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澳洲百年庆:“澳大利亚人”时代来了

王宇博
2017-01-25 10:0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编者按】19世纪中期以后,澳大利亚人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即英国的臣民和英属殖民地的居民,因此,对于他们来说,1887年6月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庆典涉及的是母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帝国关系,而1888年1月澳洲百年庆典体现的则是新生民族的社会关系。这两场本没有联系的庆典在时间上如此接近,使它们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对比效果:澳大利亚人之间的自我认同提高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明显地“从帝国转向民族”。这两场庆典既是对澳英关系的检测,又是对澳大利亚民族认同程度的考察,也是对澳大利亚社会进步的检阅。

本文选摘自《澳大利亚史》,王宇博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经出版社授权,澎湃新闻转载,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来自帝国的女王庆典却遭受冷遇

1880年代,英国的海外扩张使英帝国版图变化令世人瞩目,同时英国倡导的“帝国联邦运动”也方兴未艾。1886年5月4日,“殖民地和印度博览会”在伦敦开幕,维多利亚女王主持了其剪彩仪式。英国的目的不仅旨在显示英帝国的伟大和实力,而且期盼以此加强帝国内部的联系。英国桂冠诗人赞美英帝国的辉煌而写下了华美的诗句,折射出了英国政府的良苦用心:“从各岛屿、海角和大陆,子弟们已经装船起运,物产海陆杂陈,……制作精良见匠心,东方的光华耀眼明”;“过去的光荣同有份,我们岂终旧分离?难道不要同甘苦,相依相靠永相亲?”1887年6月21日是作为英帝国首脑的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庆典50周年的纪念日,因而同样也成为一个具有帝国特征与意义的节日,被用于向世界昭彰英帝国的强盛和母国与殖民地之间及殖民地与殖民地之间的密切关系。英国殖民大臣、前“帝国联邦协会”主席E.斯坦豪泼提议:各殖民地派遣代表前往伦敦参加庆典,并届时与英国的大臣和官员们探讨一系列各自关心的问题,而其中主要是关于殖民地支付英国皇家海军军费问题。

188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年纪念银章

虽然女王庆典在英国举办得是轰轰烈烈,但在澳洲进行得却并不成功和顺利。澳大利亚人对该庆典没有表现出多少兴趣和热情,澳洲各地的责任政府对此也多为应付,甚至是敷衍。以新南威尔士政府而论,尽管相关的准备工作早在一年前就已经着手,但直到7月份,用于庆典的大钟才安装完毕。在澳洲人眼里,英国利用它来到达帝国政治目的的意图过于明显,这反而使应有的感情色彩失色。而此时澳大利亚社会关心的是反对英国政府就海军军费问题向他们施加压力,各殖民地政府也正怀着“不满的情绪”就此同英国进行交涉。代表新南威尔士政府前往伦敦出席庆典活动的帕克斯明确表示此时反对谈论涉及帝国联邦事宜的问题。尽管他的这些言论大都表述于庆典活动的幕后,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澳大利亚人对女王庆典报以冷淡态度的原因:他们更加关心的是与自身利益相联系的澳洲事务,而不是千山万水之外的英国和其他英属殖民地的事务。新南威尔士是澳洲各殖民地中对英国最为亲近的殖民地,连它都这般如此,其他各殖民地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1886年5月,悉尼的《新闻公报》不以为然地指出,对于澳洲各殖民地而言,英国政府是打算将“王室盛典当作治理不满(情绪与现象)的灵丹妙药”。但是,澳洲的现实和澳洲人的情绪却与英国的初衷则有很大的出入。新南威尔士的首府悉尼是当时澳洲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这里的民众情绪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尽管澳洲社会上的“母国情结”根深蒂固,但在19世纪,饱尝失业与贫穷的英国社会下层民众始终处于对当局不满的状态,这种不满状态也随英国移民而被移植到了澳洲。而他们当初移民澳洲的动机是来自于澳洲的吸引和英国政府的宣传,但接下来的是他们因在澳洲的境遇并未好到承诺中的程度而对英国耿耿于怀,于是,在英国移民中,大有被英国政府欺骗和出卖的感受,多有抱怨和牢骚。就个人感受而论,女王的庆典难以触发起这部分移民对母国的激情。再有,爱尔兰与英国的矛盾与冲突越发激烈,许多爱尔兰人是带着敌视英国的情绪迁徙澳洲的,所以,他们对女王庆典是持以敌意。而相对于其他澳洲殖民地,在新南威尔士人口中,英国和爱尔兰移民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在1891年,英国和爱尔兰的移民及后代的人数在新南威尔士居民总数中分别占52.2%和26.3%,列其他国家与地区移民比例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而悉尼接纳的这类移民又是最多的。他们的情感对公众情绪和社会舆论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在这种情况和氛围中,在新南威尔士,特别是在悉尼,围绕女王庆典而举行的庆祝活动却往往与主办者的意愿多有出入。许多人对此缺乏热情,场面冷落,显示出应付差事的态度。在一次集会上,集会的组织者竭力动议给主日学校的孩子们赠送庆典礼品,如蛋糕和汽水。但这动议遭到反对,被以10∶1的表决结果被否决,许多澳洲百姓还抱怨地方当局为举行女王庆典活动花费太大,不符合殖民地的民主精神和节俭原则。结果是热烈的庆典屡屡被激烈的争论所取代。新南威尔士的总督助理A•斯蒂芬出席了一场集会,但给他留下的印象不是人们的真情与忠诚,而是场面的混乱,抱怨道:“一群憎恨法律和秩序的人……,必须以强硬的手腕……将他们打倒。”级别最高和规模最大的庆典集会是在悉尼展览大厅举行的,与会者达1.2万人。但是,会场上的气氛不是热烈而隆重,却是喧闹至始至终。对此,集会主持者无可奈何,出席集会的新南威尔士总督卡林顿勋爵只能借助手势发表演说,再由别人使用旗语传达出去。而较为热烈而欢快的庆典场面仅出现在由总督夫人卡林顿女士到场的另一场庆祝集会上,集会的参加者是妇女和儿童,会议通过了为澳洲妇女设立一个庆典基金的决议。

虽然,在殖民地政府发往伦敦的电报中将这些在庆典活动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称作“良好的自然性混乱”,但是,这些通过“自然性”方式表露出的言行揭示了澳洲人心态的变化:1.在他们心目中,英王的政治地位正在下降,而英王的实际作用则是连接澳英之间母国情结的纽带;2.在澳洲出现的冷淡和混乱是对英国倾力举行女王庆典的真实目的的回应,表示出了澳洲社会对母国的不满和抗拒。

发现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库克船长,他将这片土地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布其属于英国。

百年澳洲迎来“澳大利亚人”的时代

然而,澳大利亚人和各地政府对待接踵而至的澳洲百年庆典则是另外一种态度与情绪,表现出的是积极参与,是在欢度“自己”的节日,尤其是在新南威尔士。举行澳洲百年庆典的难度大于操办女王庆典,其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各殖民地对自己“生日”的确定不一。在人们的眼里,将1月26日作为百年庆典之日是庆贺新南威尔士的“生日”。可是,这并没有对百年庆典造成什么不利或逊色,只是显示为各地的热情程度有所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是在庆典过程中淡化与弱化,进而使百年庆典成为全澳的节日,全澳的盛典。在庆典的筹办和举行过程中,“英国的”和“澳大利亚的”时常因人们的选择或认可而发生碰撞和冲突,而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英国的”让位于“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人的澳大利亚”的口号在此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新南威尔士政府早在1886年就开始着手准备和组织百年庆典。最初的庆典设计方案是打算援引1876年美国在《独立宣言》颁布的所在地费城举办大型博览会来庆祝独立100周年的先例,也想大操大办一个能够显示澳洲百年成就的博览会。但是,这个方案未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其原因在表面上是新南威尔士政府和新南威尔士商人对举办博览会所需要的浩大费用多有顾虑,而实际上是新南威尔士害怕澳洲其他地区政府与民众对此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与举动。这种担心很快就得到证实。对于1886年英国在伦敦举办的“殖民地与印度博览会”,澳洲各地对此报以极大的兴趣,仅维多利亚就派出了一个由50人组成的参观团赴英。而现在,澳洲人是以那场博览会的规格为标准来审视新南威尔士的设想,有的人认为新南威尔士是自不量力,有的人对新南威尔士抱有几分嫉妒,总之,人们对新南威尔士举办博览会的动议反应冷淡。这使得原本雄心勃勃的新南威尔士决策者们颇有无地自容的感觉,再无举办博览会的信心和勇气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虽然澳洲人对英国多有不满,但各地澳洲人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尚逊色于他们同母国的关系。

接着,围绕百年庆典,帕克斯向新南威尔士议会提议:建造一座“国家大厦”和一处主题公园。按照帕克斯的设想,具有体现澳洲发展历程意义的“国家大厦”包括安葬已故著名政治家和代表澳洲出征的阵亡将士的纪念堂、展示澳洲土著人种研究的博物馆和存放澳洲历史档案的档案馆;主题公园将坐落在悉尼郊外的一处沼泽地边,是一座具有英国公园建筑风格的园林,建造资金来源于附近土地的销售。由于帕克斯的提议明显地与女王庆典的筹备和举办颇为不协调,因此,在议会里立刻招致亲英势力的反对。经过一番番议会里的唇枪舌剑和舆论界的口诛笔伐,结果是:公园如期建造,有意义的是,公园被议会命名为“世纪公园”,而不是亲英势力所坚持的“女王公园”;而“国家大厦”的建设始终停留在一套套风格各异的设计图纸上,它在建筑设计师们无休止的技术争论中不了了之。

悉尼的百年纪念公园

1887年11月,帕克斯得寸进尺,提出又一个建议:在举行百年庆典之际,将新南威尔士更名为澳大利亚。持新南威尔士社会舆论之牛耳的《悉尼晨报》随之附和,大力鼓噪,新南威尔士的反响热烈。新南威尔士人不仅感到这使澳洲进一步远离了作为“流放犯殖民地”的过去,使澳大利亚人不再被外界视为“西方的犯人与看守者”。一些人还试图将新南威尔士的称呼改为“澳大利亚,即新南威尔士”。这种意识和情绪最初出现于新南威尔士的中产阶级上层,进而在新南威尔士的各个阶层都引起了共鸣。

帕克斯此举与新南威尔士的社会反响不仅具有旨在在澳洲内部确立新南威尔士在澳洲政治事务与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作用,而且可以被视作是为敦促英国对澳洲社会呼声的关注。帕克斯以此向英国政府显示出他代表的并非是新南威尔士一地,而是澳大利亚,即不是6个澳洲的殖民地责任政府在同英国的中央政府进行商谈,而是一个作为整体的澳洲在同帝国进行谈判。在这一系列交涉中,帕克斯处处表现出澳洲在英帝国内的特殊地位和自立倾向。在要求英国继续承担对澳洲的海防和积极寻求英国用于殖民地的帝国防务基金的同时,他对英国殖民部不屑一顾,明确表示澳洲无意接受英国对殖民地议会的干预权,声称:“被责任政府授权的人们应该拥有和维护体现着他们意志的独立的议会权力。”

然而,不和谐的声音则是从澳洲内部传出。这种帕克斯俨然摆出全澳代表的架势和新南威尔士自封澳洲之首的情况无疑是在澳洲其他几个殖民地中间产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虽然澳洲各地在对待英国的态度是相近的,要求英国承担澳洲防务义务的意愿也是相同的,但是,它们之间关系的基调是合作,尚不是联合,因此,帕克斯的言行不仅是一厢情愿,而且招致来了冷落和非议,甚至是抗议。维多利亚的反应尤其强烈,而且“墨尔本的反对呼声”是“通过英国唐宁街”传达到悉尼的“政府大楼”。这表明,澳洲内部虽存在向心力,但缺乏凝聚力。一位维多利亚人以嘲讽的口吻“建议”:“康维多利亚”(Convictoria,意为罪犯流放地)也许更合适。

1888年1月26日,悉尼百年庆典活动如期举行,尽管其规模逊色于女王庆典,如同其他节日一样,最热烈的活动是人们在悉尼港举行了一场划船比赛,然而,在百年庆典的活动中所使人关注的不是庆典的隆重程度,而是在这期间在悉尼节外生枝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澳洲人的心理活动、澳英关系中的离心现象和澳洲内部的向心趋势,因而被后人视为“标志性冲突”:

——在贸易大厦奠基仪式发生的情况引起英国舰队街的关注,被称为是“这场庆典中最具有代表性特征的活动”。由悉尼各行业工人组成的乐队在行进中从卡林顿勋爵等政府官员面前通过时,一反常态,演奏的不是英国国歌《天佑女王》,而是日后被定为澳大利亚国歌《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此举违反了有着百年历史的惯例。

——新南威尔士政府主办的官方宴会在博览会大厅举行,这是一场由多任澳洲总督出巨资和有1000多位澳洲各地的政府要员与社会名流应邀参加的盛会。可是,操办会议的新南威尔士人则在大厅的两端分别悬挂起“欢迎回家”和“澳洲联合”的巨幅标语,其双关含义一目了然,使得宴会的气氛从一开始就因新南威尔士人的意愿与英国政府的旨意相悖以及与澳洲其他地区的想法向左而不协调。而帕克斯演说的寓意实际上与以前他建议更改新南威尔士名称的意图是一脉相传的,他将澳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追述自1788年以来澳洲历史,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澳洲各殖民地建立的过程,处处突出新南威尔士是移民们在澳洲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和它对其他殖民地的影响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而许多来自澳洲其他地区的与会者对此不以为然,他们对帕克斯突出新南威尔士,甚至将新南威尔士凌驾其他殖民地之上的做法多有微词。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有许多反对派政治家参加的民间宴会则在庆贺“澳洲的生日”的热烈气氛在进行,宴会还向来自各地的穷人分发出1万份食物。

——举行“世纪公园”开工典礼是百年庆典活动之一,但这场典礼的进行过程则令人英国总督们和澳洲政治家们颇为难堪。组织者们计划先由总督们和澳洲的名流们发表演讲、种植树木,然后进行阅兵式,最后安排一场向失业者发放救济品。发放救济品原本是典礼的次要内容,试图体现英国对澳洲民众的关心和显示澳洲民众对母国的感情的举措。然而,事与愿违,前来参加典礼的老百姓只对发放救济品感兴趣,而总督和政治家们的演讲是在一片嘈杂声中勉强完成的,表情尴尬的总督及随行英国官员在人们冷漠的目光中草草种下了几棵树。事后,一位名叫W.考提尔的失业者在给帕克斯的信中写道:“……我不希望混迹于失业的行列。假如你能够仁慈地给我们2英亩土地,……那么,我们将非常荣幸。”

……

在这一天中,在澳大利亚的其他地方也举行了一些气氛低调和规模有限的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都是由“澳大利亚土生白人协会”操办的。值得注意的是,从这场百年庆典开始,在澳洲的社会与政治中,全澳属性与特征日趋明显。为显示实力,并作为对新南威尔士的回应,几个月后,维多利亚以举办百年庆典的名义,耗费巨资举办了规模庞大的“墨尔本国际博览会”。在这场博览会上,“那里展出了任何可以想象的产品,同时还展示装饰艺术和实用艺术作品”。而更有意义的是,澳洲社会对这场博览会的反应的积极的,先后到场参观的有200万人次,使它成为实质上的“澳洲国际博览会”。这与不久前新南威尔士举办博览会的动议遭遇冷淡反应的情况形成显著对比,但也表现出澳洲内部的微妙关系,既勾心斗角,相互作梗,但又同为澳洲自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