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催婚也是个“城市化”现象

2017-01-28 19:08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节日本是团圆幸福的时刻,许多单身男女却面临一项苦恼——催婚。

这几年,所谓的“租女友”的真真假假的新闻有很多。偶尔还有悲剧发生,有网贴称:一个27岁女儿,因不堪父母催婚而跳楼自杀。更多的抱怨则弥漫于网络,衍生出种种段子、神曲。作为舆论语话权主导者的年轻群体,将矛头指向长辈的盘问、催婚。

其实,“催婚”乃至逼婚,是“城市化”现象。现代化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带来普遍的初婚年龄的推后,这与老一辈人的生活经验产生了乖离。

数据表明,中国城市人口中只有5%的35-39岁的男性和3%的同年龄段的女性从未结婚(2010年)。也就是说,独身主义在中国的市场并不大,人们只是推迟结婚而不是拒绝结婚。而婚龄推迟是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时出现的普遍现象。

据2015年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的数据,中国平均结婚年龄为26岁,但是,地域差距很大,越是发达地区,结婚越晚。比如,2014年,上海市居民平均结婚登记年龄为男性34.43岁、女性32.00岁;初婚年龄为男性30.11岁、女性28.14岁;而同属发达地区的江苏省,也是明显晚婚,同期的平均结婚年龄是32.4岁。而中部某省的平均结婚年龄,曾一度低到24.98岁。

也就是说,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男性、女性30岁之后结婚是很普遍的;但是中部一些欠发达地区却是25岁就早早结婚了。

如果你是来自中部某早婚省份,到上海、苏州等地工作,平时并不会因为30岁不结婚而有压力,但一旦春节回到故乡,必然就会被“催婚”的氛围裹胁了。这会形成一种落差。

此外,结婚年龄还与学历等相关。将近30岁才离开校园的硕士、博士,在大城市很普遍,他们往往无从谈婚论嫁,但是他们留在家乡的发小们,却可能已经儿女成双了。这又会形成一种落差。

是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发展不平衡,既是城乡之间、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又是代际之间的不平衡。普遍“晚婚”是这个大格局的有趣注脚,这也是社会发展规律使然。因为你30岁不结婚,已然越出你的长辈的生活经验,也超出你家乡的“地方性知识”。

所以,两代人彼此多一分理解吧。为人父母者,应该学会理解晚婚的社会趋势。至于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年轻人也不要太玻璃心,他们只是跟你没有其他共同语言罢了。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