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影视×艺术|迷你剧《年轻的教宗》里,长胡子的女人是谁?

澎湃新闻记者 朱洁树
2016-12-29 08:19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年轻的教宗》是由Sky、HBO和Canal+三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十集迷你剧,英国男星裘德·洛扮演虚拟人物庇护十三世,一个复杂又充满争议的教皇。尽管剧情发生的场景几乎都在梵蒂冈城,但是剧组并没有在梵蒂冈取景,而是利用后期制作和特效还原了梵蒂冈城美轮美奂的景观。既然已经开启了特效模式,剧集的编剧便也脑洞大开地为教皇搜罗了不少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

沃伊洛在忏悔(剧照)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被陈列在教皇办公室,红衣主教沃伊洛在忏悔时坦承会对其产生污秽的想法。实际上,这尊11厘米高的女性小雕塑是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的藏品。这块石灰石小雕塑是1908年由考古学家在奥地利维伦多夫附近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据估计其诞生于公元前2.2万年至2.4万年。雕像的阴户、乳房和肿胀的下腹令人印象深刻,这些特征都与旺盛的生育力密切相关。无怪乎在性别较为单一的教会组织里,这种突出女性生理性别的特征,也会引致浮想联翩。

沃伊洛浮想联翩(剧照)

最后一集,教皇带着小学生参观“梵蒂冈博物馆”,邂逅了一幅长胡子的女人肖像。画面正中的人物有着雌雄莫辨的外形,她长着浓密的黑色胡须,面部肌肉也看起来很结实,简而言之,非常“男性化”。与此同时,她的身材也很壮硕,手臂肌肉发达、覆盖着浓密的汗毛。她的衣服颜色鲜艳,但式样非常中性化。整幅画面里,唯一可以看出主人公真正性别的地方,就是她怀抱着一个婴儿,正展露酥胸喂养它。

教宗带着小学生参观“梵蒂冈博物馆”(剧照)

画面中这位女子确有其人。她是意大利17世纪时候的奇女子马格达莱纳·文图拉(Magdalena Ventura)。根据画像上一块石板铭文,我们得知她来自阿布鲁齐地区(Abruzzi),在37岁的时候突然长出满脸胡须,当时她已经生育了3个儿子,而这幅绘画诞生的时候,她52岁。

马格达莱纳·文图拉公开违逆17世纪女性形象,这使得她成为当时全意大利知名的人物。当时的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地区正处于西班牙统治之下,那不勒斯总督阿尔卡拉公爵对于这位“阿布鲁齐长胡子的女人”非常感兴趣,邀请她前来作客,并且让自己的宫廷画家胡塞佩·德·里贝拉(Jusepe de Ribera)留下了这张神秘的杰作。

里贝拉的画像融合了西班牙绘画的重力感,以及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卡拉瓦乔带到那不勒斯的现实主义。对于时年52岁的马格达莱纳·文图拉来说,她早就过了奶孩子的时机,不过看来里贝拉也唯有通过这种表现方式才能展现她的真实性别了。

文图拉的丈夫,站在她的身边,看起来没有那么男性化。他的胡子相对更稀疏,体型也更羸弱。通过这种布局,里贝拉捕捉到一个事实,他生活在妻子盛名的阴影之中。

这幅作品旁边还有一些文字,称马格达莱纳·文图拉为“自然的伟大奇迹”。文图拉跨越了边界,打破了分类。17世纪,人们对其充满好奇,甚至认为她是怪物,另一方面,文图拉是一个事实,她是真实的。

对于里贝拉来说,他的描绘对象不是一个自然的怪胎,而是个体性的奇迹和谜团。里贝拉以一种平静而阴郁的自然主义呈现文图拉,也赋予她以尊严。里贝拉以温柔、同情的视角审视现实世界,其创作也展现了艺术家动人、令人难忘的眼界。马格达莱纳·文图拉打破了她的世界中的每一条法则,里贝拉则将之化为不朽。

胡塞佩·德·里贝拉作品《长胡子的女人》(1631)

这幅作品当然也并没有收藏于而今的梵蒂冈。它直到1808年一直属于阿尔卡拉公爵,此后被梅锡纳塞利公爵获得,后来一度被送至巴黎收藏于拿破仑博物馆,直至1813年归还给西班牙。1818年至1829年,这幅画被圣费尔南多皇家学院( Royal Academy of San Fernando)收藏,之后归还给梅锡纳塞利公爵的家族,后来,勒马家族(Lerma family)通过继承拥有了这幅作品,而今它展示于西班牙托莱多的塔贝拉医院(Hospital Tavera)。

实际上,马格德莱纳·文图拉并非巴洛克时代唯一一幅长胡子的女人画像。里贝拉的同胞胡安·桑切斯·科坦(Juan Sanchez Cotan),也尝试过这个不可能的主题,他描绘了另一位长胡子的女人。与此同时,在17世纪的英国版画里,长胡子的女人的形象也比比皆是。在这个时代,艺术家和收藏家似乎对于奇异的事情突然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兴趣。

胡安·桑切斯·科坦画过另一位长胡子的女人

顺便提一句,在剧集中,《长胡子的女人》旁边的那幅作品同样是一幅名作。它来自提香的手笔。《崇拜维纳斯》(The Worship of Venus,1518-1520)而今收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描绘了每年4月1日向维纳斯献祭的仪式,妇女会像女神献祭,以“清除她们身上的每一个瑕疵”。在画面右侧,两位女性作为维纳斯的代理人正在检查祭品,而在前景的草地上,爬满了婴儿,他们爬树、射箭、拥抱、打闹、撕扯对方的头发、在空中飞翔……这幅稍微显得有些疯狂的景象,在某些意义上,又展现了另一种真实。

剧中《长胡子的女人》旁边那幅画作是提香的《崇拜维纳斯》

尽管剧集中出现的几件艺术作品都不是梵蒂冈的藏品,不过真实的梵蒂冈所拥有的艺术珍藏依然令人赞叹。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其中的藏品是多个世纪以来罗马天主教会收集、积累的成果,其中最有名的包括拉斐尔装饰的西斯廷礼拜堂和拉斐尔房间(Stanze di Raffaello)。

在剧集中,尽管罗马天主教廷历史悠久,但年轻的教宗特立独行的个性并未被传统所喝阻,在剧集中的教皇是英国当代匿名艺术家班克斯(Banksy)的拥趸,他拒绝拍照,矢志于让自己的公众形象隐匿于阴影中。但这样的策略未能立时奏效,反而让梵蒂冈陷入了资金困境,甚至要开始考虑变卖艺术收藏。这个桥段或许是在暗指底特律等城市遇到经济困境诉诸于变卖美术馆艺术品的做法。

尽管全剧通篇都是编剧对于现代教廷的虚拟臆想,不过也涉及了不少罗马天主教廷在当下社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这几千年里,艺术也逐渐从宗教的附庸、宫廷的点缀,下降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可以热情参与讨论的话题。《年轻的教宗》这部剧集的片头部分,裘德·洛走过一个画廊,仿佛走过了罗马天主教廷的历史,最终一件作品是当代艺术家毛里齐奥·卡特兰(Mauriozio Cattelan)所创作的被流星击中的教皇。卡特兰是当代艺术界的小丑,而他身为罗马天主教徒,对于宗教的反思也有现实的意义。

相关链接:《年轻的教宗》片头十件作品解析

赫里特·凡·洪特霍斯特作品《牧羊人的崇拜》(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 1606)

描绘了牧羊人见证耶稣在伯利恒诞生的场景。在绘画中,这个主题常与“博士来朝”一道呈现。这幅作品由荷兰黄金时代画家赫里特·凡·洪特霍斯特(Gerard van Honthorst)绘就,1993年在意大利黑手党于佛罗伦萨制造的爆炸案中被损毁。

《钥匙交付》(Delivery of the Keys,1481-1482)

这是西斯廷礼拜堂北墙上耶稣故事系列的一部分,描绘了马太福音第16章中提到耶稣基督将“天国的钥匙”交给圣彼得的场景。天国的钥匙,也就是一种特别的属灵权柄,这就是教宗和天主教会的权柄的来源。

卡拉瓦乔的《大马士革路上的皈依》(Conversion on the Way to Damascus, 1600)

这幅作品而今收藏于罗马人民圣母教堂(Santa Maria del Popolo),描绘了《使徒行传》第9章所述的内容。一名基督徒的迫害者扫罗,在从耶路撒冷到大马士革的路上,突然受到强光照射而扑倒在地,他听见耶稣的声音,眼睛暂时失明。几天后,他在大马士革治愈了眼睛,并且加入基督教,成为后世所知的外邦人使徒保罗。

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

这是于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召开的基督教大公会议。此会议乃基督教历史第一次的世界性主教会议,确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宗教法规和现今普遍基督教会接纳的传统教义。在基督教被国教化过程中,会议亦为关键之一。这幅绘画创作于16世纪,是在希腊圣山阿托斯岛Stavronikita修道院发现的。

弗兰西斯科·海耶斯作品《隐修士彼得骑着白色的骡子、手持十字架,穿越城市和村庄宣讲十字军东征》(1827-1829)

隐修士彼得是法国亚眠的修士,也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关键人物。传说,隐修士彼得是十字军东征的始作俑者,尽管后期的天主教历史学家并不认同。据传说,隐修士彼得在1096年之前访问耶路撒冷时,获得了耶稣的启示,让他在贫民之间征招十字军。这幅画作诗意大利画家弗兰西斯科·海耶斯(Francisco Hayez)的作品,现在是由私人收藏。

Gentile da Fabriano绘制的《接受圣痕的圣弗朗西斯》(约1402)

画作展示了亚西西的圣方济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一生中最著名的事件:双膝跪于石头边,于他自己的手掌与脚掌上接受钉于十字架上耶稣基督的圣痕。赋予他圣痕的是六翼天使,画面上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初六翼天使的形象。意大利画家乔托在1300年前后画过一幅类似的作品,而今收藏于卢浮宫,这幅作品是意大利画家Gentile da Fabriano绘制的。

Mateo Cerezo作品《维拉纽瓦的圣托马斯在分配施舍》(1645)

这件作品由西班牙画家Mateo Cerezo绘制,而今收藏于卢浮宫。维拉纽瓦的圣托马斯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禁欲者和宗教作家。他后来成为了大主教,他对穷人非常好。

Domenico Cresti作品《米开朗基罗向教皇庇护四世介绍圣彼得大教堂完工的模型》(1618)

这件作品而今收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博纳罗蒂之家。标题已经说明了一切。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的第一座建筑在公元4世纪至16世纪间伫立于此,但是到15世纪的时候,教堂要塌了。教皇儒略二世决定重建教堂,但他的计划过于昂贵奢侈,引发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弗朗索瓦·杜博伊斯作品《圣巴托洛缪节屠杀》(The 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1572)

圣巴托洛缪节屠杀是在法国宗教战争期间针对胡格诺派的一系列暗杀和暴力行为。通常认为是由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母亲凯瑟琳·德·美第奇唆使的。这幅绘画由法国画家弗朗索瓦·杜博伊斯(François Dubois)创作,而今收藏于瑞士洛桑州立美术馆。

毛里齐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的《第9小时》(The 9th Hour,1999)

本作品描绘了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被一颗陨石击中倒在地上的场景。作品的标题提示了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死亡的情形,他呼喊道:“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卡特兰本人是罗马天主教徒,也许这件作品以陨石代表上帝的惩罚,他是在指责教会因为丑闻和快速变化的社会价值观而逐渐失去力量,如果教皇手握十字架幸存下来,也许可以代表教会的永恒和坚毅,如果相反,那么,代表着教皇也只是凡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