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华师大文科博士:回家过年,请忘记自己的博士身份

郭郭/微信公众号“文学报”
2017-02-06 19:21
舆论场 >
字号

2015年春节,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引起了媒体关注,随之也产生了较多对乡村建设的良性讨论。这个现象也在去年和今年春节,促使更多高学历年轻人在回到家乡过年时,书写自己的感触。这其中,有基于现实的思考,也有过于理想的想象,前不久,一位法学博士的返乡日记,也引起了许多争议,包括一位厦大教授回应认为文科博士应放下优越感,切莫认为乡村就应是桃花源。

文科博士生关注乡村问题,自然是一个好现象,只是当一些煽情化或竞相悲伤化的观察书写出现时,也不得不让人警惕其中的价值判断。本文作者是一位华师大文科博士,针对部分观点认为一部分所谓博士返乡日记,是偏颇的。今天,编发这篇文章,其实也更是希望,青年学者在面对复杂的城乡现状时,能够注意现象背后的真问题,让思考更理性成熟。”

文科博士,还能不能愉快地回家过年?

郭郭 | 文

每逢春节,那些或许一年只飞回家一次的“凤凰”们,就会生出诸多感慨,感慨物是人非、人心不古、记忆里的温情美景全无。这些感慨因契合了国人佳节倍思乡的情怀,总能激起千层浪。

身为博士一枚,每次看见这些,天空飘过几个字:不知道啥滋味。

从文学博士返乡日记感叹沧海桑田、人情冷暖,到“农村是狼文化,弱肉强食”的深入剖析,到法学博士“以最疼痛的方式感受农村”,哀叹“一顶博士帽不如村支书一支笔”,真是一声哭诉拨动心弦无数。

于是便有厦大法学教授直接点名批评“文科博士”,警告“春节回家能不能别装”的文章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上。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文科博士?

大家都知道如今的博士生普遍穷困,文科博士尤甚。这只是物质背景,心理根源是,大多数痛苦都源自力所不能及。

那篇最红的博士回乡日记,“知识(分子)的无力感”赫然成为段落标题。

何以“无力感”?你想要多有力?见父老乡亲、儿时伙伴,还需要力拔山兮气盖世?

何以“情怯”?有什么好情怯的,虽说读个博士没有荣华富贵,也不至于沦落到都不好意思回家见人吧。

这种扭捏、不自然的心态,若不是太拿别人当回事,就是太拿自己当回事了。

有人总结文科博士,读书读到30岁左右除了一堆书一无所有,而立之年经济无法自立,心态未免有点异常,容易变得多愁善感、悲己悯人。

所有词不达意、环顾左右而言他的痛楚,看似因为理想主义,其实是对自身价值感失落的不满,对现实的人与事不能平常心直面,哪怕是春节了回家过个年。

关于乡情乡景的没落

乡情乡景或许从来都没有繁盛过,只是你的理想和回忆隔着距离美化了它们。不然人们为何总是把思念留给家乡,把脚步留给远方?

往日的温情或许真的存在过,你怀念过去人与人的亲密,批评今日人与人的疏远,你有没有想过,你哀怨如今的感情交流为何如此之少,你口口声声自称“知识分子”,称人家为农民工、底层人,你认为是你应该对他们满腔深情,还是他们应该对你满腔深情?你们又有多少情需要深入交流?

你心忧新一辈的关系会越来越远,或许人家认为这些“关系”不是礼物,而是负担,人家想和谁联系,有需要自然会联系,没需要、不打扰才是一种文明与礼貌。

你忧心乡村传统想象的“共同体”会慢慢烟消云散,也是杞人忧天,人类需要联系,需要合作,共同体就不会消散,只是换一种方式存在罢了。以乡土地缘为纽带的共同体,正在向以志趣相投为纽带的共同体转换,“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正在形成,这正是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

有关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有在农村蔓延的趋势。

是的,一考定终身的美好时代早就是历史了。

不仅没读的觉得无用,读完的也有人觉得没用,于是出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感慨:“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

我一向自我安慰,文学和文化事业从来都是属于精神贵族的,和物质财富无必然联系,要有一种安贫乐道的虔诚精神。

作家连岳有更现实的看法,他认为真的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读书,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不适合读书的孩子另寻谋生技能,于自己、于家庭、于经济学考量,或许都是更明智的选择。

博士回乡日记有句最深沉的哀叹:“童年小伙伴都衣锦还乡了,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没人相信你的知识”。

人家问你一个月赚多少钱,你瞬间石化,再问你成家没,再次石化。原以为自己已经蜕化成精,谁知道还是一块没价值的石头。

价值是相互关系的产物,想有价值感、存在感,必须对人家有用,你的知识对人家没用,人家为什么要稀罕呢。你的知识能帮助人家成家立业吗,能帮助人家发达致富吗,自己难题都解决不了,人家怎么相信你,怎么崇拜你?

更残酷的真相,你的专业研究可能对人家真的没意义。何况元理论时代已经过去,你的研究对象都是学科分类的细枝末节,你研究的课题,其社会价值与影响潜力也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文学博士回个家,期待父老乡亲相信、推崇你的知识;法学博士回个家,期待自己的博士帽盖过村支书的笔,无处不在地在比较,无时无刻地寻求优越感,或许这种心理才是需要治疗的。

回家的怯情与矫情,源自落差感,上面是优越的自尊心,下面是困惑的自卑心,家园是不是分崩离析了还有待探讨,心在分裂破碎倒是真的。

如果你能安贫乐道自然是极好的,如果你也觉得金钱在人的衡量体系中很重要,那就去努力赚钱,而不是自怨自艾地感叹。

我,一个女生,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用在了读书研学上。我不会有丝毫抱怨与后悔,如果你觉得是浪费也没关系,我只是没发现更值得浪费生命的地方。

都说天道酬勤,从穷学生到穷博士,20多年寒窗苦读,我们不够努力吗?

是我们先天不足、后天不勤吗?

我们并不独特也不倒霉,不幸运也没那么悲催,我们的状态是大多数文科博士的生存现状。

博士,只是一个学历而已,它不是我们垫在脚下的底气,也不应是我们顶在头上的压力。

请忘了这个“帽子”,回家过年,忘记自己的博士身份,不回家过年,也请忘记。好好享受有家可回的日子。

(原题为《文科博士,春节返乡书写能否避免煽情?|文化观察》)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