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农业部文件披露江豚或十余年内野外灭绝,专家:应退捕还鱼

澎湃新闻记者 刘霁 刘楚
2016-12-21 17:42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flagship species),长江江豚种群状况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

近些年来,由于电捕、挖砂等人类活动剧增,长江江豚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破坏。农业部、中科院水生所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12年联合考察结果表明,长江干流目前仅存500头,属极度濒危物种。如何拯救这一物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2月20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农业部获得一份题为《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的文件。该文件披露了长江江豚的处境,称如果不采取人为干预措施,预测在未来10余年内,长江江豚种群极有可能下降到野外灭绝的临界数量。

如何通过人为干预拯救这一物种?该文件介绍,要利用未来宝贵的10年,通过长期跟踪监测、阶段性全面调查、升级自然保护区级别、加强迁地保护区建设、建立人工繁育群体等手段,迅速遏制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的趋势。

这个专为长江江豚量身打造计划,亮点在哪里,力度如何?就这些问题,澎湃新闻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王克雄长期从事长江江豚及其保护的研究。

王克雄表示,自然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是江豚保护计划的核心,迁地保种、快速全人工繁育、遗传资源保藏等是现阶段的应急技术措施,是为自然种群持续有效恢复服务的。他还强调,拯救计划要与目前正在讨论和拟逐步实施的“退捕还鱼”(长江全面禁渔)工作相结合,适时提出和推进以江豚等水生生物为保护主体的“重点江段国家公园建设项目”。

需通过工程手段进行生境修复、鱼类资源增殖

澎湃新闻:拯救长江江豚理应放在什么样的高度上去关注?

王克雄:在政策和管理上,应在国家层面上予以重视,强调中央政府的统领作用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作用;在保护执法上,应强调水上多部门执法合作,避免执法漏洞;在保护目的上,应将江豚作为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从长江环境保护和恢复、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恢复入手,以最终达到保护江豚的目标。

澎湃新闻:此次行动计划的亮点在哪里?

王克雄:亮点一:(江豚种群评估周期从6年缩短到2年)每 2 年评估一次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变动情况。

亮点二:(考虑施以工程手段恢复江豚自然栖息地)对于因人类活动剧烈影响的江豚自然分布水域,需要通过工程手段进行生境修复、鱼类资源增殖等,以逐步恢复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的功能。

亮点三:(进一步强化全国江豚保护秩序)制定“长江江豚保护管理办法”,强化长江江豚保护的整体性和全局性,明确各地、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亮点四:(推动长江及两湖水上多部门执法合作)推动保护区管理机构与长江航道、海事、水上公安等部门的合作,提高执法水平、能力和效率,建立联动机制,开展长期执法合作。

澎湃新闻:此次拯救行动计划在力度上如何?

王克雄:行动计划内容范围广,在自然栖息地保护、自然迁地保护、人工繁育保护之外,增加了遗传资源保护(离体细胞及冷冻精子库)。

行动计划涉及到的机构多,包括各级政府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各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从事江豚保护的科研机构,以及长江和两湖水上执法部门。此外,还有从事江豚保护的社会组织。

行动计划技术要求高,在三峡库区开展自然迁地保护,要求研究江豚对深水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在深水环境中持续有效监测和安全救护等技术;开展全人工快速繁育、建立离体细胞库,甚至开展干细胞研究等,均需要组织和开展更深入的基础技术研究。

行动计划资金要求高,除了需要大量资金开展江豚全人工快速繁育基础技术研究外,保护区升级、新建自然保护区和新建自然迁地保护区,自然栖息地修复工程、保护区环境建设和能力提升等亦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建议推进“重点江段国家公园建设项目”

澎湃新闻:在接下来的实施工作中最需要关注的有哪些方面?

王克雄:自然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是核心,不可轻视;自然迁地保种、快速全人工繁育、遗传资源保藏等是现阶段的应急技术措施,其是为自然种群持续有效恢复服务的;江豚保种种群最终应回归到它们的自然家园,即长江干流和两大湖区,但前提条件是自然家园的环境应适合长江江豚栖居。

澎湃新闻:你是否还有新的建议和措施?

王克雄:建议与目前正在讨论和拟逐步实施的“退捕还鱼”(全长江禁渔)工作相结合,适时提出和推进以江豚等水生生物为保护主体的“重点江段国家公园建设项目”;建议开展江豚野化放归技术研究,适时推进江豚野化放归长江及两湖的工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