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春节祭祖:泉州、伊犁、梅州、烟台的祭祖仪式

澎湃新闻实习生 洪珊珊 燕浏翔 谢莹 尼烨祯
2017-01-31 12:5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春节祭祖:泉州、伊犁、梅州、烟台的祭祖仪式。编辑 林顺祺(01:55)
【编者按】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间有各式各样的习俗仪式,这些习俗仪式中有很大一部分跟祭拜祖先有关。全国各地风俗各异,祭拜祖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澎湃新闻邀请了四位实习生,记录下他们的家乡在春节期间是如何祭拜祖先、缅怀先人的。

福建·泉州·南安

大年三十,既是辞旧迎新之际,亦是慎终追远之时。在其乐融融的团圆夜到来之前,先要予以先人们丰盛的一餐,祈求护佑,告知心愿,这便是福建泉州地区在岁末的祭祖活动。大多数家族中并无修缮完整的祠堂,先人们的灵像都置于祖屋的大堂正中。原先,族人们多聚居在一座屋厝中,后来大家族逐渐分化为小家庭并迁出,各自建盖住房,古老的屋厝便再无人居住,遂成为祖先们的供奉之地。

供奉祖先的屋厝

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日上午十点至十二点之间举行。到了约好的时间,各旁支的族人们便各自担上精心准备的祭品前来祖屋,祭品既有一整锅热腾腾的米饭,鲜香的蔬菜肉类,也有当下时髦的零嘴甜点。祭品都放置在灵像前的桌子上,其放置的位置虽还是有所讲究的,但已不像从前那般严格。

族人带来的祭品

全部摆置好后,便开始点香上香。上香亦已没有严格的顺序,无论长幼先后,前一人上完香,后一人紧接着即可。每人在灵像前的烛台上点燃三支香,鞠躬三下后诉说心愿、祈求庇佑,再鞠躬三下,然后将香插在灵像前的小香炉中,这样就算完成了个人的祭拜仪式。待所有人都祭拜完成,就开始将折叠的金纸放入纸炉并点燃焚烧,这是在为祖先的魂灵们送去阴间所用的纸钱,是祭祖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纸炉燃旺后,金纸便可直接一小沓一小沓送入,无需一直折叠。金纸燃尽,所有到场族人再次有序到桌子前,双手合十,鞠躬三下,宣告祭祖活动的完成。

祭祖仪式并不十分隆重,整个过程稍显零散和随意,但族人们却以最诚挚的心在祖屋中祭拜先人,甚至不谙世事的幼童都会被大人们要求完成祭拜仪式——即使他们不懂仪式的意义之所在。除夕祭祖的风俗源远流长且保存至今,每年的同一个时间都会按时举行,不曾因任何原因而停止或中断,这是人们对于先人的追思,也是对于新一年的展望。

焚烧金纸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这里的锡伯族人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东北跋涉万余里西迁至新疆的锡伯营官兵及其家属的后代。自西迁以来,戍守边疆的锡伯族人就担负着防守卡伦、守卫台站以及换防喀什噶尔和塔尔巴哈台的重责。锡伯营官兵在平定张格尔之乱、消弭玉素甫和卓叛乱、抗击沙俄侵略等众多近代重大历史事件中功勋卓著。于此期间,在战乱导致同时驻守伊犁的索伦营、满营损失惨重的情形下,锡伯族人几次调拨人丁补充其中,维持了索伦营与满营的建制,稳定了伊犁地区的形势,为边疆地区的统一与巩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聚居在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人依然使用着锡伯语与锡伯文,这里成为全国锡伯文化的中心,同时对满洲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春节与西迁节(农历4月18日)是锡伯族最重要的节日。在除夕这一天,锡伯族人会在下午挂“喜利妈妈”并祭祀祖先。这一活动一般在自家进行。仪式流程如下: 先在大门口烧一堆麦草火,同时摆设供桌,供品主要是米饭、煮成半熟的羊腿、菜肴和点心等。羊腿上插一把刀,筷子要斜插在米饭碗上。祭祀的白酒须兑水,先烧纸钱倒米汤,后倒酒,等麦草烧完,收回供桌再吃“团圆饭”。

门外的供桌

年三十的下午挂“喜利妈妈”,是求保佑人丁兴旺和家宅平安。“喜利妈妈”是传说中的锡伯族女祖先,她是保佑人口兴旺和家宅平安的女祖宗神。平时锡伯族人家将其装入纸袋内供在西屋西北角墙上,并设有供板。每年除夕,由袋内取出,从西北墙角扯到东南墙角,烧香磕头。到二月二再装入纸袋内,挂回原处。

“喜利妈妈”

那么“喜利妈妈”是什么呢?它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线,上面系着小弓箭、小靴鞋、箭袋、摇篮、铜钱、布条、背式骨(猪羊膝盖骨)、木锨、木叉等物。摇篮、小靴鞋等表明子孙满堂;箭袋表示男儿长大以后,成为骑射能手;铜钱表示要生活富裕;木锨、木叉等表示农业丰收。通过“喜利妈妈”可以看出各家人的辈数、人口数和男女数等,这一习俗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是这一时期结绳记事文化的遗存,是无文字时代的家谱。这种女祖先崇拜的习俗延续至今。

因历史上环境所限,虽然察县锡伯族人在除夕当天的祭拜仪式相对简单、质朴,却满含深情。它蕴含了察县锡伯族人对东北祖地的思念,以及对祖辈的挚爱。正因为一代代新疆锡伯族人在艰苦环境下的毅然传承与坚守,才使得这一民族在西迁后纷乱的环境中顽强保全、发展、壮大,使这一人数较少的群体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东·梅州·梅县

客家人过的年,可不只一两天,从年二十五到元宵,前前后后大约二十天。最隆重的是年三十(或者更早一些)的祭祀活动,叫做“敬祖公”,也就是祭祖,一家人挑着三牲、糕点、果盘等祭品,到祠堂去祭拜先辈。梅县雁洋永福村的谢氏林泉祠是半围龙屋,依山而建,半月形房舍前有半月形池塘,形成一个太极图,有山有水,阴阳相接,赐福一方。如今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外头去闯荡了,曾经热闹的村落变得寂静,祠堂也许久未修整,但一到过年,四面八方的游子纷纷归巢,平时冷清的祠堂,换上了新对联、新灯笼,焕然一新,人们亲切的新年问候声和欢笑声,和睦融洽,喜气团圆,为新的一年拼搏更添力量。

祭祖的流程不多,但每个细节都是有讲究的。首先是摆桌,就是把各种祭品按次序摆上正厅的神桌以及各种物品的准备工作。祭品当中三牲最重要,所以放在最中间,三牲中哪一样都不能缺。早先年代的祭品有客家甜粄等传统糕点,而现在各种新潮的祭品比如巧克力、曲奇饼等也出现在神桌上,可能是为了省事,也可能是这些都是现在孩子们爱吃的。

神桌上的祭品

再来是烧香点烛,作揖拜祖宗、拜土地、拜龙神、拜观音。上好香后,斟茶倒酒,恭请祖宗神明慢饮慢用,大约等刚上的香烧到掉灰之后,才能进行下一环节。

烧香点烛

在祖先“享用”完美食佳肴后,就可以化财宝、烧衣纸,熊熊火焰将人们的新年愿望越烧越旺,随着漫天飞舞的灰絮飘向天空。

“鸣炮!”一声示意下,鞭炮在围屋前的禾坪上欢快地响了起来,孩子们又爱又怕,一个小孩死死地捂住耳朵,躲在门后露出一只眼睛偷看着。“好头好尾”,满地红的鞭炮,表示祭礼的结束,也寓意着来年红红胜胜。把祭品收起来带回家,以作年夜饭享用。客家人过年要说好话,所以把祭品收起来不能叫“收起来”,要叫作“升起来”,表示步步高升,积极向上。

禾坪上的“满地红”

“敬祖公”这个习俗传了一代又一代,每一代人的祭祖都有不同,甚至每一年都有不同,形式和内容在简化,也加入了许多新潮玩意儿。但无论在这里长大的人走到哪儿,这份认祖归宗的乡土情感仍将会传承下去。

山东·烟台·莱州

春节期间,乡村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祭祖团圆。莱州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的胶东地区,至今沿袭着除夕请茔、叩拜烧纸、祭祖三天的传统礼俗,以悼念逝去的先人,并祈祷福佑子孙。

正屋中的祖茔

每年腊月三十,各家各户的家长在自己家中的正屋中挂起祖茔,上面记载着家族中已逝去的先人谱系。桌子上摆放祭拜的供品,供品的摆放和样式都十分讲究。五碗菜、三碗饭、五个(或者三个)“六篦馒头”、年糕、水果、糖果都要摆放齐全,基本上是单数,并各有其寓意,如五碗菜中,其中丸子代表着为子孙祈福,豆腐代表“都福”,鱼和肉代表年年有余等。同时,桌子上还要摆放蜡烛、香炉以及烧纸的火盆。

祭拜的供品

傍晚时分,家中的兄长便带着烧纸去外面请茔,即请先人之灵回家过节,一边嘴中念诵请先人回家的话语,一边做请的姿势,直到走到正屋茔前,表示先人已回到家中之意。祭祖时,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祖先保佑平安富裕,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的仪式完成。但是祭祖有三天时间,这三天内焚香不能断,需要不断地进香,除夕的饺子下好后也要摆上供奉。人们认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刻在看着子孙后代,所以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佑。

大年初一清晨,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各家各户开始走街串巷,互相拜年。来到村里的长辈家中,都要给各家“老祖宗”拜个年。现在请茔的少了,平时出门在外的小辈回到老家,拜年时看到正厅中的茔都很新奇,老人为了不让子孙忘记祖先,会给他们讲祖先们的艰辛与荣耀。

初三下午或者晚上,祭祖三天结束,就要送茔了。送茔的仪式相对就简单一些,焚香烧纸后,将供桌上的供品撤走,把悬挂的茔收起来。

对祖先的祭拜不仅仅在家中进行,家长会带着自己的子孙(传统上女子不上坟),拿着纸钱、香烛,来到坟前上坟祭祖,在坟地前焚香、烧纸钱,然后磕三个头,希望祖先在天有灵,能够保佑家宅平安,风调雨顺。

春节期间的祭祖,是为了让子孙不忘先人,否则他们就会作祟惩罚子孙,同时向祖先求福,希望祖先荫庇子孙,这也是传统孝道的表现。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