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圣诞故事那么多,为啥就属狄更斯写的最有名?

上海译文
2016-12-24 11:12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查尔斯·狄更斯《圣诞颂歌》。 绘|Charles Ropp,1961

今天是平安夜哦,在这里先祝广大朋友们圣诞节快乐!

在欧美国家尤其是英国,每到圣诞节时,大人小孩都要围坐在一起读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以及其各种形式的改编作品,这似乎已经成为一项圣诞节的传统项目了。

回顾历史,据说狄更斯写这部作品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债务问题,但出人意料的是,《圣诞颂歌》从一开始发行就广受欢迎:第一个版本发行于1843年12月19日,几乎立刻售罄!此后六个月内,出版社至少重印了八次。

《圣诞颂歌》1843 年第一个版本的封面

出版商:Chapman and Hall

插画:John Leech

书志学家Ruth Glancy评价这部“既广受欢迎又毋庸置疑能被称为大师之作”的故事集,以一种“前无古人又后无来者”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我们现在常说的《圣诞颂歌》英文书名是《A Christmas Carol》,事实上,完整的书名原文应该是《A Christmas Carol in Prose,Being A Ghost Story of Christmas》。又因为书中成功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经典的吝啬刻薄守财奴形象:Scrooges,所以华语世界也有将其书名译为《小气财神》。

Marley的鬼魂造访Scrooges

Scrooges与The Spirit of Christmas Present

《圣诞颂歌》大获成功后,狄更斯开始创作一系列圣诞主题的作品。从1843年至1848年(1847 年没有作品出版),每年圣诞节狄更斯都会发表一篇小说,累计共有五篇:《圣诞颂歌》(1843)、《古教堂的钟声》(The Chimes:A Goblin Story of Some Bells that Rang an Old Year Out and a New Year In,1844)、《炉边蟋蟀》(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A Fairy Tale of Home,1845)、《人生的战斗》(The Battle of Life: A Love Story,1846)和《着魔的人》(The Haunted Man and the Ghost’s Bargain:A Fancy for Christmas-Time,1848)。(以上书名除《圣诞颂歌》外,取自上海译文出版金绍禹先生《圣诞故事集》译本)

从下面一些历史上的小掌故,我们可以感受下《圣诞颂歌》所具有的影响力:

19世纪时,一个波士顿工厂主被故事所感动,于是他不仅给工人们放了一天假,还向他们发放了免费火鸡;

福利组织发起了一项慈善活动,向贫困家庭的小孩子提供一种带围栏的小床,他们用《圣诞颂歌》中的人物提姆给这种小床起名为“小提姆床”(Tiny Tim);

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每个冬天都要给他的家人朗读《圣诞颂歌》;

同样,在爱德华七世时的英国,莫德公主(Princess Maud)每年都会和家人们一起读《圣诞颂歌》。

《圣诞颂歌》就这样年复一年地不断被修订被改编,在家庭或者公众场合被阅读传诵,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不过,现代人一般所了解的狄更斯写的圣诞故事,可能仅限于最知名、受欢迎度也最高的《圣诞颂歌》了,而对其出版后二十五年里狄更斯所写的其他几十篇圣诞故事知之甚少。我们今天先在这里说说上面所提到的那四本圣诞故事。

《古教堂的钟声》

这个怪异的故事围绕着一场婚礼、一个孤儿、一个恶毒的富人,以及一些让人恐惧的小妖精展开。所有这一切或许也只是主人公 Trotty Veck 因为晚餐时吃了太多牛肚而做的一个梦吧。

《古教堂的钟声》插画

《炉边蟋蟀》

这个故事在当时几乎和《圣诞颂歌》一样受欢迎,故事里有一个乔装打扮的神秘男人,一条叫“拳击手”的狗,一个年轻的盲人姑娘,一个保姆,当然还有一只蟋蟀。

1845年版《炉边蟋蟀》

《人生的战斗》

能在这样令人不安的故事里,为一个失踪的妹妹和她罪恶的私奔计划设置圆满结局的人,大概也只有狄更斯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战场,那里仍然遗弃有大量死人死马的尸骸。

E. A. Abbey 为 1876 年 Household 版本《人生的战斗》所绘插画

《着魔的人》

在这个故事里,一个阴郁的化学老师说:“又一个圣诞节到来了,一年又过去了……直到死神来拿走一切。”他乞求能忘掉痛苦的过去,最后却得到了更多。

1912年版《着魔的人》插画

狄更斯在连续写下这五本里程碑式的作品之后,他掌握了一种叙述节日故事的新手法。他开始编写一个特别的圣诞主题项目——《家常话》(Household Words),这是他于1850年发行的一本廉价杂志。每逢圣诞刊的《家常话》狄更斯都会跟其他一些主流作家合作,其中包括 Wilkie Collins、Elizabeth Gaskell。通过这些故事,作为作者和编辑的狄更斯一直在探索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的圣诞故事主题:回忆的美好、传统宗教中的角色、家人和朋友的存在是最宝贵的,还有慷慨和善意的力量。(以上由实习生李云白编译自 www.nypl.org,在此表示感谢)

最后,分享一篇翻译家金绍禹先生为狄更斯《圣诞故事集》所写的译者前言。

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一生写过十四部长篇小说。他在1843年至1848年间,除1847年外,每年圣诞节发表一篇中篇小说,共得五篇,即:《圣诞欢歌》(1843)、《古教堂的钟声》(1844)、《炉边蟋蟀》(1845)、《人生的战斗》(1846)和《着魔的人》(1848)。这五篇圣诞故事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的英国是家喻户晓的。尤其是《圣诞欢歌》,更是狄更斯小说中最深入人心的一部,有人说,英国四分之三的人知道其作者的名字,还能说出故事中的人物来,小说主人公的名字Scrooge在英语中已成了“吝啬鬼”的代名词即是一例。1870年6月9日狄更斯与世长辞,许多讣告中都说圣诞节在狄更斯的著作及观点中具有“中心地位”。而文学评论家则认为,狄更斯的《圣诞故事集》的发表,标志着他小说创作的“重要发展阶段”。

英国历史上有所谓“饥饿的40年代”(the Hungry Forties)的说法,专指19世纪40年代,尤其是1843年前的农业歉收、面包昂贵、失业猛增的年代,那也是“宪章运动”的年代。英国文学史家认为,狄更斯的《圣诞故事集》是“饥饿的40年代”的产物。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狄更斯是非常关心贫苦人民的命运的。狄更斯热爱生活,但他憎恨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

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日益明显提高。到了19世纪的30年代,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了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于机器大生产的发展,手工业者破产了,大量的童工及妇女进入劳动市场。“工业革命”促使城市毫无计划地迅速发展,造成劳动人民居住区卫生条件恶劣。1831年发生的流行性霍乱使统治阶级惶惶不安。

在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曾通过了规定童工及妇女十小时工作日的法案,但这些仅限于纺织业,并不适用于采矿业。事实上,自1833年以来,大量童工进入矿业,因为父母们工资太低,只得让儿童干活,以增加收入。1840年,童工调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史密斯博士(Dr Thomas Southward Smith)送了一份该委员会的报告给狄更斯,报告中关于矿业使用童工的情况使这位作家大为震惊,使他感到愤怒。1843年,史密斯又给狄更斯送来一份关于穷人的卫生状况的政府蓝皮书,这又一次使狄更斯感到震惊和愤怒。他在给史密斯的一封信中表示,他要把他的作品当作“大锤”,抨击这些社会弊端。《圣诞欢歌》、《古教堂的钟声》就是这样产生的。

除了《炉边蟋蟀》之外,其余各篇都与圣诞节多少有点关系。除了《人生的战斗》之外,其余各篇都反映了“饥饿的40年代”的英国的社会面貌。但是所有圣诞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作者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对富人的贪婪、自私、虚伪作了无情的揭露;同时,在这些故事中都寄托了作者劝人为善的美好希望。作品的结尾都是一派欢快的气氛,而且,《古教堂的钟声》与《炉边蟋蟀》均在美好的婚礼与狂舞中结束。

《圣诞欢歌》中的斯克掳奇是一家商号的老板,他是个贪婪、自私的人,是个季节的冷暖都于他无关的冷酷的人,是个十足的吝啬鬼。在风雪交加、阴冷潮湿的圣诞节前夜,他商号的办事员的火炉里只燃着一块煤,想再加一块也不行,因为煤块放在他自己的房间里。他说,穷人想过圣诞节是胡闹。穷人们死了倒好,可以减少“过剩的人口”。后来,三个幽灵在圣诞节前夜领着他跑遍全城,让他看到了穷人的善良,看到冷酷残忍的人的下场。他于是醒悟了,第二天即圣诞节,他便给办事员加薪,祝贺人们新年快乐,愿上帝保佑每一个人。

《古教堂的钟声》被一些评论家看作是狄更斯的一篇公开的“政治宣言”。作者代表维多利亚王朝初期英国被压迫的穷人的利益,无情揭露了各种社会弊端,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各式各样的理论——穷人是社会的多余之物,生来是没有用的、堕落的、讨嫌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托贝是一个脚夫,在圣诞节前的一天,他站在教堂门前,顶着交加的风雪,希望能等到一件差事。

他的女儿好容易找到了一件活儿,挣了几个钱,为他准备了一顿美餐——一盆牛肚。但富人老爷却说穷人是不该有此享受的。富人们说穷人是不该结婚的,甚至连生存的权利也没有。在圣诞钟声敲响之前,托贝做了一个梦,在教堂大钟鬼的引领下,他看到了更多的现实。作者用这一方式进一步揭露了社会罪恶,并告诉读者,这一切罪恶都是富人的压迫和剥削造成的。故事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呼吁读者去改善、缓和这严酷的现实。

狄更斯在1844年曾酝酿办一个周刊《蟋蟀》,要把“炉边欢唱的小生物”作为题辞,象征“圣诞欢歌哲学”。周刊虽然没有办起来,但他把蟋蟀用在一篇小说中,这就是《炉边蟋蟀》,并起了个副题叫“家的童话”。故事也以快乐的婚礼与狂舞作结。狄更斯说,蟋蟀是“小小的家神——人们受苦、悲愁时它一声不鸣,人们高兴、万事如意时它又放声高唱”。

《人生的战斗》是一个浓缩的长篇,这篇动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中产阶级家庭,既没有鬼魂出现,也没圣诞节的气氛,只是第二部分结尾处写到了大雪。不过,玛丽安一家的一对勤劳、朴实的老用人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47年狄更斯没有奉献给读者圣诞故事。到了1848年,他写了最后一个圣诞故事,即《着魔的人》。故事又在圣诞节展开,又有幽灵出现,即所谓“活人的鬼魂”。幽灵给了化学家莱得洛以魔法,使他忘记了过去的苦恼,可是他同时也忘记了他的善行,凡是他接触的人也都走向了反面,善变成了恶。他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他伤心,于是,又在幽灵指点下,失去了魔法,恢复了以前的他。化学家从此懂得了一个道理,如同物质世界一样,少一个步骤、少一个原子世界就会出现一个空白,所以,在人们的记忆中,恶与善、悲与乐都是相关的,宽恕才能使生活愉快。这是一个寓言故事。

根据狄更斯《圣诞颂歌》中情节描写所画的19世纪时伦敦街景(Michael Foreman 绘)

狄更斯的圣诞故事的发表,标志着他创作的重要阶段。当时正是他创作的中期——文学史家一般将1842年《游美札记》的发表至1850年《大卫·考坡菲》的问世划为第二阶段。至此,狄更斯发现,那么多富人有钱又有势,却自私、虚伪,他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乐观主义观点遭到了极大的震动。

《圣诞欢歌》的创作是与长篇小说《马丁·瞿述伟》前部同时进行的;他在写《人生的战斗》这一中篇时,《董贝父子》也已同时开始创作;而他写完最后一个圣诞故事《着魔的人》之后不久,已着手回忆往事,创作他最喜欢的一部长篇《大卫·考坡菲》了。圣诞故事的创作为他后来的长篇巨著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看出,在这几个中篇里,狄更斯重视了结构,采用了重复及对比的手法,这在先前的作品中是不明显的,但此后的《董贝父子》便不同了。1852年五个圣诞故事结集出版,狄更斯在序文中写道:

这些圣诞故事最初发表时,必须限制在较小的篇幅之内,这就使这些故事的结构的处理显得有些困难,使它们的布局各有所别几乎是必要的。在这样有限的篇幅中,我从来未曾想到对人物的性格作细致入微的描绘,因为我认为,那是不可能奏效的。我的意图是想采用那个时节人们快活的情绪能赞许的怪诞的假面舞剧似的方式,唤醒人们喜爱的、持久的思考,这在基督教世界是绝不至于格格不入的。

除第三、四篇故事之外,其余三篇圣诞故事中,鬼魂的出现使作者有了更大的方便来处理时间问题,时间的跳跃也不至显得不自然,这是按故事发展顺序来写所无法达到目的的。第三、四篇乍一看似乎与圣诞节无关,也没有涉及“饥饿的40年代”,但是这两篇故事中渲染的家庭的爱与欢乐,以及回忆和由此产生的对道德生活的影响,这一主题仍然是贯穿始终的。

狄更斯怀着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的爱,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饥馑、失业的威胁,贫苦人面前只有监狱(狄更斯在长篇巨著《小杜丽》中揭露得更加深刻,他指出,整个社会即是一座监狱)。但是狄更斯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连英国的资产阶级文学评论家都说,狄更斯在通往革命者的道路上走到了一半。《圣诞故事集》中的贪婪、自私、冷酷的商人一夜间变成了一个宽厚慷慨的人;几篇故事结尾的快乐气氛大大地冲淡了故事中所提出的问题的严重性。当然,一部中篇不可能把什么都写尽,而且,有谁能对狄更斯再提什么过高的要求呢?我们应记住,《圣诞故事集》是狄更斯创作生涯的重要发展阶段。如果这几个中篇能引起读者对狄更斯其他长篇巨著的更大的兴趣,能使专家们对狄更斯的创作及思想再作深入的研究,作为译者,我们将感到莫大的高兴。

金绍禹

再次祝大家,圣诞快乐!

本文来自“上海译文”微信公众号,经授权转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