于第三季的具体内容,澎湃新闻记者在研讨会后采访该片导演朱晓茜时,她表示,虽然还没有最后确定第三季的具体内容,但第三季肯定会用更国际化的视角来探讨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比如反腐、依法治国、环境保护等。

《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三季启动会现场。

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王建军认为:“外宣作品要符合国际受众习惯才能更容易被接受,才能进入国际主流媒体,影响国际主流社会。《中国面临的挑战》由中国问题专家库恩先生担任主持人和策划,采用中美合作的方式,运用国际主流电视纪录片的理念和技巧,这样做有利于海外市场的播出和推广。”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司副司长闫成胜认为,该片体现了一种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上海广播电视台是一家地方媒体,但上海从来不缺国家站位和国际视野。上海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其在对外传播方面的优势和经验,拍出了多部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精品力作,包括《东京审判》、《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与BBC合作的即将推出的《地球神奇的一天》等。这些作品代表了上海广播电视台的责任担当和专业品质,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海报

【对话】

澎湃新闻:《中国面临的挑战》前两季中,其实已经触及到了一些中国热点话题,第三季我们会更关注哪些方面?

朱晓茜:因为最近还在做《东京审判》的收尾工作,所以《中国面临的挑战》还没有开始做,但是我们前期也做了一些讨论。第一季就是发问,然后带着问题去采访,采访后给出一个思考。到了第二季还是这个挑战模式,但比第一季更加故事化。比如说留守儿童的故事我们跟了一年,贵州、上海两地拍,故事很完整,所以它在美国的传播会比第一季更广一点。因为对于外国人来说,你不能讲太复杂的故事,他可能不明白,所以我对增加信息量还是有所保留。

第三季在内容上我们会关注比较热的话题,比如反腐、依法治国、环境问题、“一带一路”、外交等。现在还属于拍脑的状态,还没有开始调研。另外在形式上,我们想创新一下,因为第一、二季已经做这么多了,如果第三季还是这样,大家会觉得有些套路。第一、二季都是在中国内部,第三季能不能从世界范围来看?比如环境问题,不只是关注中国的环境,我可能会讲它是全球问题,有可能会有对比。

《中国面临的挑战》聚焦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澎湃新闻:我更关心的是像雾霾这样的全民话题到底会触及到哪种程度?毕竟我们有机会采访到很多很难采访的各方面的人士。

朱晓茜:其实我们第一季也触及到了雾霾,包括第二季中的《中国能变得更美丽吗》也是讲环境,讲到了水的污染问题。我们还是会本着做节目的风格,诚实地去讲一个问题,首先会讲到中国雾霾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会采访一些受影响的人,同时也会反映国家对这些情况做了哪些努力。我觉得反映问题可以,但也要讲出我们做了什么。

澎湃新闻:就是打通不沟通的两方?

朱晓茜:对,大家总会说为什么雾霾还没有解决,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上面也在做努力。我们跟库恩(《中国面临的挑战》主持人)也探讨过这个问题,中国可能用二三十年走了别人一百年才走完的路,所以它的问题也是积聚产生的,要一个个地解决它。

我认为中国人还是有智慧的,要解决的话,一定会找到方法的。所以为什么片子既能在中国得奖也能在美国得奖?我觉得原因在于,我们不回避这些问题。我们不是把问题抛出来对它进行批判,还是想让大家看到危机产生后,各方都在想办法。可能解决得没那么快,但中国还是在慢慢进步的。

这里有一个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很多走过工业化进程的国家的城市都经历过这个,比如说雾都伦敦。纵轴是中国现在和过去的比较,横轴就是中国和别的国家的比较,有些东西也可以借鉴。所以第三季可能视野更广阔。

《中国面临的挑战》聚焦雾霾等环境问题。

澎湃新闻:很多人对外宣片有固有的偏见,认为都有些远离地面,能不能从技术角度谈谈如何让这部片子接地气?

朱晓茜:这个和刚刚专家们谈到的自信有关系,以前为什么是那样?我们总是怕别人觉得我们不好,所以我们要讲我们自己非常好。你经常会看到很有学识的人会非常低调,其实是一样的。现在中国强大了,我们没必要去解释那么多,可以很自信地去直面和探讨这些问题。

第二,我们触及了一些以前不敢触及的问题,比如说宗教。西方人很好奇,中国人怎么看宗教问题?像第一季我们在浦东拍了一条马路,这条马路有道观、基督教堂还有清真寺,隔得也不远,也没有说什么,就是把它拍出来,这证明了我们信仰一种宗教也并不排斥另外一种宗教,也是用镜头语言来表现中国的容纳。

外国团队对中国的高楼大厦不是很感兴趣,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中国的水产市场、工地上的标语或者小辈给老人送红包,他们觉得这些很有意思。很多合作拍片,要么是老外的团队来中国拍,也就几天的时间,肯定是走马观花;还有完全中国人的团队,叙事方式上也不了解西方市场。

我们这个结合还是比较好的,比如说一个节目我们会找10个故事拿出来讨论,你觉得这个故事在美国放他们会感兴趣吗?他们会喜欢什么样的讲述方式?当然也不能完全听他们的。我们也会跟中国的专家请教,当下中国面临的最大的热点问题是什么?我们先要梳理出来。所以我们选出来的故事,既是中国面临的热点问题,也是西方比较关注的。

还有就是讲故事,不是讲大道理。我们是女性团队,不适合理论方式,可能更擅于从细节入手。

《中国面临的挑战》剧照

澎湃新闻:能不能具体举例,中西方团队选题最观点交锋的案例?

朱晓茜:比如说中国人你信什么,我们提出要做雷锋,“雷锋精神”是怎么回事。库恩博士就说,这个不要讲,西方人听不懂。后来我们还是蛮坚持的,我们觉得雷锋精神是一个有时代特色的产物。库恩当时和我说,如果我给你讲《圣经》里的一个人物,你们听得懂吗?但最后因为我们的坚持,他们还是接受了。

还有一些他们觉得特别好但我们觉得一般的选题。他们说要去拍中国的女富豪和女官员,他们很奇怪为什么中国女人会做得这么好。因为他们在国外看到的中国报道,都是中国生了女婴就把她弄死了、女人在中国的地位很低。当时我也很惊讶,库恩算是很了解中国的,他居然也不知道,在中国,妇女早就能顶半边天了,在上海,女人地位就更高了,哈哈。

但是到第二季时就好很多了,我们没有太多的冲突。除了拍袁隆平的时候,我们觉得中国这么多人能吃饱饭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库恩说没啥意思,我说很有意义,哈哈。包括城管,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库恩还在说这个问题。他一直认为他采访的那个人是城管的PR,其实这个人还真不是公关,他就是大学毕业后做城管了。

当时库恩还写了封信给我,他说如果这个人真的是PR,我们欺骗了他,那么PBS就不会播出我们的节目。因为里边只要有一点是虚伪的,那么整个片子就是假的。所以我就叫我们的导演“微服私访”去看一看,发现这个人真的是城管。

《中国面临的挑战》主持人罗伯特·库恩

当然,我们城管的形象也有不好的,片子中也提到过。他们在国外看到很多中国城管暴力执法,所以有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但是我真的很欣赏他们的这种精神——认真,不作假。我认为双方团队能够尽量去追求真实,才是做出好片子的基础。

澎湃新闻:其实纪录片能够展示出问题的复杂性就很好,剧情片也是如此。真的给出一个主观性的结果,也许并不好看。

朱晓茜:没错,你说得非常对。这也是我个人的想法,提出问题去展现过程。是不是能找到一个闭合式的答案,那是不确定的。如果一开始就给你答案,你也许压根就不想看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