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矫正霸凌⑤|专家:不能夸大校园欺凌,教育部门也不能做鸵鸟

澎湃新闻记者 何锴
2016-12-30 12:29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姚建龙

近日,校园霸凌新闻频频被曝光,让人心悸的学生暴力视频层出不穷,中国的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究竟该如何防控?学生家长又该怎样合情合理的教导自己的孩子防范被欺凌、不霸凌?

上海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执行会长、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研究校园暴力现象已有十几年的时间。

“以我个人的研究经历来判断,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状况并非像很多人以为的愈演愈烈,而是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姚建龙12月25日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和公众越来越关注校园欺凌问题,这是个好现象,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校园暴力问题越来越严重,有数据显示,中国校园暴力现象其实正在逐步减少。

“预防和解决校园霸凌问题的根本是家庭教育。”姚建龙认为,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一个综合折射,根源都是在家庭教育。若家长在预防解决校园霸凌方面没有办法起到应有的责任,那么学校和社会有再完备的立法和措施都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现在我会教育我儿子如何避免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或尽量排除孩子身上可能成为被欺凌对象的一些因素。”姚建龙说,“我告诉我的孩子,如果一旦在学校被人欺负要马上报告老师,回家后再马上告诉我。”

他向澎湃新闻介绍,从2003年左右,他拿到上海市教委的一个与校园暴力相关的研究项目开始,就一直关注、研究这一话题。201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过一本名为《校园暴力控制研究》的书,也发表过多篇针对校园暴力方面的论文,“其中就有我国学界第一次对校园暴力的概念做的系统论述。”

姚建龙说,自己在学生时代也曾经是校园霸凌的“施暴者”,“我小时候参加过许多次严重校园霸凌,打过别人也被别人打过,现在我腿上一道6厘米的刀疤就是那时留下的。现在回想起自己那段从混乱到醒悟的经历,我觉得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对话姚建龙】

孩子很容易犯错,要尊重他们‘自动愈合’的规律

澎湃新闻:你都接触过哪些典型的具体校园暴力或校园欺凌案例?

姚建龙:具体的案例就是我自己。从现在评价角度来看,我本人小时候就是一个“坏孩子”。我亲身经历过很多典型校园暴力欺凌。

我小时候读的小学、初中、高中都不是很好的学校,学校里一群人和另一群人打架斗殴都很平常,我经常打别人,也经常被别人打,严重的时候我们甚至会用管制刀具等器械互殴,我的腿上现在还有一条将近6厘米的刀疤,就是当时留下的。

澎湃新闻:为什么会参与校园暴力甚至欺凌他人?

姚建龙:我小学四年级成绩一直不好,后来被学校安排到了最差的一个班。从那时候起就开始成为了一个所谓的“坏孩子”,我觉得学校当时不当的教育让我童年走了一些弯路,甚至说有些混乱。但在我从事此类研究后发现,其实我个人经历很具代表性,大多数人回忆自己曾经是“坏孩子”,我自己也是,成绩不好,被分到差班级后自暴自弃,然后慢慢成为校园暴力的主力军。

澎湃新闻:作为一个“坏孩子”,为什么最后能改邪归正?

姚建龙:我最终的醒悟和母亲对我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我初中一个英语老师对我的鼓励性教育对我之后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关系。

澎湃新闻:这段童年经历带给你的思考?

姚建龙:我想用我的经历告诉大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很容易犯错的,作为老师和家长首先要尊重他们对于自己错误和所受伤害“自动愈合”的一种规律,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但我们要正视成长中的这些经历,往往这些经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成长。

澎湃新闻:大部分人所经历过的校园霸凌都可以“自动愈合”吗?

姚建龙: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从小就被一些“小霸王”欺负,他曾经为此十分苦恼。但现在他儿子已经成人工作,我问他当年那些欺负你孩子的“小霸王”怎么样了,他回答我说,其实现在他们都是很好的朋友。

我觉得这段经历很值得思考,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打闹和欺凌,作为校方和家长不能视而不见,但也不能过度夸大,凡事过犹不及,在保护孩子的同时更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家庭教育是预防、解决校园霸凌问题的根本”

澎湃新闻:针对校园暴力现象的预防和解决,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社会立法三者是怎样的关系?

姚建龙:在我看来,家庭教育是根本,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一个综合折射,根源都在家庭教育。和孩子接触最密切、关系最亲近、影响最深的肯定是家长,如果家长在预防解决校园霸凌方面没有办法起到应有的责任,那么学校和社会有再完备的立法和措施都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澎湃新闻:从家长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给孩子正确预防和解决校园暴力的相关教育?

姚建龙:现在我们流行一句话叫“家长必须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我认为必须加强相应的“亲职教育”,就是要教家长怎么做家长及“亲子教育”,让家长和孩子之间正确沟通。我觉得加强家庭教育是预防、解决校园霸凌问题和未成年人保护的一个重要工作。

澎湃新闻:是否有什么具体举措能促进家长在校园暴力方面的“亲职教育”?

姚建龙:我现在正在准备家庭教育立法方面的一些推进工作,家庭教育立法的一些条例就是要明确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责任,每个父母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现在连养狗都要办证,养孩子更要有明确的门槛。

对于一些已经有明显违法犯罪或行为不端的孩子,家庭教育立法可以有一些强制的亲职教育,对其父母也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批评教育,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试点,反馈后效果不错。

“我教孩子如何避免成为被校园欺凌的对象”

澎湃新闻:对自己的孩子你如何进行校园霸凌方面的相关教育?

姚建龙:我现在给自己孩子的教育是如何避免成为被欺凌对象,或尽量排除孩子身上可能成为被欺凌对象的一些因素。

我经常教育儿子,说你要学会去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和纠纷,对于自己要自信,有联合性,能和小朋友都成为朋友。平时我也会教他一些简单的擒拿术,既可以培养他的阳刚之气、锻炼身体,也能让他避免一些校园欺凌。

如果孩子每天在学校都是畏畏缩缩、过度自卑、内向的,甚至还有一些不好的小习惯,而家长一直不重视,那么这个孩子遭受校园欺凌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澎湃新闻:如果你的孩子真的遇到了校园欺凌,你会怎么做?

姚建龙:如果我的孩子真遭受了校园欺凌,我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碰到校园霸凌在学校要及时报告老师,回家也一定要告诉家长,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顺畅沟通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为止我的儿子在学校发生任何事情就都会跟我说。

澎湃新闻:如何看待许多家长鼓励自己孩子“以暴制暴”的观点?

姚建龙:我是非常反对所谓的“以暴制暴”,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如果你真的能打得过别人,那别人为什么会来打你?如果你的孩子打不赢,家长却教育说要打回去,只会让孩子陷入一种更危险的境地。如果孩子能打赢,那么他尝到了暴力的甜头后,对孩子之后的影响和伤害更是难以估计的。

“工读学校需改革,可处分问题学生”

澎湃新闻:对于这些经常施暴、欺凌别人甚至到触犯法律的学生,普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不好,是否有一套现行的保护处分措施?

姚建龙:我国在立法中还没有这个概念,因为我国没有专门的少年法,刑法中对保护处分措施也没有相应的规定。保护处分措施现在仍然是一种学理层面的探索。在中国实施了几十年的工读学校可以朝这方面改革。

澎湃新闻:这就是你一直提倡的中间性措施吗?

姚建龙:是的。一些中小学生涉及到严重校园欺凌、暴力,但还未达到刑事处分的程度,普通学校管不了,他们的年龄又够不上刑事处罚,这时候就需要“保护处分”。这是通过保护孩子的权益来教育、矫正他的一些不良行为,在国外许多国家的立法中都有相应针对校园暴力的保护处分措施。

澎湃新闻:我们采访过上海两所曾经的工读学校,他们已经与公检法强力部门基本脱钩了,也没有了强制措施。

姚建龙:上海部分原来的工读学校都改成专门教育学校了,也有工读学校改革得像职业学校,不过其他省份的一些工读学校还有对学生控制得非常严格的。

所以说我国现在的工读学校形式很多样化,不能一概而论,我只能说工读学校在形式上的确像是对待校园暴力的中间地带,但仍需国家对这类学校进行改革,才能让工读学校真正成为放任不管和刑罚处罚中的“中间地带”。

我个人的建议把工读学校改革为保护处分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措施。保护处分措施有多元化和个别化的特点,常见的保护处分措施有假日生活辅导、保护观察、社会服务、集中训练营、周末禁闭、跟父母一起接受心理、行为矫正教育等等。

澎湃新闻:工读学校是否会造成孩子之间的“交叉感染”?

姚建龙:首先我认为工读学校需要分级、分类,确实不能把问题较轻的孩子和问题严重的孩子放在一起。所有的机构性矫正都会有正反效应,但不能因为这种机构性矫正存在负面效应就“因噎废食”。

我不否认即使在分级、分类之后、工读学校孩子之间仍可能存在相互负面影响的现象,但在我们当前的状况下,因为这种可能而完全否定工读学校是不正确的,工读学校的存在仍很有意义。我们在谈未成年人保护的同时一定要兼顾社会安全的保护,如果顾此失彼,那所谓的未成年人保护也不过是一句空话,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校园暴力现象正在逐步减少”

澎湃新闻: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校园暴力方面的相关研究?

姚建龙:2003年左右我拿到了上海市教委针对校园暴力现象的相关科研项目。从那时开始就一直在研究校园暴力问题,迄今十三年左右。

澎湃新闻:多年的研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姚建龙:十几年前我是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校园暴力就是一个研究对象。但当我访谈了几位校长后发现,他们对我调查是很排斥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我们这里没有校园暴力”,他们认为校园暴力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会显得他们的校园管理存在很大问题。

澎湃新闻: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

姚建龙:一个很现实的状况就是,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方面对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认识都严重不足,而十分排斥,也就是我一直所说的“鸵鸟政策”,他们不敢正面认识这个问题,这种不作为一定会造成后果。

我认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好好反思、转变观念,要把校园欺凌当作校园安全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去认真对待,而不是以学校利益为重去考虑问题。

澎湃新闻:屡屡曝光的校园霸凌新闻,是否说明校园暴力现状是否愈发严重?

姚建龙:以我个人的研究经历和判断,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状况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愈演愈烈,而是在朝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现在的学校相比十几年前的学校在校园欺凌的发生频率已经逐步减少。在我调查的很多省份中,严重校园暴力相关的刑事案件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现在媒体和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这个话题,原来很多不值得被曝光的校园霸凌新闻都被曝光了出来。大家就觉得未成年人现在犯罪情况很多,但数据显示近十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一直在下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