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施一公建言提高研究生补贴,李克强总理座谈会现场就部署研究

“中青报·中青在线”微信公众号
2017-01-20 11:15
教育家 >
字号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日前,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提议:“这次考虑到物价等因素,应该再次提高研究生补助金了。”

这番话和广大同学密切相关,到底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怎样,总理又是如何回应的,一起往下看:

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 资料图

什么事?施一公提议,李克强总理回应

据中国政府网1月17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16日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责成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高研究生基础补贴标准,调动青年人才积极性。当天的座谈会主要听取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

据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报道,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在发言中提议,“2008年,王小凡、饶毅和我三人联合其他57人给温总理提议给研究生提高津贴,得到批准。一晃9年过去了。这次考虑到物价等因素,应该再次提高研究生补助金了”。

19日,微信公众号中国政府网转发了这样一篇文章:

中国日报 图

文章称,“你提的建议非常重要!”李克强当即表示。总理还向施一公详细询问当前高校研究机构的自主权、科研“人头费”、博士研究生补贴等情况。与会的另一名教育科技界代表,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也向总理进言,一些地方院校在自主权上还受到较大限制,“人头费”管得较死,学科资源配置“贫富不均”、高校自主调配难有作为的现象还较突出。

针对提高研究生等人才“后备力量”的补贴标准问题,李克强在座谈会现场部署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现在的标准是9年前制定的,确实太低了。”总理说,“还是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是提高基础助学金,二是鼓励博士研究生多参与教学研究工作,多从教授那儿拿补助。”

“要优先把提高基础助学金这个问题解决了。”李克强说。

文章中还提到,座谈会上,说出著名演员葛优经典台词——“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的,正是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

当天葛优、施一公之间仅隔着一个座位。在李克强总理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召开的第二场座谈会,二人分别作为教育科技界和文化影视界代表参加。

论待遇,研究生满意度如何?

当前,研究生待遇究竟如何?

日前,一项来自全国各地的1663名研究生参与调查的研究生问卷结果显示,223人每月补贴在0-500元区间,占比13.42%;359人每月补贴在500-1000元区间,占比21.66%;450人每月补贴在1000-2000元区间,占比27.14%;452人每月补贴在2000-3000元区间,占比27.26%;148人每月补贴在3000-4000元区间,占比8.97%;每月补贴在4000-5000元区间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比较低。

上图来源于《知识分子》

仅有11.13%的学生表示补贴金额能够满足日常使用,88.87%的学生表示补贴并不能满足日常开销。

上图来源于《知识分子》
事实上,一直以来关于研究生待遇的吐槽并不少。而制约其待遇水平的因素,除了整体现状之外,还包括以下几点:

1、为导师打工:网络上,不少学生吐槽,自己在给导师卖力工作的同时,却发现成为了导师、老板的免费苦力,领着蓝领的工资,操着金领的心。在现实面前,曾经的科研梦也逐渐丧失殆尽。

2、学校区别: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同学校的研究生待遇差别巨大。或者更直接点表达:学校的层次不同,研究生待遇会有明显区别。

3、就业倒逼:其实,不少研究生很渴望摆脱捉襟见肘的生活。然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因为读书时间长而导致的工作、社会经验的欠缺,使得不少人不得不继续并不满意的读研生活。

此前,也有观点认为:研究生待遇偏低,将直接导致优质人才流失。那么大家对此又是怎么看呢?其实正反观点主要集中于这两方面:

1、当前研究生待遇(生活补助或津贴),确实是非常低,这是客观事实。钱,物质,待遇,对于年轻人当然重要。他们看重这些是应该的、自然的,可以理解的。而且做研究,本身就是很辛苦、乏味的事情,如果得不到应有的物质保障,怎么能要求每个人都安于现状呢?

2、待遇真的很重要吗?导师们希望的是真正喜欢科研、有追求、有理想、有奉献精神、有头脑的学生。要是看看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条件,是不是会觉得汗颜呢?

上次提议,四点建议

正如上文所提,这并非施一公首次提出研究生待遇偏低的问题。

据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报道,早在2007、2008年,王小凡、施一公、饶毅等知名华人科学家就注意到研究生待遇普遍明显偏低,并致信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征集到了国内外57位教授的签名、支持。当时,三人便觉得“这是一个严重问题”,在低待遇造成优秀人才流失的情况下,“虽然国内投入了大量研究资金,仍然很难达到能在科学研究上赶超世界的目的。”

他们呼吁:尽快提高博士生的生活待遇,保护其科研积极性——“国内研究生们从事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础研究工作,但目前他们的待遇却明显偏低,一些地方的情况相当严峻,令人担忧……这样的情况造成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信中提出了增加研究生基本津贴的四点建议:

一是国家财政拨款,教育部制定政策;

二是允许和鼓励各科研机构在研究经费的申请和使用中增加用于资助研究生的费用比例;

第三,限制每个教授所能指导的研究生数量,监督研究生质量;

第四,由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专门资助研究生的项目。

事实上,近年来出台不少和研究生待遇相关的政策、文件。一起了解下:

2010年1月初,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发布的新规定,全国多所高校将陆续提高全日制在读博士研究生的奖学金,调整后博士生每月至少800元的“保底”,部分高校博士生的“底薪”则有望达到原来的2-3倍;

国家三部委还曾联合发布《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 (财教〔2013〕19号)》文件,明确提出为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将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范围覆盖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其中规定,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000元,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但同样在2014年,研究生也开始需要交纳相应的学费。媒体报道称:“一进一出”的下来,研究生待遇并没有实质增长,甚至还有“入不敷出”的现象。

另据媒体报道,欧美、香港等海内外研究生的“薪资”则普遍较高,通常都在10000元(折合人民币)以上,与国内相比要高出很多,这也是很多人才选择到海外读研究生的一个原因。

研究生的收支选项,都有啥?

自从2014年我国实行研究生收费政策,所有的研究生都取消了公费读研究生的政策。读研的学费和奖助学金是与研究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当然先要了解他们的收入和支出了。

先来看支出,这部分一般分为三部分:学费、住宿、生活费。一般学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费为每人8000元/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硕一万两万不等,具体的看学校要求。住宿费一般在800到1200块钱之间。生活费得看个人情况了,无法一概而论。

那么,研究生的“收入”又有哪些呢?随着国家取消了公费读研这一政策,相应也增加了奖助政策。

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的基本生活支出。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10000元。一般学校的奖助学金6000或者8000。这一部分钱是国家给的,任何人不能截留。(注意:在职研究生不享受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奖学金:奖学金分两种,一是国家奖学金,另一种是学校的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是由国家财政发放的,学业奖学金是学校发放的。评选规则也是不一样的,国家奖学金覆盖面儿比较少,金额为两万元,主要是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国家奖学金,对于大部分同学来无缘。

学业奖学金在不同大学校里有不同的规定,一般情况下覆盖面较大,学业奖学金的评选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综合测评比较复杂。不同的学校学业奖学金的金额也是不同的。

研究生补助:一种是学校发的,另一种是导师发的。学校补助通常各校有统一规定;但是导师补助差别就比较大了,也存在不给补助的老师。

“三助”岗位津贴:高等学校利用教育拨款、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设置研究生“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研究生“三助”津贴标准由高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当地物价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

国家助学贷款“原则上,研究生助学贷款以校园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每学年贷款金额不超过12000元。

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届毕业研究生赴基层就业申请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的条件、程序及相关规定,与本专科毕业生基本相同。研究生补偿代偿金额每生每年不高于12000元。

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研究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申请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的条件、程序及相关规定,与本专科生基本相同。研究生补偿代偿或学费减免金额每生每年不高于12000元。

(原题为:《研究生补贴太低!施一公的建言打动了总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