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种“爆款”蟑螂入选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不吃不喝能活一个月

澎湃新闻记者 刘霁
2016-12-27 11:00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日前,环保部公布了《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四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两种在中国南方被戏称为“小强”的蟑螂(学名蠊)榜上有名,而它们早已是中国厨房的常见物。

环保部的公告称,外来物种入侵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中国也是全球遭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指导相关部门和地方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经认真调查和研究,联合制订了《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四批)》。

许多人并不知道蟑螂其实是外来入侵物种。据《名单》披露,“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分别原产非洲和南亚,能够携带痢疾杆菌、结核杆菌、沙门杆菌等多种威胁人类健康的致病菌,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环境和居住质量。

此外,在2014年被广州市应用于登革热防治的“食蚊鱼”,此次也被列入了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两种爆款“小强”遍布大江南北

据《名单》介绍,“美洲大蠊”别名蟑螂,蜚蠊等,原产于非洲北部,可能是在贩卖黑人时期由非洲带入美洲。美洲大蠊在中国各省市广泛分布。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 州、云南、台湾等地。

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繁殖能力强,无雄虫时,雌虫能进行无性繁殖,一对成虫 一年内可繁殖几十万只;美洲大蠊食性复杂,咬食书籍和衣物,特别偏爱糖、淀粉等 有机物质;美洲大蠊喜欢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也强,成虫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可以存活 2~3 个月,在断绝水源的情况下也能存活 1 个月。

美洲大蠊的排泄物和蜕落的表皮带有过敏原,可以引发皮疹、哮喘等 病症;美洲大蠊还能携带多种致病菌,如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杆菌、 伤寒杆菌和寄生虫卵,是家畜及人类许多传染性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德国小蠊

而“德国小蠊”别名德国蟑螂,德国姬蠊,原产南亚,也有学者认为起源于非洲。随着地区间经济贸易而远距离传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北京、辽宁、黑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 新疆等地。

德国小蠊分泌物可使食物变质,导致人类中毒。它会咬食和破坏食品、 纸张、文物、电子设备等,同时携带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乙肝病毒等多种致病菌而威胁人类健康,严重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食蚊鱼曾被广州用于应对登革热

此外,一同被列入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还有被用来灭蚊的食蚊鱼。

食蚊鱼

这种鱼以摄食蚊虫和浮游动物为主,也正是这一习性,据《名单》披露,为了控制蚊子和疟疾的发生,食蚊鱼分别于1911年和1927年被引入到中国台湾和大陆。目前,这种鱼类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各地小水体中。

这种鱼类因捕食土著鱼类的鱼苗或鱼卵,造成当地土著种的濒危和灭绝,进而改变入侵地水生物种群落结构,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功能。目前,这种鱼类已经被列入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据新华社2014年10月报道,广州市在登革热疫情爆发期间,该市水务部门曾在水体中投放食蚊鱼,这一措施引发了对食蚊鱼投放破坏生态平衡的担忧。仅天河区的天河公园湖、新塘水库、岑村水库及沙河涌等水体中就被投放了5.4万尾食蚊鱼。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