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带走了时代,留下了风骨:追思2016远去的28位老先生

普芮
2016-12-31 08:58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编者按]:

吕思勉曾言:“真正的学者乃是社会的、国家的、全人类的宝物,而亦即是其祥瑞。我愿世之有志于学问者,勉为真正的学者。”

当我们整装待发即将迈入新的一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眸追思2016年离开我们的人文社科领域的老先生,他们深厚的学养、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社会威望,折射着变迁的时代,刻画着永恒的价值,无论在学界还是社会文化界,都为我们这些“后死者”留下了可供凝视与思考的长长背影。

名单不完全,但求情意真。

甘惜分(新闻理论家)享年100岁

1月8日在北京逝世。1916年4月生,四川邻水人,中国新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新闻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多年,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著有《新闻理论基础》(1982)、《新闻论争三十年》(1988)两书。

甘惜分认为新闻报道是影响舆论的一种手段,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应在政治方向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反映人民的各种声音,新闻记者应以历史学家的眼光观察生活,既真实又有深度地记录生活。其新闻思想首先强调要尊重新闻的客观规律,新闻规律是第一性的,新闻政策和编辑方针是第二性的,应当是按新闻自身的规律制定新闻政策和编辑方针,而不是相反。

贾芝(文学研究家)享年103岁

1月14日在北京逝世。1913年12月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于1953年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8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生前任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文联第八届荣誉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资深荣誉委员。

他是中国民间文艺发展的开拓者、领导者之一,在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学术领域著述颇丰,著有《民间文学论集》、《新园集》、《贾芝诗选》等。

傅璇琮(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名家)享年83岁

1月23日在北京逝世。1933年11月生,浙江宁波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主要著作有《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文学》、《唐诗论学丛稿》、《唐人选唐诗新编》等。

李文如(古籍修复专家)享年92岁

2月5日在北京逝世。1924年3月生,河北枣强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馆员。14岁去琉璃厂古旧书店当了学徒,1950年代到中国音乐研究所做图书采购、装订等工作,修复了数万册破损严重的古旧图书和刊物,购得极其珍贵的音乐古书以及延安时期出版的稀有的近代音乐书刊。曾发表《谈谈中国旧书装订修补法》(合),合编《中国音乐期刊目录》、《华文音乐期刊篇目资料汇编1950—2000 年》、《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380万字的煌煌巨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

宁树藩(新闻史学家)享年96岁

3月6日在上海逝世。1920年生,安徽青阳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合作编著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辞书《新闻学词典》和《新闻学基础》,担任《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多卷本)副主编、《新闻学大辞典》副主编。

作为国内首先提出对陆定一“新闻定义”做修改的人之一,宁树藩从新闻史的研究中得出:新闻是一种信息;新闻作品是信息的载体,不是信息。

宁树藩晚年最大的乐事是带好研究生,年逾七旬仍然奋战在教学的第一线。他的弟子、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旦表示:“去他家,就是聊学术,从来没有家长里短。所以他学者的方式就是他生活的方式。”

谷书堂(经济学家)享年91岁

3月27日在天津逝世。1925年生,山东威海人,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历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在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价值理论、分配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著作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合著)、《社会主义经济学新论》(合著)等。其中,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北方本),被教育部定为全国文科院校统编教材,先后出版8版,发行逾150万册,并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和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

吴汝祚(考古学家)享年95岁

4月7日在北京逝世。1921年生,浙江嘉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前史,率先提出“马家浜文化”命名、首先发现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他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52年于浙江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毕业。独著有《炎黄汇典(考古卷)》,合著有《长江文化史》、《黄河文化史》、《胶县三里河》等,并曾发表《中国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起源、发展及其问题的探讨》、《中华古代文明与巫》等论文数十篇。

杨鸿勋(建筑史学家、建筑考古学家)享年85岁

4月17日在北京逝世。1931年12月生,河北蟸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原理事长,俄罗斯国家建筑遗产科学院院士。被誉为我国建筑考古学的奠基人,他将考古与文献相结合,填补了单纯文献和实物调研的不足,纠正了中国建筑史中若干重大问题的认识。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担任学部委员梁思成的助手及以梁思成为主任的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秘书。其代表作为《建筑考古论文集》、《中国园林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宫殿考古通论》等。

何鹏(刑法学家)享年92岁

4月22日在长春逝世。1924年7月生,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时期中国刑法学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刑法学科奠基人和引领者。在新中国首开系统研究外国刑法之先河,是我国少有的以比较刑法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著有《外国刑法简论》、《外国刑法学》、《外国刑事法选论》、《现代日本刑法专题研究》、《中外罪犯改造制度比较研究》等。

周南京(历史学家)享年83岁

5月19日在北京逝世。1933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1953年放弃印尼家中富裕的生活,回国考入北京大学并留校任教。1993年组建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毕生致力于中国的华侨华人史研究,主持编撰《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等。

杨季康(笔名杨绛,作家、翻译家)享年105岁

5月25日在北京逝世。1911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作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洗澡》、《洗澡之后》,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翻译作品有《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等。

刘述先(当代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享年82岁

6月6日在海外逝世。1934年生于上海,江西吉安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刘述先求学期间受方东美,以及熊十力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新儒家影响颇深,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文化哲学、比较哲学。他先后获得台湾大学哲学系文学士、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等学位,曾任教于台湾东海大学、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著有《中国哲学与现代化》、《大陆与海外——传统的反省与转化》、《儒家思想与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探索》、《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等。

刘述先十分关心大陆青年学者的新儒学研究,用个人的积蓄,以其父母的名义,于2009年起在武汉大学设立了“刘静窗青年教师奖”和“王蕴聪纪念奖学金”,每年颁奖给一位研究新儒学的青年教师和一位以现代新儒学为主题撰写论文的博士生。这两个奖项至今已顺利运作七年,资助并鼓励了众多青年学者致力于现代新儒学的研究。

胡绳武(历史学家)享年93岁

6月15日在北京病逝。1923年10月生,山东枣庄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194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史地系,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著有《鸦片战争》、《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等,合著有《论清末立宪运动》、《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史稿》(四卷本)等。

李平沤(翻译家)享年93岁

7月14日逝世。1924年3月16日生,四川仁寿县人,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1958年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法文翻译,1958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法文和英文翻译,1964年到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至今。

主要译作和著作有:《爱弥儿》、《新爱洛伊斯》、《卢梭散文选》、《评梁启超的〈卢梭学案〉》、《法国散文选》、《互助论》、《社会命运》、《覃思集》、《主权在民Vs“朕即国家”——解读卢梭〈社会契约论〉》等。

孔令仁(历史学家)享年93岁

7月18日在济南逝世。1924年11月生,山东曲阜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孔子七十六代后裔。先后在重庆南开中学、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长期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试论中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19世纪末山东的经济与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浅议》等。

陆谷孙(文学研究家、翻译家)享年76岁

7月28日在上海逝世。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复旦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一生从事英美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专于英汉词典编撰和莎士比亚研究。编著有《英汉大词典》、《外国文学:莎士比亚专辑》,译著有《幼狮》、《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等。

尤其是他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是我国独立研编的最大的一种英汉词典,跳出了多年来双语词典编纂以外国某一部词典为蓝本的编译套路,1991年两卷出齐后,词典规模达词条20万,共5000页,近2000万字,畅销数十万套。

王侃(法律史学家)享年92岁

8月10日在长春逝世。1925年1月8日生,辽宁昌图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新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开拓和奠基者之一。学术功底深厚,史料占有丰富,被誉为“史料库”、“活字典”,代表作有两部《中国法制史》教材。离休后仍坚持多年给研究生开课,并笔耕不辍。

张静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共党史学家)享年83岁

8月29日在北京逝世。1933年生,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原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他是新时期中共党史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代表作有《李大钊同志革命思想的发展》、《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

饶杰腾(语文教育专家)享年79岁

8月30日在北京逝世。1937年生,广东潮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并曾担任中文系主任。任教五十年,对语文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贡献卓著。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文言文教学的科学化研究,是文言文教学科学化探索的第一人。主要著作有《语文教学系统方法论纲》、《常用文言词典》、《民国国文教学研究文丛》等。

杨敬年(经济学家、翻译家)享年108岁

9月4日在天津逝世。1908年11月生,湖南湘阴人,南开大学资深教授,是我国最早引入和讲授发展经济学的学者。1945年,他考取了中英庚款董事会第八届留英公费生,进入牛津大学圣体学院攻读“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专业”。1948年,40岁的杨敬年以《英国中央政府各部门职权的分配(与美国和英属自治领的比较)》通过论文答辩,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起任南开大学教授。代表作有译著《经济分析史》、《经济核算制原理》、《英国议会》等,在90岁高龄翻译出版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07岁时获牛津大学圣体学院荣誉院士。

魏振瀛(法学家)享年83岁

9月5日在北京逝世。1933年生,河北威县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原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主任、原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暨学术委员会委员。毕生从事民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并参与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特别是,1985-1986年作为民法通则起草专家咨询小组的四位成员之一,负责起草民事责任一章,为这部被誉为“中国的民事权利宣言”的民事基本法的制定做出了杰出贡献。主编有《民法通则》、《民商法原理与实务》等,合著《民法原理》。

叶秀山(哲学家)享年81岁

9月8日在北京逝世。1935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镇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兼及中国哲学和美学,艺术修养深厚,爱好京剧、书法并有专著出版,业余时间以聆听西洋古典音乐为乐。主要著作有《前苏格拉底研究》、《苏格拉底研究》、《中西智慧的贯通》、《哲学要义》、《启蒙与自由》、《书法美学引论》、《美的哲学》、《古中国的歌》等。

赵芝荃(考古学家)享年88岁

10月24日在北京逝世。1928年1月生,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毕生致力于夏、商、周三代都邑,尤其是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是探索中国最早的王朝——夏商王朝文明的主将,夏商考古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研究成果结集为《赵芝荃考古文集》,主编有《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等。

陈映真(作家)享年79岁

11月22日在北京逝世。原名陈永善,1937年10月6日出生,台北莺歌人。1957年考取淡江文理学院(即今淡江大学)外文系。1959年,大学生陈映真便以第一篇小说《面摊》出道文坛。1968年7月,陈映真被台湾当局以“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等罪名逮捕,他和李作成、吴耀忠、丘延亮、陈述礼、林华洲等36人一起被捕,被称为“民主台湾联盟案”。1975年,陈映真因蒋介石去世百日特赦而提早三年出狱,出狱后仍从事写作,转趋现实主义,并在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发表《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乡土文学的盲点》等文章,与余光中等作家辩论。1987年台湾解严后,陈映真办了《人间》杂志,开始去写台湾社会问题,包括白色恐怖、农民、劳工问题,也开始大量阅读社会学著作,试图对台湾社会问题提出见解。陈映真始终坚持中国统一的主张,1988年与胡秋原等人成立“中国统一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

陈映真的作品受到鲁迅影响,主要以描写城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为主,作品充满忧郁与苦闷的色调以及人道主义关怀。而身为台湾文学重要旗手,陈映真也常因个人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而成为当代最被议论的小说家之一。陈映真的代表作包括《将军族》、《第一件差事》等。

麦英豪(考古学家)享年88岁

11月28日在广州逝世。1929年7月15日生,广东番禺人,1952年进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曾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博物馆名誉馆长。是广州考古事业的奠基人,参与发掘秦汉至明代墓葬700多座,包括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官署遗址,其中南越文王墓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随葬器物最丰富的彩绘石室墓。

庄福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享年88岁

11月30日在北京逝世。1929年1月生,江苏镇江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顾问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开拓者之一,参与策划主编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主编《马克思主义史》(四卷本)、《毛泽东哲学思想史》(三卷本)等。

皮明庥(历史学家)享年85岁

12月1日逝世。1931年出生于江西萍乡,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为武汉写史六十多年,有“武汉活历史”、“武汉通”之称,主编或出版了《武汉通史》(十卷本)、《武汉百年史话》等著作。

汪熙(历史学家)享年97岁

12月26日在上海逝世。1920年生,安徽休宁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4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1947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工商管理学院。回国后,先后任职于重庆北京上海等地的银行系统、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等机构,长期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美关系史、国际经济关系等跨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中美关系史丛书》共28本(1985-2010年)、《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共11本(1979-2004)等。

汪老先生在78岁时曾这样总结他的一生:“回想起来,我生于乱世;长于日寇蹂躏,国家山河破碎之时;青年时吃了几年洋面包;壮年是在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中度过的。等到‘史无前例’一来,那日子就甭提了。就这样,一晃几十年,一直等到邓小平他老人家上台总算才松了一口气,让人有了点安全感,觉得个人和国家的前途都出现了一线曙光。这时,我虽已步入苏东坡所说的‘早生华发,人间如梦’的境界,但突然感到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冲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