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回乡焦虑,别归咎于“中国式盘问”

2017-01-26 19:13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春节临近,各路职业人士正在转换成“回乡过年”模式,“回乡焦虑症”成为传统媒体和网络上的的热门话题,各种应对亲友盘问的“春节回家万用攻略”“回家技术帖”受到网民追捧。近日有一首叫《春节自救指南》的歌成了新神曲,据说也是专治“父母逼婚、七大姑八大姨围堵、隔壁老王等春节顽疾”。

这种回乡焦虑、春节自救的语境,实际上是把父母、亲戚朋友预设成了年轻回乡族的对立面,把回乡焦虑症归咎于父母干涉、代际冲突、“中国式盘问”。而“中国式盘问”又预设了一种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形成对比的是,外国的年轻人返乡回家父母不逼婚、七大姑八大姨不围堵,更没有隔壁老王的问题。

但是,对回乡焦虑的类似归因是错误的。

西方国家的现代性意味着个体的原子化,即使在家庭内,个人仍然拥有某种独立性。但正如西方学者所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要远远小于男女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公共场合,美国人和欧洲人要保持对他人隐私的尊重,但亲朋之间相聚也无非一些家长里短。

所谓“中国式盘问”,表面上是对“父母逼婚”之类亲情越界的否定与批判,其实也很容易滑向人际疏隔、自我孤立的极端。返乡是为了重聚,回家就是回归亲情的港湾。如果朋友之间可以无所不谈,家庭成员之间更应建立类似信任与默契。反对“中国式盘问”的一个误区,是认为年轻人应当拥有独立、自由和某种隐私,这乍看有些合情合理。但在非理性渲染下,人们很容易在观念上将自我绝对化,变成自我孤立,导致亲情疏离,回乡过年也就是了多此一举。

在城市化、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人际关系的原则与规则,一方面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私生活,另一方面还要更加重视人际交流与沟通。中国人的老毛病是不尊重别人的隐私,即使父母,也要学会给子女保留必要的独立空间。但随着人际关系网络日趋复杂,中国人际关系的大趋势是开放,既要尊重别人的私生活,又要善于通过交流与沟通实现人际和谐,以相应技巧来化解人与人相遇时的某些尴尬。

如果真有“中国式盘问”的困境,那也只是年轻人如何“接招”的问题。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