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屏障与安全:如何保护云南脆弱的生态环境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昀
2016-12-21 13:47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究竟应该理解“生态文明”,在城镇化的实践中又如何确保生态安全?12月初,“屏障与安全:云南生态文明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端学术论坛在云南大学开幕。来自人类学、生态学、民族史、环境史、农学、林学等相关领域的6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针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探讨。

在云南探讨这个议题,有其特殊的意义。因气候、地形等,云南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结合扶贫、民族问题、科技发展与应用等视角,对全国无疑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在2015年1月,习近平到云南进行视察时,就提出云南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因此,对这个议题,云南的理论和实践,值得重点关注。

云南丽江附近,沿金沙江,山上植被稀少。

何为“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已成为政策文件中约定俗成的说法,也有来自一些研究人士的界定。但若深究概念则发现,“生态”没有对应的英语表述;英语之中只有“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并无用作定语的例子。

那么,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在说到“生态”、“生态环境”以及“生态文明”时,到底在说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是学术共同体达成共识的过程,还可能关乎具体实践与制度设计的方向。在这次“屏障与安全”的论坛上,与会者首先便对此进行了一番辨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人居环境中心主任、教授侯京林指出,生态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生存状态,生态系统是所有生命体的关系。她认为,生态与环境,原本是两套科学体系。最初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时,其申报开设的专业便是“生态与环境”。但在现实的语言运用中,人们以“生态环境”来指称。而这处混淆也影响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生态包含自然、社会和经济。人类若要可持续发展,这三方面的生态因子,都需要考量,否则就会面临危机。相对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讲求适应性,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国家林业局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黎祖交也认为,“生态环境”一词的出现,有其特定语境背景,其本身是一个并列词组,指的是“生态系统与环境”,核心是生态系统,在绝大多数出版物中,皆是这种用法;而对于约定俗成、作为偏正词组的“生态环境”,只能将其视为对环境问题的一种“生态学理念”,只是“从生态学的角度看问题”,实际所指的主要是自然生态系统。

而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崔明昆则认为,“生态环境”应视为与社会环境相对,否则很难明确界定研究对象。

而作为政策话语的“生态”,可能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契机,却与生态的本义相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荀丽丽以宁夏、内蒙古两地的案例,分析2001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中,“生态移民”以及“精准扶贫”下与“新型城镇化”结合的移民搬迁,以理解政策实践中的多元社会行动主体。

她指出,在内蒙古的案例中,牧民被搬迁到城市周边,以改变其“传统落后”、“破坏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来从事现代畜牧业,地方政府在县城附近建了生态移民村,移民进入乳业工厂,移民村变成奶牛村。这个阶段,2004年至2007年,该乳业工厂得到了迅速扩张。但奶户的利润逐渐变得极其微薄。而这可能也是三聚氰胺事件内在的动因。当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奶牛村也迅速垮掉,开始种土豆。2008年,大量投资被套的牧民,又返回牧区。

而宁夏计划“十二五”期间搬迁三十五万人,从南部山区搬到北部,从贫瘠的大山搬到城里,不少老百姓也非常想搬。银川边上安置的移民村,房子便宜,不远处就是用工单位;但人们搬过来之后,一些回民并不适应,而老人则失去生计来源。因人数多,工价也极便宜,低价劳动力的聚集区由此形成。而移民原先的房子被推平,社区变的空洞化,但由于毗邻甘肃,那边的牧民仍然到这里来放牧。政府则难以顾全这个地区的生态维护。

荀丽丽引用奥斯特罗姆的提醒:不要如果现实中没有一个像政府机构那样的外在的执行机构,就以为那里不存在任何执行者。在生态保护方面,人们往往将国家当做唯一的行动者,但这不可能也不可持续,因为成本高昂。所以,需要以社区为基础,进行自然资源管理。

现实问题

扶贫与环境问题紧密相关。

云南面临许多现实生态问题。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段昌群作了题为《滇池污染治理与昆明生态化发展》的报告。他指出,滇池的富营养化污染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因此,目前滇池治理成效是喜忧参半。作为高原湖泊,滇池的治理存在容小、少水、“割肾”、“取肺”、“败血”、“绝后”六大先天问题。滇池的未来之路是“昆明的生态化发展”,必须实现减压发展、清洁发展、优化发展、跨越发展。

应对地震也是极其重要的工作之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在这次会议上,做了题为“云南碰不得”的报告。2014年,云南一次鲁甸地震的死亡人数,占当年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93%。固然,这一年全球地震死亡人数少,突显出云南地震的凶险。然而,在平时,云南省一个四级地震,会造成几百间房屋倒塌或严重破坏,这种情况在其他省很难见到。伤亡人数多的根本原因是,云南省房屋不抗震,人大部分时间又在房屋内睡觉生活。云南省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为期10年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在实施之前十年,倒损房屋40万间以上有2次,实施工程后增加到4次。这说明,云南省抗震安居房工程进度需要加快,保障这基本的屏障。

他指出,云南省山地、高原、丘陵占总面积92.2%,境内山川纵横交错,高山峡谷相间。地震发生后,有两个碰不得,一是重建经费高得吓人;二是地质灾害甚于地震灾害。云南省5级以上的地震,90%都会发生地质灾害。2012年9月7日,彝良发生地震,5天后形成灾后重建规划的总投资,达到约288亿元,涉及项目755个。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的工程师刘永杰,分析了关于怒江森林防火体系构建的问题。他指出,怒江州森林防火存在野外森林火源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防火工作需要;森林消防专业力量薄弱,防控能力不强;森林防火宣传系统滞后,宣传力度不够;森林火灾扑救和森林火灾案件查处困难。应当分不同类型区域,采取不同措施。在高山保护与监控区,重点开展保护与高空无人机巡查、火情瞭望及远程监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程措施。在中低山重点巡护区,重点开展火情预警监测设施设备配置。在河谷及盆地群众联防区,进行应急通道等路网建设,对进山登记管理。

云南腾冲的银杏村,正在发展旅游,也面临游客与环境的矛盾。

云南物产十分丰富,比如野生食用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处长、研究员于富强指出,世界范围内,目前野生食用菌产量的99%以上仍来自自然资源,持续利用迫在眉睫。云南野生食用菌种类占全国的74%以上。但资源利用与保护矛盾突出,其主产于云南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区、半山区,由于缺乏规范的政策保护措施,名贵类群乱采乱挖,过度采集现象十分普遍,生态环境出现退化,资源储量和商业产量均呈下降趋势,部分品种临近濒危。对此,他提出了一种将植树造林与食用菌培育相结合的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是荒山造林、植被恢复中理想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这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包括云南在内的中国大部分生态重要的区域,同时又是贫困地区。处理生态保护与当地社区脱贫与发展的关系,是需要探索与实践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吴健基于云南拉市海流域一个案例的研究,结合2005-2014年数据,分析当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在这一地区,旅游、林果种植等新型生计已对传统生计产生影响和替代,并转化形成促进生态保护的动力和能力,但新的生计也给当地环境带来新的压力。当地存在的问题显示,当前环境资源管理及社区发展在体制上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在资源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利益失衡现象。

尊重地方性的知识,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含义。崔明昆认为,传统生态知识在区域生态安全中有重要价值,而传统生态知识的丧失则带来生态安全问题。譬如,“以猴赶猴”就是将动物的生态习性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从未将农业与林业区分开,在村寨中种树种林,还对森林的功能进行分类加以管理,带有神圣测色的禁止砍伐。这些实践远远早于国际上“村社林业”的提法。但对传统信仰、传统生态道德观的漠视,破坏了很多民族明智的自我约束机制,导致了急功近利意识的恶性膨胀和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西南环境研究所教授周琼同样指出,生态屏障及生态安全建设中,注重自然修复、减少人为因素,以最少的人力干预,最大地助力自然屏障的形成及区域发展,是当代生态屏障及生态安全建设中的最大原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