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政协委员:生活垃圾处理已超负荷,垃圾分类减量迫在眉睫

澎湃新闻记者 栾晓娜
2017-01-20 07:2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据统计,上海2015年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790万吨、建筑垃圾近1亿吨,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建筑垃圾原先市场机制为主导的状态正逐步失灵。若继续视若罔闻,上海将被垃圾所围困。”在上海市政协委员许剑民看来,虽然自2000年6月起就建立了上海、北京等众多大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试点,但施行结果不尽人意。虽然2014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但缺乏执行力度,公众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依旧非常薄弱,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有效开展迫在眉睫。

为此,许剑民建议,应该由政府统筹,各部门多管齐下,保障垃圾分类效果。“垃圾分类减量涉及生产—消费—使用全流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单打独斗,缺乏协作。”他说,因此建议更高层次部门统筹协调,落实《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规定,注重末端处理的同时,提高垃圾源头减量工作,确保分类成效。

此外,还应细化垃圾分类执行规则。根据生产、办公、教育和服务类等各相关场所垃圾产生特点不同,细化分类实施导则和要求,由商业、行政、教育、旅游等各部门负责,落到实处,建立主管行业专业指引,相关行业负责落实的齐抓共管局面。

而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应建立分类处理规范。“目前建筑垃圾处理的首要问题在于准确的定义和合理分类。”许剑民称,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建筑垃圾制定不同的消纳和分类处理办法,建立合理回收利用机制。

同时,建立收运全程管理系统,对建筑垃圾的清运和处理运用各类手段(包括信息化手段)实施全程监控。“从垃圾产生、运输到填埋或再利用都要做到实时跟踪,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除了源头垃圾分类及末端处置的科学性,给予一定的补偿机制非常必要。”他还建议,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将政府的补贴和建筑垃圾产生者的处置费用均补贴给处理者,让其可以获利,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调控为主导的处理机制。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