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胡运旺:集成电路人才为啥这么缺

胡运旺/集成电路从业者
2017-01-12 13:20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主讲人:胡运旺(IC咖啡创始人)

主题:2016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促进大会

时间:2016年11月24日

主办:工信部

【编者按】

2016年11月24日,“2016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促进大会”在成都召开,IC咖啡创始人胡运旺关于中国集成电路人才不足的现象做了分析。集成电路如此重要的产业,关乎着中国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未来,但整个行业的人才培养,从高校到企业,存在各种非常明显的弊端,人才不兴,企业怎么兴,产业怎么兴?虽然国家有决心,也有投入,促进产业的手段可用雷霆霹雳来形容,但层次不够丰富的国家意志,在传导到产业的各个末梢时,就出现了各种扭曲,譬如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这些核心技术的关键岗位还是缺乏吸引力。产业政策如何成为行业发展的春风雨露,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胡运旺发言的整理:

集成电路整个行业的人才培养,从高校到企业,存在各种非常明显的弊端。视觉中国 资料

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重点攻坚产业,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所以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各方面一直很重视,高校也累计培养了很多集成电路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但现实中,企业还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且人才的缺乏是全方位的,低端缺、中端缺、高端更缺。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

首先来看初级人才。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常识:不是只有微电子专业才能去微电子行业。半导体行业主要有设计、制造、封测这几个环节。以51job数据看,国内大型半导体设计企业展讯所需的人才,微电子专业占比只有6%。以某大型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招聘信息来看,微电子专业毕业生只占员工数的10%-20%。其余的岗位需要电子、通信、物理、化学、材料、机电等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工艺工程师需要化学与材料等专业的人才;设备工程师需要机械、机电、自动化专业的人才。芯片设计公司,尤其是成规模的芯片设计公司,需要做方案、软硬件系统开发的工程师比IC设计的要多。模拟芯片产品公司这类人才比微电子人才需求多2倍,数字芯片产品公司则会多4~7倍。总的看来,集成电路所需人才主要是电子、通信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

这些集成电路之外的专业,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优秀毕业生也很多,但他们之中很少有人了解集成电路,而半导体企业需要的恰恰是这种能跨界的人才。所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初级人才并不十分紧缺,为什么出现了资源错配?主因是高校不了解IC产业用人需求。这些年我去高校做IC产业与职业发展讲座约150场,一大半情况,老师只通知微电子专业的学生来听讲座,我动员老师让其它电子类相关专业学生都来听,但他们一般不同意,也不去通知。

一方面是高校对产业了解不足,教材脱离实际,课程脱离实战,毕业生没有实战能力;但另一方面资深的产业人才无法引进到学校。一位华为的资深硬件产品总监想到高校做老师,但因为他不是博士,也没有论文,就被拒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指导的下属,无一例外都带着一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而他却没资格进高校任教;还有一位海归博士,近20年的从业经历,在顶级半导体公司器件担任总监,也因为论文不够进不了高校;还有一位,1983年获得美国硕士学位,一直在硅谷做芯片设计,公司职务为CTO,想进一个三类本科学校当老师也被拒。如果理科专业要求论文倒还可以理解,但工科院校的人才评价体系也只依赖论文,如何满足产业的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恰恰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产业,从产业实践的层面来看,企业人才领先院校体系很多年。所以如何让产业资深人士回流高校是个重大命题。浙大严晓浪教授认为,应该设立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鼓励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吸引产业专家到高校任教,为企业培养可堪使用的初级人才。

初级人才短缺之外,半导体产业中高级人才的短缺,着实让人栏杆拍遍。

大家都说半导体产业是命脉,那么紧扣命脉的就是基础创新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恰恰最为紧缺。如器件研究、新工艺与特殊工艺开发及半导体材料研发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我们对这类人才甚至都没有真正重视起来。

有一次,7个上海交大MEMS(微机电系统)工艺专业的研究生找我聊,他们找不到对口岗位,开始集体怀疑MEMS是不是没前途了。本来这是非常有前途的职业方向,如果没有MEMS,就没有传感器,那如何去感知万物,去采集数据?手机、汽车等等大量使用传感器,但这些人就是找不到合适工作。前不久电子科技大学的张波教授也说,因为薪水问题,他的器件与工艺的研究生没一个去FAB(晶圆代工)厂。这让人没法理解,FAB厂动辄投资几十亿元,难道几个核心创新的岗位,薪水就不能稍微抬高一点?FAB有点特殊,只有巨头才能做,薪水靠市场竞争无法解决。

而半导体材料专业的学生,就业难、薪水低已是常态。这种局面下,他们纷纷转变职业方向,去学芯片设计或改行别的专业。但每次日本地震,我们就开始担心日本的半导体的供应,大家常见的新闻是,手机公司担心摄像头芯片能不能供货。其实产业里的人,最担心的是日本10多种半导体材料的供应,如果某一种断供,所有的FAB封测厂,所有的电子工厂,都停工了。半导体材料19种,其中关键的有14种,日本占了垄断地位,而作为基础产业的学材料的毕业生,不仅薪水低,连就业都难,如何实现赶超?没有人才,国家投入巨资的制造封测工厂,如何提升自己后续研发和生产水平?

除了以上这些培养体系的弊端,我们还有以下这些产业理念导致的人才缺乏。

一是芯片产品定义的高级人才短缺。我们不缺能简单照抄照搬别人产品的人,中国大陆公司的仿制能力很强,降低成本的能力也非常强。但能深刻理解整机需求,能分析整机未来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的发展、还能结合公司技术实力,创新性地去定义芯片的战略人才太少。所以国内的产品大多雷同,只好拼命打价格战,都活得非常艰难。

二是芯片产品线管理的高级人才紧缺。芯片公司最常见问题的就是延期,主因是一颗芯片从市场调研开始到产品下市,环节很多,每个环节都对技术与经验要求很高,要把整个环节串联成一个和谐的流水线,要保证方向、质量、成本、期限等按照计划完成,是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太多公司的产品不断出现延期交付,以致于错过了产品的最佳时间窗口。而欧美外企几乎不培养中国人做这类岗位,因此这类人才奇缺。

三是芯片公司的质量控制高级人才紧缺。由于山寨市场的庞大,国内大多数芯片公司对质量的理解与重视不够。现在山寨市场逐渐萎缩,消费者都开始重视“用户体验”了,芯片企业的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想进入高端整机的企业。重视质量人才,是未来芯片设计企业能否崛起和生存的最低要求。

四是芯片公司高级管理人才和CEO缺乏。由于芯片技术门槛太高,环节太多,很多资深的工程师只能精通一两个技术甚至一两个环节,如果他们晋升到了CEO的位置时,还有相当多的知识短板。特别是技术背景的老总,对于如何管理公司,大部分经验非常欠缺,缺乏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管理常识。

五是管理跨国团队的高级人才紧缺。随着跨国并购及国内部分较大的企业到海外去设立研发中心,需要以中国团队为主力,去管理可能有大量的外籍员工的海外团队,因此如果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全球视野,将导致效率底下和文化对立。而现实恰恰是中国缺乏既有管理技巧又有全球视野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企业领袖。

六是缺精通IC产业规律并有丰富产业资源的早期投资人。目前愿意投芯片的投资人,虽然远没有互联网投资人多,但也有一些了,只是绝大部分都不投真正的早期(天使及Pre A)绝大部分都只看A轮之后。精通IC产业规律并有丰富产业资源的早期投资人本来就很少,现在由于国家大基金的带动,现在纷纷去搞并购了,早期项目就更加没时间没精力去看了。所以我们需要真正的早期基金,我希望能服务和连接一批早期项目和资金。

其实人才的错配,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IC产业长期存在的顽疾,扭曲了市场。

顽疾之一就是我们的IC产业链不完整。我们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包括了EDA(电子自动化设计)、IP(专利)、芯片设计服务、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测、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这个链条只能把芯片设计并生产出来,但芯片不能直接变成钱,需要整机厂商认可,还要完成最后一步销售。因此,真正的供求关系,是芯片设计公司与整机厂家。中国绝大部分芯片设计公司是中小微型,它们的市场渠道有限,销售力量不够,须借助芯片代理商的力量。然而,各种集成电路政策、集成电路组织、集成电路会议,基本无视整机厂及代理厂,“主动”隔离了渠道与客户。所以我们需要拉长产业链,需要把客户及渠道拉在一个链条上,从内心里认同它们的伙伴地位,尊重客户,尊重渠道。

其次,画地为牢的生态。各地的高科技园区及有关科技部门,为更好地服务当地企业,都积极打造一个当地的科技产业生态,不过都只局限在园区或当地。这貌似无可厚非,服务园区或城市就是他们职责所在。而企业工作环境的封闭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芯片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内心的封闭。清华的魏少军教授呼吁大家不要局限自己,要放眼全球,去寻求全球的市场、人才、技术及各种合作伙伴。任何芯片类高科技企业,都需要从全球、全国的人才、技术、市场、资本中寻求支持,都需要从全球、全球去寻找上游供应商、中游合作伙伴及下游客户。如果上海的企业,只招上海的人才,只用上海企业提供的EDA,只在上海流片封测,芯片只卖给上海的手机客户,别问能不能长大,能不能活都成问题。所以,工信部提出“打造中国芯生态体系”,我们需要良好的生态体系。

第三,产业群众和中小型公司被忽视。大家都关心高端与核心,都想去做高端与核心的东西。然而高端和核心,只有特殊的公司才能做,要么很有钱,要么很有技术。大部分的芯片从业者做不了这两个领域。国家抓高端、抓核心没错,但各种产业政策在地方落地时,应该覆盖更广才合适。目前大基金及各地方基金、有关部门,都盯着国企和已做大的企业,固然这是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布局,但中国有1000多家芯片公司,90%是中小微企业,而市场上需要的芯片种类与型号成千上万,特别是创新的产品,往往产生于中小微公司,因为他们没有包袱,也没有退路,他们更拼命,也更愿意去突破。所以,他们才是支撑整个行业繁荣的主力,才是基础技术研发与技术创新的主体。即便为大企业着想,这些小型企业发展了,才有足够可供大企业并购的标的。所以他们是中国与欧美日韩竞争的根本。如果放任它们自生自灭,只靠高端与核心,只靠国企与大公司,能覆盖产业需求有多少?这些被忽视的群众型公司,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帮助。

(魏小藏对此文亦有贡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