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星球大战》如何把这份情怀卖给全世界

猪一样
2017-01-12 16:10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我很难说喜欢这部《星战》外传,以及一年前同一时间的《星战7:原力觉醒》。如果非要在这两部里选一部更好的。那我还是选这部吧。

至少这部剧情走出影院时我全看懂了。虽然过几个月也会全部忘光。

也不能怪自己记忆力差。因为“星战”系列人物和世界背景实在太复杂了。

1977年,《星球大战》第一部诞生的时候,我还没出生。

星战和另一部美国片《星际迷航》不一样。《星际迷航》是根据上世纪60年代的电视剧集衍生出来的,在半世纪的时间里前后拍过6部电视剧,13部电影,1部动画片。“星战”就是纯系列电影。

简单说,《星际迷航》是电视台的正规军,但影响力有限。《星球大战》是中二青年卢卡斯拍脑洞想出来的,但影响深远。

说卢卡斯是中二青年,一点也不夸张。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新一代导演崛起,电影题材更为娱乐化,技术手段也更新潮,终于拯救了从1960年代开始几乎被电视机打垮的电影工业。如果当时没有斯皮尔伯格、卢卡斯、马丁·斯科塞斯等导演的崛起,引领好莱坞带动全世界的观影热潮,今天全球电影市场根本不会这么红火,电影院可能变得和酒吧茶座一样,只适合文艺青年们的文艺聚会了。

当斯皮尔伯格在摆弄大型机械大白鲨,拍摄写实风格的科幻片《第三类接触》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中二青年卢卡斯则拿了一篇13页纸的剧本找电影公司寻找投资,“里面充满了各种奇怪的人名和地名”。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没有电影公司愿意为这部作品买单。

也难怪。

有哪个正常青年会对别人说:“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愿原力与你同在)?”

总之卢卡斯生气了。

凭着过去指导两三部电影的积蓄,干脆自己投资拍片算了。搞微缩模型技术,用小玩具战舰和小飞机拍摄银河大战的效果;自主搞发明,结合实拍画面和特技摄影;又顺手成立一个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就是后来特效业内的半壁江山:“工业光魔”。

但那个时候还是小作坊。影片拍到一半差不多没钱了,卢卡斯拿着拍的样片再去找电影公司谈,好不容易又凑出一半投资,但版权、影片票房收益也让出不少。电影公司觉得能占的便宜都占得差不多了吧。卢卡斯则坚信影片能够成功,留下了最重要的一项“衍生品收益权”,就是以后卖玩具的收入。因此成了那种拍一部影片,一辈子都不用再干活的人。

最初的《星球大战》,是在几家小影院中点映的。后来扩大到30多家影院。几天后风靡全美。观众对影片的疯狂喜爱完全超出了电影公司的想象。什么“原力”,什么“天行者”,什么“光剑”,什么“死星”这些生造的词瞬间成了最流行的用语。获得的意外成功比赢得彩票大奖还要幸运。

我有幸在电影院里看过第一部《星球大战》。那时还是普通话配音。即使时间已经是影片首映十几年后,但相比同时期的其他影片,对于画面的感受仍然是四个字:

“难以想象”。

卢卡斯之后又用了五六年时间制作出另两部续集。一部剧情是“什么?最大的反派黑武士竟然是主角天行者的爹?”另一部剧情是“什么?这反派的爹最后又倒戈了正义一方,还和最大的boss同归于尽了??”

中二青年卢卡斯展现了不仅在武器和设置上自己想象力超人,在剧情上同样是善于开翻转的脑洞。

也许是《星球大战》三部曲的巨大超大爆炸大成功造成了压力。之后功成名就的卢卡斯退居幕后,专心经营特效公司不再亲自导片。直到21世纪初才又创作了3部“星球大战前传”,以大反派黑武士达斯·维达年轻时的经历作主线,兑现了自己所说“星球大战共9部,还有3部前传和3部续篇”的诺言。

虽然这3部仍然引发了星战粉丝的狂热,效果和口碑却毁誉参半,远不及当年的成功。

随着迪士尼公司收购卢卡斯影业、“星战迷”JJ艾布拉姆斯导演的成熟,以及《星际迷航》系列重启的商业成功,“星球大战”的收官3部曲也推上了创作日程。去年的《原力觉醒》,就是《星球大战》7-9部中的第7部。票房和评价都还算不错。

对于电影公司来说,一个比制作续集更重要的问题是:眼看这个金矿还能挖最后两勺,“我们下面该挖什么了?”

这个问题牵涉到了公司未来20年的经营,是个了不得的大事。比照《哈利·波特》拍完七部曲之后,所谓续集《神奇动物在哪里》姗姗来迟,失去了再度圈钱的最好时机,就能明白开发新的圈钱方法是件多么重要的事。

绕了这么一大圈,是为了说明《侠盗一号》虽然只是“外传”,却暗示了星战系列一个新的走向。可能之后再拍20部外传,直到大家不再掏钱买票为止。

《侠盗一号》故事的时间点,正好发生在40年前《星球大战》第一部电影时间线之前。彰显了电影公司希望观众看完这部,再去复习一下《星球大战4:新希望》的野心。然后顺手就可以去看了顺接的5、6。再把去年的7重看一遍,就能接上今年年底要上映的8的故事了。

电影公司也明白,除了铁杆的一批星战迷对其中的人设、名称如数家珍,普通观众大部分都不会记得一年前电影的剧情。更不要说是40年之前的影片了。

所以《侠盗一号》的大部分人物都是《星战》中第一次出现。背景也仅仅需要了解“邪恶的帝国统治银河系,正在制造大型杀人武器”,“正义的抵抗组织秘密结社只能搞点小打小闹的破坏”这两点即可把影片看下去。

影片最后搞到的杀人武器“死星”设计图,正是《星球大战4》中天行者卢克开飞机炸掉死星的关键。除了以后卢克的飞机和机器人R2-D2这些机械元素外,甚至包括人类角色反派指挥官、莱娅公主的脸都是靠建模完成的。在细节设计上,影片作为“外传”,做到了和“正史”有不少能完美对接的接口,可供星战迷们一一对照,发掘出拼图的乐趣。

第一部《星球大战》中帝国花了十几年制造的大型杀人武器,一发导弹就被解决了,真是满怀了对工程师的恶意。本片尽力堵上了这个槽点:那是工程师头目兼卧底故意留下的漏洞。

至于为什么卧底要卧十年,等到死星差不多完成了才放出消息,以及为什么不安排程序后门,一行代码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去深究了。同样不能深究的还包括为什么设计图在工程研究所都没有一份完整存档,只放在了备份数据的大楼?为什么数据传输可以靠发射台手动瞄准定向发射到太空飞船上,但存储数据盒却只能靠机械臂和人手拔出硬盘?

这些为什么的问题,全都影响了影片的写实性,延续了《星球大战》一贯中二病的科幻设计。

无论多么资深的星战迷,都不得不承认星球大战绝非严谨的“硬科幻”创作。哪怕不去和复杂的科幻小说相比,和《星际穿越》那类严肃的科幻电影相比,《星球大战》都充满了科技违和的产物。

在一个宇宙飞船满天飞的时代,基本的武器却是发射有形激光的枪,射到电板上还会溅出一片电火花,这根本就是五金店电焊枪的远程版。而标志性的嗡嗡嗡光剑,好在本片已经没有出现了。上世纪70年代看看可能是高科技,今天再见到,品质还比不上盲武士拿的那根棍。同样帝国士兵们穿的塑料盔甲,也比不上反抗组织穿的破旧风衣更有时尚范。

在歪脖科技树的表象下,是美学风格的混搭。建筑稀少的荒漠星球和浩瀚银河的巨型战舰,古典风格的披风武士和微缩玩具风的帝国军人,就好像在古代酒器中倒满了可乐,一种缺少品位的滑稽感。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星战有些设计未免可笑,明显是40年前的产物了。

情怀仍然需要延续,做得好一样还能继续向全世界贩卖。本片中国演员甄子丹和姜文终于取得了大概“并列第二男配”的地位,出演了一对好基友,已经是国产演员在好莱坞大片中难得的突破。但也无需高兴太多,这仅是好莱坞开拓全球电影市场的战略而已。女主是英国人,男主是墨西哥人,女主的父亲是丹麦演员,反派则是澳大利亚过来的。本片本来就是好莱坞大片中的“多国部队”,作为外传,是为了增强“星球大战”中多民族的文化感。以后正片的主角,还会是标准的英美演员。

反正外传也是新类型,反正也是试水之作,反正下一部拍什么现在还不知道,影片结尾干脆一锅端,把角色都给写死了。死得如此干脆和全面也是星战中罕见的。倒是为系列中增添了几分难得的悲壮感。

但整体剧情仍然显得薄弱。仍旧是太多的用心放在了情怀和技术上,人物故事还是乏善可陈。除了毒舌的帝国机器人耿直到可爱,男女主角都是标准的苦大仇深脸。反而显得甄子丹扮演的盲武士有几分乐观和幽默。

去或者不去影院看,都没什么可惜。虽然《星战》名头大,无非也是40年前的辉煌,有多少观众真正看过《星战》前6部?说得再有文化,也仅是吸引人走进影院的广告。美国人就是会做生意,这次打算把情怀卖给全世界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