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的科幻美学是什么?电影人抓不着”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傅适野
2017-01-14 15:1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惊奇论坛

1月10日下午,惊奇电影创投会论坛在北京举行,各界嘉宾就“中国科幻不乏好故事,难在视觉转换”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出席论坛的嘉宾有电影概念设计师徐天华、编剧董润年、科幻作家陈楸帆、天工异彩影视科技董事长常洪松、PIXOMONDO创意总监唐国丰、影评人严蓬。

从科幻小说到科幻电影的转化上,难度和困境在哪?从美术设计上来说,如何体现中国本土文化和价值?故事情节和美术设计如何平衡?中国当下科幻电影的努力方向在哪?针对上述问题,在场嘉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当务之急是找到中国的科幻美学

徐天华从这些年来自身参与项目的经验入手,认为国内的科幻电影,失败的案例偏多。徐天华从2007年开始参与,他认为从那时候到现在,国内奇幻类、幻想类的片子没有几个做得很好。徐天华认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化断代的问题。首先是导演、主创甚至是希望介入到创作中的制片人和美术指导之间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其次是电影制作者的预期和观众预期之间的差异。

惊奇映像节联合创始人兼总策划马贺亮
徐天华以蒸汽朋克题材为例进行说明:“典型的蒸汽朋克是亚文化,而且是别人的亚文化,拿到中国做电影,我认为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甲方会觉得年轻人喜欢,要把它放进来。他们有时候只看表面不看本质,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小时候对于各种文化属性幻想类东西的洗礼,所以他们的判断不敏感。”徐天华表示,类似蒸汽朋克这样的题材尤其滋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比如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一直有的博览会文化。慢慢过渡到今天,经历了很多文化作品和产品对观众的培养,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亚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比较完备的从文学到游戏再到电影等丰富的文化产品。

严蓬接着这个话题,谈到“大机器崇拜”。在上世纪三五十年代就开始有大机器崇拜,接着到了六七十年代甚至是八十年代又有一波机器崇拜风潮,再到现在又一波新的风潮。但严蓬认为这些风潮不论是从美学还是视觉角度来看,都是有规律性的,是这个产业里大家一起在做的事情。而中国的问题在于奇幻电影缺乏共性,缺乏美学上统一性的东西。因此如何找到合适的渠道,让观众进入到美学体系里,让观众与之产生联系和共鸣,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位评委徐天华、董润年、陈楸帆

董润年则表示,现在当务之急是了解中国目前的美学到底是什么。“抛开影视,整体上社会的建筑、人们生活日常的服饰、所有生活状态的美学到底是什么?我们不知道,电影人更是抓不着。我们总说电影最主要的观众群是三四线城市的,三四线城市的美学是什么样的?大家可能知道。但是,跟现在司空见惯的科幻电影里的城市和人,能达到多大的一致?能在什么层面上找到平衡?这些都是很值得探索的。”

董润年接着以电影《封神传奇》为例,将美学问题进一步细化到科幻美学。《封神传奇》虽然是一个不错的故事,但在美学上直接用了比较西方化的,甚至是很多科幻元素,使观众在接受上产生障碍。董润年表示:“不是说不好,我很欣赏里边一些尝试。但是做的太生硬。大家一听《封神》,第一反映肯定是传统文化的东西,但在里面弄一个飞船,观众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判断和接受这个东西了。很多电影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包括现在做科幻电影,这是现实问题。我们到底用什么东西能够让中国观众很顺滑、很正常的接受它,现在这种开头,一上来一个外星球、一个机器人、一个飞船出来了,紧接着是中国人物的故事,中国观众能不能接受?还有一点,我们最早接触的其实还是西方科幻小说,在人物和故事价值观、伦理取向上是很西化的科幻故事。这样一个外壳能不能包容下一些中国的社会价值、中国人的价值观?这也是要探索的。”

美学设定需要为故事本身服务

常洪松则认为不论是美学设定还是其他设定,本质都是要服务于故事本身。电影的本质是讲故事,好电影就是讲一个好故事,让观众进入故事,接受故事。“比如《变形金刚》机甲类的东西好,但不能就以机甲为出发点,而是一定要适合人物的世界,让观众能够进入电影创造的世界里。这样一来,观众自然能够接受电影情节、人物和所有的细节,这是科幻片本身比较难做的地方。所有美学一定要服务于故事创作本身,要适合里边的世界观,适合人物本身和所处的环境、所用的道具。”常洪松说。

最佳概念呈现奖《七重外壳》导演王启明

徐天华则认为,谈到故事本身,科幻类型的创作本质上就是探讨当代生活里人类精神层面和关于科技发展导致的一些哲学上的思考,这是核心。现在科幻创作的难点是当代生活是混乱、割裂的,创作有时候没有办法接上。另一个问是,创作时候一定要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创作是要和中国文化相关的,而非和美国文化相关的。

类似的,陈楸帆谈到一个几年前自己提出的一个概念:科幻现实主义,即一种根植于现实基础上的科幻。它不会一下飞得特别远、特别高,而是从现实的问题出发和思考,包括国民性问题。陈楸帆说:“很多问题可以用科幻的形式探讨,可能探讨的会更加深入、更加开放一些,这个方向是我个人比较看好而且比较喜欢的方向。”

根植于自己在好莱坞工作多年的经验,唐国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唐国丰认为,之前参加的很多类似的讨论会最终都回归到一点,即如何在电影中体现中国价值,诸如此类的讨论最终都回归中国文化,回归文化本质主义。其中的问题是,很多时候人们没有注意到故事本身以及故事发生的地点、场景。如果在中国做一个科幻电影,当然要体现中国的一些特点。但同理,如果在美国拍一部中国电影,我们理应也能看到这些特点。唐国丰觉得用视觉来拉动故事的想法是错误的,应该反过来,用故事来拉动视觉。比如在《Her》这部电影里,拍摄是在上海进行的,是在不远的未来进行的,人们都懂得这个故事。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带着高科技产品。观众喜欢的是这个观点,而不一定是场景。所以,在前期的制作当中,不管拍摄的场景、设置的场景在哪里,重要一点是让故事可信,只有这样,才能传递给观众这样的一种价值。

都市化的科幻主题可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2017首届“惊奇映像节”海报

在论坛的尾声,严蓬认为在当下中国,都市化主题的科幻电影将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首先,中国都市里有很多主题是和科幻息息相关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奇幻去表达。比如Master打败棋手,这是和我们的生活状态有关系的,比如环境的问题,包括现在都市交通问题,韩松写的《地铁》、《高铁》。再比如都市的感情,像家长、离婚这些,统统可以放科幻电影里。另外,科幻电影当然跟大都市有联系,但也不排除科幻电影可以写乡村或者写很小地方的,甚至可以写怀旧的,这些都可以,总体来说, 严蓬认为科幻电影非常适合表现大都市广泛群体的感受和日常生活情况,只要把生活当中好多东西往前推一点就是非常科幻的。

《七重外壳》海报
《时空乱流》海报
《拯救人类》海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