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变革时代中的文明、秩序与生态危机

王锡柱
2017-01-16 14:47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生态危机日益凸显。尤其是近年来,雾霾笼罩在中国大地,困扰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深爱着这片土地而又饱受雾霾之害、志在重建良好秩序的儒学学者,对此全民关心之大问题,不能不有所回应。

为此,弘道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于2017年1月11日共同举办了“大变革时代中的文明、秩序与生态危机”座谈会,邀请儒门同道共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基于儒家义理,整全视野,寻找改善生态环境的标本兼治之道。

姚中秋教授 图片来自主办方
弘道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中秋教授首先在致辞中指出,在辞旧迎新之际,中国多地遭遇雾霾围城,影响巨大,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不仅对于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在深层次影响着人心。严重的雾霾引发社会各群体、阶层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指责,正常的社会秩序遭到严重损害,中国国家与文明的正当性遭到质疑,雾霾问题实已成为今日中国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致力于复兴文明的儒者应有所担当,直面问题并思考解决之道。

雾霾肆虐,必有其前因后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悦笛研先生认为,今日中国所面临的雾霾主要是由于不利条件和人为污染而形成的灰霾。既然雾霾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就涉及“人化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中国与自然一直处于一种深入性的、介入性的关系之中,当今也不可能脱离人的因素谈论自然问题。在如今的工业社会中需要突破西方“自然——人文”的二元区分,重回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方面人需要介入自然,另一方面又要按照自然去运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新的融合。另外,需要把审美角度引入到环境伦理之中,把美当作环境伦理发展的一个境界、当作环境伦理发展的一个尺度,把人类美好的环境设定为对环境本身的要求,在人化自然中做到美善合一。

刘笛悦研究员

雾霾问题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雾霾的治理自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价值观层面,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认为改善环境必然要对中国当今的发展模式进行矫正,并以儒家的视角阐述了如何应对生态危机。韩星教授首先指出中国古代是天地人一体的有机整体宇宙观发展模式,强调天、地、人的和谐以及对于自然的尊重。其次,他提醒我们摆正道德与经济发展的位置,道德是根本,经济是道德之发用,对经济发展的判断需要以道德为标准。最后,中国古代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不忘节制消费,儒家在消费方面的独特之处就是从人性、人情出发,承认人的基本的经济需求,既关注人的物质生活,也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既关注人内在的善,同时也关注人正常的外在需求。儒家这种既有道德的自律,又有礼仪的节制的实践,能够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平衡,对于环境改善十分有益。

韩星教授

生态环境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存,姚中秋教授认为日益严重的雾霾对于生活的各方面影响巨大,必须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姚中秋教授首先指出,治理雾霾,人人有责,政府高层可成立雾霾治理小组,企业与个人也应当反思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担负起相应的责任。然后,姚中秋教授提出应当重新选择价值观,中国近百年来因弱所以求强,因贫所以求富,在求富强中不得不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既取得了成绩,也引发了环境问题。在中国已初步富强之后,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居安思危、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发展社会福利,重建社区,同时要节制消费,从儒家义理超越物质维度考虑发展问题。

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从土地污染问题切入,分析了当今中国环境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并将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地方官员完全以经济增长为标准;二是历史阴影下的富国强兵思维模式把富强看得过于重要,而未能顾及生态问题;三是现代进化论的思维模式导致整个社会狂躁而不得安宁。这三个因素导致我们没办法真正进入古人所讲的宁静的、悠闲的、用心细细去品位生活、体验生活的那种境界。最后,方朝辉教授提出要改善现在境况需要以三个目标为导向:第一,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第二,天人合一的生活环境;第三,宁静闲逸的生活。在这种导向下,我们也就不至于追求那种饮鸩解渴式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环境污染,以至于我们现在人人都没有安全感。

方朝晖教授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任文利先生从敬畏与节制的角度展开了对改善环境问题的论述,其中,“敬畏”指涉的是儒家最核心的问题,即天人关系问题;“节制”涉及我们今天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应对生态危机。任文利先生指出天人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天地生民,即天地以生物为心;二是人对于天应当承当责任,即为天地立心,参赞化育,所以天人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延续性的关系。面对雾霾,我们需要有所反思,对天存有敬畏之心,同时要承担起治理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从现阶段商品经济发展这方面来讲,可能确实是一个以人欲为主导的,就是充分引发人们人欲之无穷的社会,这就需要节制。任文利先生结合《周易》中的“节”卦阐释了儒家中道的节制思想,既满足人们的普遍需求,又能做到顺应自然的节制,倡导以儒家的价值观念重新去构建经济学、理财学,或者说发展观念。

毫无疑问,经济为中心的主导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日中国的生态危机,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女士同样认为以前以经济为中心的考量标准对今日中国的生态危机具有重大影响,如要改变这种境况,需要改变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绩效考量标准。面对环境问题,我们需要意识到人是与世间万物共存性的生,既要关注人,又要关注环境和其他生物,同时要强调人的个体道德和人对于自然的责任,厚万物之生。另一方面,面对环境问题,我们还要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一些人所赖以生存的产业会污染环境,在治理雾霾时不得不考虑这些人的生存,所以我们需要引导产业转型,在满足低收入群体生存的基础上思考环境问题,在各群体之间达成治理雾霾的共识,在经济发展中有所节制。

雾霾肆虐,许多人对雾霾治理持悲观态度,杨恒均先生则指出,英国、美国都曾存在雾霾问题,但后来都取得了治理成效,而且中国也存在过APEC蓝、阅兵蓝,由此我们应该相信雾霾是可治理的。其实雾霾发端已有一段时间,之所以未能得到有效治理是由于雾霾的治理会遭遇巨大的阻力,因为着关切于众多企业以及个人的生存。但是,在雾霾下,大家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要相信国家政府治理雾霾的决心,然而,雾霾治理需要协调多方利益,所以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指出当下螺旋式上升的直线进化论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环境问题带来的严重危害,中国应该转变观念,树立循环发展的理念,回归中国传统中的循环往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应当是“赞天地之化育”,以自然为基础而利用自然。近百年来追求富强的经济导向使许多人为追求财富突破了道德与信仰的底限,不顾及伦理与环境的制约,这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转变模式,注重社会公平,控制贫富差距,在追求财富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雾霾治理,人人有责,雾霾已经笼罩在中国大地,逃避无济于事,唯有正视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才是正确的选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