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行春节后全面上调政策性利率,机构齐呼货币政策正式转紧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
2017-02-03 16:11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从期限较长的MLF(中期借贷便利)、到短期的SLF(常备借贷便利)再到每个公开交易日都出场的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2017年鸡年春节前后,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接二连三将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用于投放流动性的常用工具们挨个“加价”了。

机构普遍认为,资金利率全线上调意味着央行以实际的行动明确货币政策转向,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更是直言,央行已经事实上加息。

三大流动性投放工具全线涨价

2月3日,鸡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交易日,央行先是公告称,在公开市场共进行了5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中,2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35%,此前为2.25%;进行1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5%,此前为2.4%;进行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65%,此前为2.55%。

随后,央行又发话了:酸辣粉(SLF,常备借贷便利)从2月3日起也要涨价了。在公布1月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情况的同时,央行称,自2017年2月3日起,人民银行调整常备借贷便利利率,调整后隔夜、七天、1个月利率分别为3.1%、3.35%和3.7%。而在今年1月,同期限品种的价格分别为2.75%、3.25%、3.6%。

央行最早加价的,则是被称作“麻辣粉”的中期借贷便利(MLF)。

1月24日,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结合近期MLF到期情况,人民银行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2455亿元,其中6个月1385亿元、1年期107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95%、3.1%,较上期上升10个基点。

这一举动,不仅为MLF操作历史上首次上调利率,也是2014年以来央行首次上调某一利率水平。SLF、MLF以及逆回购操作,都是眼下央行最常见的流动性投放手段。

其中,逆回购操作,是三者中最常见的工具,即央行通过从银行手中回购央票向市场注入资金。目前,每个公开市场操作日早间,央行会向各一级交易商进行逆回购询量,然后公布操作数量和中标利率。

在逆回购操作等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上,2013年初,央行创新地创设了SLF,但直至5月9日发布的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才首度披露有“常备借贷便利”这一货币政策创新工具,称其作用是旨在“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运用”。

不同于公开市场操作由央行发起,SLF和央行随后在2014年9月随后创立的MLF则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央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

常备借贷便利和中期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常备借贷便利的期限为1-3个月,中期借贷便利的期限一般为3个月到1年不等。

此外,不同于逆回购,SLF和MLF更多的是在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出现不同幅度波动和阶段性紧张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比如,SLF在2013年春节和当年6月“钱荒”之际,央行都通过SLF向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货币政策或正式转向

综合各家机构的观点,市场普遍认为,政策利率全线上调意味着央行以实际的行动明确货币政策转向。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政策性利率全面上调,已经事实上加息,显露出央行偏紧的政策态度。SLF利率上调意味着利率走廊上限的提高,说明央行对利率走高的容忍度在增加,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从稳增长转向防风险和促改革相符,体现了去杠杆和防风险的意图,并有近期国内PMI超预期、滞涨、年初信贷超预期、欧美PMI和通胀攀升等因素支撑。

任泽平预计央行的货币政策将持续偏紧,债市仍将调整。

中信建投也认为,政策利率上调的原因,和金融去杠杆、贷款节奏过快、通胀、美联储加息等都密切相关,站在目前的时点上,美联储加息并不是政策利率上调的主要原因。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则认为,央行上调利率旨在释放信号和引导预期。去年12月以来,央行加大了货币市场投放,1月20日更是利用TLF(临时流动性便利)补充市场流动性。对于这些流动性投放,央行的目标是维稳双节期间流动性,而非转向货币宽松,资金面紧平衡仍是常态。本次上调利率即在于明确表态和引导预期,避免市场误读。

对于后续的货币政策走向,中信建投大胆预测,上调政策利率后,央行降准的概率提升。当前(MLF+逆回购)/商业银行持有的利率债可能已经接近37%,而2016年11月才仅仅30%出头。即便考虑到地方债、同业存单的可质押性,中小行甚至股份制银行当前若想直接从央行手中质押换取基础货币也非常困难。而且在当前美元走弱、国内政策利率上行的背景下,当前可能是较好的降准时间窗口。央行可能采取的是,保证适当的流动性供应,但是流动性成本抬升的一个路径。

不过李慧勇认为,利率边际变化值得关注,但仍看不到基准利率上调可能。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