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感冒咳嗽好几个月为何不见好?压力、雾霾、缺乏锻炼都是诱因

澎湃新闻记者 肖蓓
2017-01-21 18:57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医生,我感冒咳嗽好几个月了,一直都不好……”

“医生,我拍片、肺功能、抽血好多检查都是好的,我的咳嗽就是不好……”

众所周知,普通的感冒一般不会超过1-2周的时间,是能自愈的疾病。那为什么很多患者出现所谓的“慢性感冒”伴咳嗽?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肺病科鹿振辉副主任医师为大家解读。

鹿振辉说,咳嗽只是一个很多疾病都会出现的症状表现,如同很多疾病都会出现发热一样。急性咳嗽(病程小于3周)相对比较简单,多数由于感染、过敏等因素引起气道炎症;亚急性咳嗽(病程3-8周)、慢性咳嗽(病程大于8周)的致病原因比较复杂,涉及的疾病类型也是比较多的。在此仅就上气道疾病类型的咳嗽进行讲述,即“慢性感冒”伴咳嗽。

其实,专业意义是没有“慢性感冒”之说的。很多患者之所以出现“慢性感冒”,更多的是在数周内出现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慢性鼻咽炎的急性加重,且近年来30岁左右年轻患者群体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群体也有一些共同临床特点,感冒后鼻塞、流涕、或伴发热等症状,多数会在一周内消失,然后遗留下咽部不适(咽痒、或咽干、或咽痛、或咽部黏腻不爽等)、咳嗽(干咳、阵咳、呛咳)为主,多数伴咯白黏痰,病程多为数周、数月。绝大多数患者都已经完成了肺功能、胸部X线(或者CT)等检测,但未发现明显特征性病理改变,且多数都经过抗感染、抗过敏、支气管扩张等药物治疗,虽然咳嗽症状短期能够有所缓解,但不能彻底治愈,而且又有数周内再次继发上呼吸道感染,再次出现咳嗽加重与缓解的循环往复。这个患者群体多数患者属于上气道感染后亚急性咳嗽的范畴。

鹿振辉医生经过长期对该患者群体的临床观察总结发现,这些患者具有一些显著的群体特点,比如多数在30-40之间年龄段的白领群体为主;另外一个特征是患者多伴有典型或者不典型的慢性咽炎。那么为何会产生这些状况呢?

首先,与社会生活的节奏与压力密不可分。当前,年轻一代的职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在大城市,30-40岁的青年群体面对家庭、职业发展等压力也是最大的。长期处于压力、紧张、焦虑状态下,人体的机能状态会因长期应激而出现免疫、内分泌、植物神经功能等多系统功能状态的紊乱或者降低,通俗点说就是抵抗力不行了。这些情况反映到呼吸系统,主要就表现为气道防御功能的低下了、处于非正常的功能状态,不能很好的防御、修复外来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而出现反复容易感染,慢性咽炎发生也跟气道免疫功能状态有一定关系的(也可以理解为慢性咽炎是气道免疫功能状态异常的一种表现)。

祖国医学认为,情志是疾病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中医七情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就这个群体患者而言,一部分群体主要表现为长期不开心、发火导致的心肝火旺,肝火容易犯肺而导致咳嗽,这个类型的咳嗽多表现为干咳、阵咳、呛咳为主;另一部分患者长期存在过度忧虑、思考而导致脾虚湿胜,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可以导致肺气不足(肺虚),湿胜生痰而出现痰多、黏腻不爽。

另外,与缺乏锻炼、生理机能减退过快有关。当前的大城市生活,尤其白领多数从事脑力劳动,加上网络、手机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多数患者明确缺乏体育锻炼,一方面各种事务繁忙缺乏锻炼身体的时间,另一方面工作强度、压力太大的疲惫感而懒于运动锻炼。锻炼对于身体机能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身体机能的状态与呼吸功能、气道防御功能、全身防御修复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身体机能下降过快是气道反复感染不愈及气道急性炎症转为慢性炎症的重要条件。

祖国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出现反复感冒咳嗽是因为人体的正气不足,不能彻底的清除邪气,而形成“正虚邪恋”,疾病反复不愈。这种“虚”更多的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是可以通过锻炼达到“补”的效果的。

第三,与雾霾、办公环境、饮食、作息等因素有关。雾霾、封闭的办公环境会成为“脆弱”身体咳嗽反复发作的诱发因素,辛辣饮食有容易加重咽部炎症反应、寒凉类饮食容易伤及肺脾,作息缺乏规律会使身体更“虚”。

综上所述,感染亚急性咳嗽虽然不是非常严重的疾病,但其是机体整体功能状态下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应,也是很多慢性咳喘病发生的起点,需要引起广大患者朋友们重视。尤其中青年人,长期规律的体育锻炼是该类疾病治愈和不再发生的治本之策。中医药在急慢性咳嗽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治疗手段和方法,着眼于人的整体机能的变化,注重标本、虚实兼治、攻补兼施。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