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慈善超市历经13年已超9000家:如何有“善”又有“市”

冯晓书 叶小钟/工人日报
2017-01-21 10:36
来源:工人日报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慈善超市必须盈利,否则无法持续。 东方IC 资料

2003年5月,中国第一家慈善超市在上海镇宁路开业。至今,中国拥有的慈善超市超过9000家。

慈善超市不仅具备一般超市功能,还有向特困家庭出售价格低廉的生活日用品、接受社会捐赠等福利功能。在我国,地方政府对慈善超市一向扶持有加。不少慈善超市坐拥繁华地段,享有政府拨款,并且时常能获得政府、企业、学校等机构的捐赠和订单。但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网友没有慈善超市购物的经历。

在经历了13年发展后,由于定位不清、“造血”功能薄弱、身份尴尬等原因,我国多地慈善超市门庭冷却、勉强支撑,甚至很多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门。

那么,慈善超市究竟路在何方?近日,记者对广州的慈善超市进行了走访。

门庭冷落,超市“藏身”办公室

目前,广州的慈善超市共有30多家。越秀区慈善捐助超市坐落在广州越秀区光塔路,于2003年7月设立。

据《广州市越秀区慈善捐助超市管理办法》规定,凡拥有越秀区户籍,持有“广州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广州市低收入困难家庭证”的困难群体领取积分后,可以在慈善超市内兑换所需商品。

近日上午10点,记者走进该慈善超市时,只看到一名顾客。他停在摆放着大米的货架前,正在仔细挑选。

“低保户嘛,一年只有120分,相当于120元,得好好挑才行。”梁大伯告诉记者,因为家住得远,他每年也就来超市两三次。相比市场上的超市,慈善超市的东西虽然便宜一些,但超市内的品种相对还是较少,梁大伯希望慈善超市能够多提供一些日用品。

临近中午,广州荔湾区华林街兴贤坊的8家以慈善命名的商铺依旧照常经营。尽管店铺前的人流不少,但进入店铺进行消费的顾客却并不多。记者走进慈善粮油店时,未见到有人在购买。

而更多的慈善超市则已经撤掉了店面,只剩下一个仓库留作物资存放点。梅花村街共和西社区中心的慈善超市就藏身于社区中心二楼的一间办公室内。仅从外表来看,旁人很难判断出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是一个超市, 只有办公室门前挂着的“慈善超市”招牌还暗示着它的身份。

无法盈利,大多依赖政府而活

在国外,慈善超市一般由独立的慈善组织运营,服务对象为社区所有居民。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广州慈善超市在超市经营管理方面,政府或多或少都会加入;超市的物资来源也多为政府拨款和企业捐赠,个人捐赠的比例较低。

越秀区的慈善捐助超市就是其中之一。该超市由政府监管,慈善组织运营,店面由政府免费提供,水电等各类开销则由越秀区慈善会负责。光塔路和华林街的慈善超市负责人均表示,现在超市服务的对象主要为社区内低保户及低收入家庭。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杨永娇认为,慈善超市绝不仅仅是困难市民的专属,而应该是向社区内所有人开放的场所。

记者了解到,目前慈善超市提供的主要为大米、油、面等生活必需品。标价则根据货品的市价进行调整,当货源充足时,价格可能仅为市场的50%,价格最高时也要低于市场价格,约为原价的9折。因此,超市本身几乎不盈利。

据越秀区慈善会工作人员介绍,该慈善超市每年发放给困难群众的物资总值近100万元,其中10万元来自彩票公益金,87 .5%来自企业和社会团体捐赠,个人捐赠仅占2 .5%。

也就是说,慈善超市名为超市,但大多只有慈善功能,没法为自身积累慈善“资本”。当外界物资得不到补充时,慈善超市的东西越来越少,最后就无物可发,不得不停业。杨永娇认为,现有大部分的慈善超市都依赖政府而活。“政府如果支持,它就会存活;政府如果放手,它就慢慢经营不下去了。”

此外,身份尴尬也困扰着慈善超市。一位民政系统的官员曾说,慈善超市多为非营利性机构的下设单位,用民政局的拨款采购物资,发放给困难群众,“这是社区组织,难道还要进行工商登记?”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并不这么认为。她说,不盈利的慈善超市确实发挥了社区互助的作用,但无法盘活社区。因此,慈善超市必须盈利,否则无法持续。

扎根社区,才能自我“造血”

那么,慈善超市应该如何转型,如何完成自我“造血”呢?

杨永娇认为,除了政策上给予松绑,明确慈善超市的定位、解决慈善超市的身份尴尬问题之外,慈善超市自身还需要扎根社区。

一些慈善超市正在尝试。华林街慈善超市采取的是“政府引导、社会扶持、各方参与、街道管理”的运行模式,通过将慈善超市门店出租,用租金来维持社区内贫困户的物资购买发放。

华林街道的社工负责人告诉记者,慈善超市设在一楼(二楼为慈善服务之家),分为8间店铺。“物资都是店铺自行采购,与超市的运作模式差别不大。” 除了前期改造投入约40万元外,政府不需要再像往常一样对超市进行补贴。这些店铺每间的租金约为每月3000元,扣除管理成本后,获得的纯利润每月可达6000元~8000元。这些资金在经过街道统筹后,将对社区内困难人群400余人进行平均发放,每个帮扶对象每月会得到40元左右的消费券。

与越秀区捐助超市有所不同的是,该慈善超市面向的是整个社区,服务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困难人群。慈善粮油店的老板邱先生告诉记者,当地居民也可以来慈善超市买东西,而且要多于拿券购买的居民。“如果只面向困难群众,我们肯定是没有办法盈利的。”

立足社区,资金从居民中来,又回到居民中去。这是华林街慈善超市运作的成功之道。

广州海珠区凤阳街的慈善超市亦打造出自己的一条慈善新道路。该超市的管理机构凤阳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张主任介绍,超市原来设有店面,由于经营不善而且成本较高,店面撤掉而将物资存放到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仓库中。

为了匹配供需,畅通“捐赠出口”,该中心在探访相关人群时会了解低收低保、残障人士、孤寡长者等特定人群的需求,将物品有针对性地派发。据统计,仅2016年上半年,凤阳街家综中心就派放价值4.4万多元的物品1793件,服务家庭共计2064户。而这要归功于凤阳街慈善超市的“捐赠入口”越来越多样化,不少企业、居民都加入到捐赠行列中。

针对这两起案例,杨永娇认为,慈善超市的培育一定要基于不同社区的需求,不能无差异化地全面铺开。

2016年8月,广东省民政厅在慈善法实施之际提出,“将加快慈善超市的创新发展,加快慈善超市的建设步伐,2020年完成一县(区)至少有一家慈善超市的目标”。

慈善超市如何与社区共融,依然在探索前进的路上。

(原标题:慈善超市,如何有“善”又有“市”?)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