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今天的媒体,谁占有大数据谁就拥有未来

卢新宁/微信公众号“新闻战线”
2017-02-03 20:54
舆论场 >
字号

传统媒体人,只要不是坐井观天,不能不感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强大压力。

然而,在互联网海量信息、庞大流量的冲击下,我们没有必要怀疑自己,失去尊严和自信。有人说,今天是精准分发新闻的时代,一切用“算法”解决问题。没错,“算法”的确是人类一项了不起的发明。2016年谷歌阿尔法机器人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这是人工智能引人入胜的华彩瞬间。但我依然相信,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世界的主宰,李白的豪迈、苏轼的狂放、李清照的婉约、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杜甫的家国忧思,绝不是人工智能所能尽知的。上海学者、散文家赵鑫珊说过:科技的进步一年一个样,但人性的进化很慢,千年难变。更何况我们所从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涉及最复杂的社会认知和人生感悟。

“算法”流行的时代,还是离不开总编辑的角色;对信息的筛选和评价,离不开新闻的“把关人”。2016年3月,在传统媒体面临的艰难和困境中,我为人民日报评论部策划了一组副题为《坚守融合时代的媒体信仰》的本报评论部文章,当时我写的几句话,被用作编者的话:

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的平台、介质或许会式微,但新闻没有消亡,媒体还有责任,理想还有价值,职业还有担当。我们相信,不管媒体形态怎么变、舆论格局怎样变,原创仍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思想仍是媒体最重要的品质,理性仍是时代最需要的力量。

只有我们认可了媒体作为优质内容提供者、作为思想生产者的不可或缺,才能进一步讨论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历史使命,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讨“政治家办报”的命题。我想这也是中央提出媒体融合的初衷,即鼓励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在全媒体舆论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做大做强主流价值。

网上的信息常常真伪莫辨,人们的情绪也时会剑走偏锋,需要职业媒体去还原真相、疏导情绪,提供科学理性的分析解读,从而更好地回应网民关切、凝聚社会共识,这正是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的优势。

如何做到导向、立场和效果的统一?

我们看到,党报旗下的新媒体,即便去掉书名号,加上了“@”,国内外仍然视同为党报发声。新媒体可以在技术手段、经营机制等方面与纸媒不同,但不能在舆论导向上有差别,理应是一个标准、一把尺子。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政治立场最终要靠传播效果来检验。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后,一些人以“爱国”之名打砸肯德基。人民日报首先在微信公号和客户端上刊发言论:人民日报谈抵制肯德基,爱国不是“糊涂的爱”。随后又在报纸上刊发评论员观察,涵养理性包容的国民心态。强调“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首先是一种运用理性的能力”。2015年网上议“别让李嘉诚跑了”,引发了对非公经济前途的某些担忧。人民日报在微信公号上发评论《斯人已去,不必挽留》:“只要在法治框架内,资本享有来去自由的权利”,不宜从公共层面进行“道德绑架”。包容开放的中国,会为更多商人留一份温情,不仅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来容纳他们,更会以超越金钱的胸怀来温暖他们。这些评论在互联网舆论场上的反响都很好。

今天,传统媒体面对一场传播理念、媒体形态和舆论格局的变革,但党报依然可以以“主流叙述”成为众声喧哗中的思想“坐标系”,成为众说纷纭中的价值“主心骨”。

如何做到技术、渠道和内容的统一?

这是一个新技术如大江奔流的时代,但我们不能被技术和渠道压垮了心智,笃信粉丝数、点击量、阅读数,更不能为了刷屏效果不惜牺牲内容的品质,让新闻和思想退场。我们必须认识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媒体短时间看起来是要依附于技术的发展,但是如果技术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成为了媒体的“基础设施”,那么媒体最根本的东西,即能生产有思想、有价值的内容的能力,就会显现出来了。

开辟一个新媒体战场,用新技术搭建新平台和渠道,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很难的事情,关键是长远看,我们是否有优质内容来聚拢用户、黏住受众。内容是王道,渠道是霸道,一时胜负在于力,千古兴亡在于理。王道才是根本。党报加强内容供给建设,提供主流价值的优质产能,是在互联网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于全媒体舆论场,“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肯定不行,党报新闻的生产,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植入互联网思维,增进分众传播意识、融合传播技术和关系营销能力等。

办报纸出身的人,总是对落在纸上的文字要求很高,无论是消息、通讯,还是评论、特写,讲究的是信息传递准确、语言清晰优美、评论精炼犀利……总之,文字是我们运用最多、最熟练的“武器”。可是,新媒体要求时效性,注重屏幕表达,具有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新特点,具备可视化、数据化、网络化、交互性等优势。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

对于报业来讲,开发客户端,设立微信、微博很容易,但是,如何真正变传统的“文字思维”为“全媒体思维”,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把报纸沉淀的优质内容,通过多媒体、交互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做到分享、开放和保护的统一?

因为产权意识的淡薄和产权保护的不力,从PC互联网时代开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就是高度不对称的。当时,众多商业新闻门户网站大量免费使用传统媒体的内容,一些网站赚得盆满钵满,而那些默默为它们提供信息资源的传统媒体却江河日下。移动时代,一切依然如故甚至变本加厉。如何保护原创作品的版权,是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6年,主流媒体被广泛抄袭的优质内容,已经不仅限于纸媒产品,也包括我们生产的新媒体产品。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我们有保护内容产权的更迫切的需要,同时也有更充足的底气:主流媒体都有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和渠道,不至于饮鸩止渴贱卖内容产品。主流媒体和各级党报系统可以携手声张原创的价值,维护内容版权,做一些联合和推转,保护新闻的原创力,其实也是保护文化创造力。

如何做到存量、增量和流量的统一?

经过几年的努力,媒体融合站到了一个转折点上,这个点就是从“相加”阶段向“相融”阶段迈进。今天说媒体融合,不是一方面坚守纸媒生产、一方面在新媒体开疆拓土,但两部分各干各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彼此毫不相关,而是要推动体制机制的变革,从“相加”到“相融”的突破。为了这种突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5年2月启动,整合传统媒体的生产能力,引进新的生产流程,通过各种PC端、移动端和户外渠道加以推广,形成优质内容生产与强势渠道推广的双重能力。这是“供给侧改革”的一种尝试:以重大事件为突破口,重构新闻内容生产、写作、分发的业务模式和流程,至今已经启动20次,总计发布新闻作品超过3000件。

为推进这种“融合机制”常态化,我们计划在中央厨房的框架下设立10~20个内容频道,以牵头人的形式组建“融新闻工作室”,成立了新地平线、新长征路上、麻辣财经、半亩方塘、一本正经、长三角等一系列融新闻工作室,用新流程、新机制去激活新产能、发动媒体人,生产质量优、种类多、有创意的内容,为人民日报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汇聚流量。工作室生产的内容,除了在新媒体上进行推广,也可以“回流”到报纸,提升报纸质量,优化纸媒内容。这是一次人民日报内的内容创业。工作室组成人员在不影响原部门、单位工作前提下投身融新闻生产,根据自身业务专长用足原来积累的“新闻红利”,进行全媒体生产。“中央厨房”作为内容创业的总孵化器,负责对工作室进行技术、资金以及运营推广等各方面的支持。这个过程中我们再次体会到,人是融合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正是传统媒体人做出了最有创意的策划、最有意思的新媒体内容。

媒体融合还有一个抓手,就是舆情监测和融合传播评估业务。对于政策的制定落实、重点新闻宣传主题,提供第一手的舆情素材和民意反馈,特别是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效果提供科学翔实的评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这方面做出了先期的尝试,目前有三百多名员工,舆情分析师近百人,经常为中央厨房确定新闻选题、评估传播效果提供智力支持。

媒体融合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原创,再一点就是互联网大数据。现在90%的数据在政府手里,党报征集和研究政务数据,具有先天的优势。此外,互联网+蓬勃发展,每天都产生大量极具研究价值的数据,尚未引起互联网+自身和全社会的充分重视。微博、微信、QQ和百度搜索数据,体现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而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数据,滴滴、优步、神州等移动出行数据,在线旅行社和各航空公司的常旅客数据,提示中国人的商业消费、出行习惯和生活方式,合起来构成了转型期社会的“全息地图”。对媒体而言,数据挖掘可以增强议程设置能力,可以提升舆论引导效果,可以提供信息增值服务,还可以帮助科学民主决策。电视剧《琅琊榜》有句话:得梅长苏者得天下。其实梅长苏背后有琅琊阁的“大数据”支撑。准确地说,是得琅琊阁者得天下。谁占有大数据,谁拥有未来,对今天的媒体也是如此。

(原题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这个时代,传统媒体是什么?能做什么?》)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