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讲座实录丨图像与历史——考古学视野下的敦煌石窟

张小刚(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2017-02-08 09:05
古代艺术 >
字号

2017年1月8日,在成都博物馆的“丝路之魂”系列专题讲座上,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研究员,以“图像与历史——考古学视野下的敦煌石窟”为题,从考古学的角度对敦煌石窟作了解读。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研究员以“图像与历史——考古学视野下的敦煌石窟”为题在成都博物馆举办讲座。

张小刚研究员是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石窟考古与佛教美术史。

张小刚《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以下转载该场讲座实录。

敦煌莫高窟

我之前是学考古的,后来又转做历史学的研究生,在敦煌一直做图像学的研究。今天,我把图像与历史和考古结合起来,给大家说一说敦煌石窟的情况。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敦煌大致的情况。有的人去过西北,去过敦煌,也有人还没有去过。我们看到这一张地图,这是甘肃的地图,非常狭窄,我们经常说它像一根骨头一样,甘肃省会兰州在它的东头,敦煌是在它的西头。有时候他们就问我说“家在哪里?”我说“家在兰州。”“工作的地方在哪里?”“工作的地方在敦煌。”人家就会问,“那你回家大概有多远?”我说,“也不是很远吧,大概有一千多公里吧。”在内陆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甘肃省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部,一个狭长的地带,从兰州出去向西,我们称之为“河西走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是交通要地,从这里向西出玉门关和阳关,和新疆、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的地区联系起来。敦煌是一个被戈壁和沙漠包围的绿洲,它的南面有祁连山,有草甸、沙漠和雪山。也有丘陵,当然不像南方这边有这么多的青山绿水,那边的山都是光秃秃的。也有一些河,这是莫高窟门前的一条河流,这是莫高窟周边的沙漠。也有一些植物。在有水的地方有一些沙生的植物,比如芨芨草、骆驼刺、芦苇。这些植物古代也有,今天也有。

月牙泉

所以敦煌壁画就地取材,包括塑像的时候都是运用到的。戈壁滩还有比较有名的,还有一些红柳,这是红柳开花的情况。

红柳开花的情况

敦煌的历史情况,曾经汉代以前,这里是牧民和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这里曾居住过羌人、乌孙人和月氏人等民族,还有匈奴。汉朝对敦煌的经营,它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从那个时候开始,把内陆的汉民迁到敦煌之后,从此就奠定了敦煌居民主体的构成,以及当地文化的传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敦煌在汉唐时期,大家也知道,名气比较大,非常繁盛的。我们看到下面这两张图,南边的阳关和北边的玉门关。在今天敦煌境内,现存还有一些汉代修建的长城,总计有150公里左右。

阳关故址(左)和玉门关遗址(右)

总的来说,敦煌的文化地位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作一个概述和定位。敦煌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交融——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和古代伊朗文明的交汇之地;全盛时期融汇了东西方异彩纷呈的文化,显示了那个时候中国开放的胸襟和包容的精神;它是中华盛世的见证;它的文化,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的标本。

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讲到古代丝绸之路。这是当时长安出发到兰州,从兰州一直往西就是河西走廊,再从敦煌出去,我们到新疆,到丝路南道和北道。敦煌在历史上称之为咽喉之地,各种交通要道到这个地方汇聚。今天的敦煌,1986年的时候,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由县改为县级市,敦煌现在还是一个县级市,正在申请升格为地级市,目前还没有升格。去过敦煌的朋友们,大家可能知道,这个是敦煌市中心的现代雕塑,这是敦煌研究院的一个现代雕塑家根据敦煌壁画而设置的标志性的雕塑。这个是敦煌旅游胜地,去莫高窟,还有去月牙泉,这个是在鸣沙山的山坳里面,大家看到有一弯泉水。这个月牙泉,传说中有一首歌,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一个胜景,很多人探讨这个泉水在沙漠中间一直不干涸。这个是月牙泉上面的山,鸣沙山,也有人到这个地方来滑沙、骑骆驼。

月牙泉

鸣沙山

现在我们介绍一下敦煌石窟。我们通常所说的敦煌石窟,并不是指今天敦煌市(县级市)内的石窟,而是在河西走廊西端的古代敦煌石窟,包括今天的敦煌市和玉门等广大区域的。

敦煌石窟大致有这五个点,这个是小一点的点——榆林窟。

在敦煌西边的西千佛洞。
敦煌石窟大致有这五个点,813个编号,其中莫高窟属于千佛洞,莫高窟有735个,包括南区和北区的。我想还是把莫高窟大致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后面根据图片我们再来看。

莫高窟现在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城区东南二十五公里处的鸣沙山东的峭壁上,坐西朝东,前临大泉河,遥对三危山。崖体高30到50米,崖面上密布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好几层。我们今天去莫高窟参观,主要是在南区,北区基本上不对外开放的,主要是生活、居住,以及死后埋的一个区域。莫高窟建于公元四世纪后半叶到十四世纪,经历了上千年,经历的朝代从北凉到元代,经历了11个时代、14个时期。现编号洞窟735个,其中南区是487个,北区248个。我们通常讲莫高窟有492个,是这么来的,石窟是以彩塑为主体,四壁和窟顶是绘满彩绘壁画的,窟前有殿堂、窟檐、栈道,窟窟相联通,是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依存。现存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余身。总之莫高窟是现存世界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和历史文化宝库。

根据我们刚才讲莫高窟的情况,我们再来看一些图片,这个是莫高窟从三危山这边照的莫高窟外景,这个地方是鸣沙山,这个地方是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这个是莫高窟下雪时照的,山里还有一些遗址、佛塔,还有作为标识的石礅。

月牙泉雪景中的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

这个是对面莫高窟对面的山,三危山,当时《史记》里面记载,莫高窟开凿是和三危山是有密切联系的。当时前秦有一个和尚叫乐遵,他当时走到鸣沙山这个地方,看到对面三危山上面发出万道金光,他就说这个地方是和佛有缘的风水宝地。所以莫高窟的建筑历史就拉开了序幕。

三危山

三危山

之前有一个朋友写过一本书让我看一下,他解释乐遵和尚怎么看到对面三危山的佛光万丈呢,他说乐遵和尚很辛苦、很累,长途跋涉到了莫高窟这个地方,又干又饿,头就有一些眩晕了,就发现对面金光闪闪。后来我说不是,你没有在莫高窟待过,不知道。莫高窟有一个特别奇特的自然现象,大概是在夏秋之际的时候,敦煌是很干燥,平时一般不下雨,也会下雨的。下雨的时候,西边云层很厚的时候,太阳又出来了,照在这个云层上面,折射到三危山的时候,就会出现整个金光万丈的情况。去了莫高窟快20年了,我见过一次。樊锦诗告诉我说,她去了60多年,也只见过三次,所以是很难得的。

我们看到在法国图书馆里面藏的手写卷轴——《莫高窟记》,就记了莫高窟开凿的原由。当时记载莫高窟创始的情况。这是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今天去莫高窟的一个,我们进窟区以后一个路口的大牌坊,原来是在东华寺内的贞节牌坊,“文革”时说把它烧掉,不要了。我们老先生很有文化眼光,把它用牛车拉回来,当时每一个构件编上号,弄回来以后又拼好,成为莫高窟的样本。

这个是莫高窟前的一条河,叫大泉河,夏天去的时候河里是没有水的,实际上是有水的,水流虽然不大,正常情况下是有水的。现在莫高窟要做一些绿化。到冬天的时候,绿化不用那么多水,水就留下来了,河里面有一些冰,有时候山里面水特别大的时候,就发洪水,有的朋友可能去敦煌的时候,知道敦煌莫高窟发洪水把我们窟前的桥都冲断了,也有这样的情况。一段时间不下雨,一下雨就下暴雨,对我们防洪也有挑战。

大泉河

窟前也有其他一些佛教遗址,比如佛塔。刚才讲到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这个是1907年拍摄的莫高窟崖面的情况,可以看到当时非常破败了。这是07年拍的莫高窟249、250、251窟,今天看都是特别漂亮,这是经过加固以后,外面墙进行了一些遮挡,又做了一些栈道。这是1924年,莫高窟九层楼标志性建筑。当时暴露在外面,华尔纳拍的大佛的形象。西方早期拍的崖面的情况是非常破败的,我们今天去看崖面情况是这样的,这是解放以后我们经过好几次加固工程,采取了各种加固措施和支顶,把这些地方做成栈道,总共花了几十年时间,形成了莫高窟现在统一的外观。大家看到这些地方是原来的原始形象,这些地方都是后来,里面是水泥挡墙,外面做旧以后,模仿它的外观,又用鹅卵石做了一些仿崖体的一些措施。刚才讲到崖面上面上下有好几层,像蜜蜂的蜂房一样。

这个是最晚的一个塔,我们称为道士塔,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面就讲到道士塔,王道士是谁呢?他是藏经洞的发现人,是湖北麻城人。

1900年,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

他做了一个什么事情呢?1900年的时候,王道士他发现了藏经洞,他是怎么发现藏经洞的呢?王道士是一个道士,他到了莫高窟之后,当时莫高窟有一个上寺和中寺,是由喇嘛来住着,他是晚到的,他没有地盘,最后他就在16窟附近找了一个据点,建了一个小房子。

在这个地方呢,这个是个底层的洞窟,我们看到这个是编号16窟,这个是17窟了,当时积沙已经很厚了,把这个甬道已经掩埋过半了,当时为了利用起来,所以他进行了清沙。

16窟内佛像

沙子一清开的时候,我们做考古就知道,就有一个挤压的原因,原来的地方裂缝就开了,当时他看到崖面地面上出现了一个门形状的裂缝,他就把它打开,发现了我们今天非常有名的藏经洞,也发现了大概五万卷以上各类的汉文的还有各种少数民族的文字,90%都是佛经,和佛教有关的文献。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宗教,比如道教、摩尼教、儒家的文献,还有社会经济文书,启蒙读物,非常多。还有一些非常漂亮的绢画、纸画、法器。

探险家斯坦因

1907年的时候,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听说了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他就赶到这个地方,用很少的银两贿赂王道士,王道士当时也比较潦倒,也不知道藏经洞出土这个文物的价值。所以斯坦因用很少的银两就从他那儿骗走我们今天看到从六朝到宋代的经卷,五大箱绘画和刺绣艺术品,大概有五六百幅吧。

英国人斯坦因从藏经洞内搬出的准备运走的经卷。

当时斯坦因从王道士手中骗走了大量的文物,装在车队里面运走的照片。除了斯坦因以外,第二年法国人伯希和也听说了,也赶到这个地方。斯坦因不懂汉语,所有交涉都是一个雇来的新疆的一个师爷来帮他协调,斯坦因是没有进入藏经洞的,王道士是从洞里面拿出东西来给他,他再从这里面挑。而伯希和精通汉语,他和王道士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最后王道士允许他(伯希和)进入藏经洞。伯希和直接进入了藏经洞,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翻看了帛画,最后仅仅用500两白银为代价,骗走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装满了十辆车后偷运回法国。

法国人伯希和在藏经洞内翻检劫掠文物。可以看到,最初的文物摆满了整个洞窟。

此后先后又有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俄国的奥登堡等外国探险家先后到达过敦煌,掠走了不少文物。

运载文物从敦煌至兰州途中的日本大谷探险队。

美国人兰登·华尔纳是最后一个成功的劫掠者,1924年他来的时候,藏经洞的东西基本上被洗劫一空了,他来了之后,他就盯上了莫高窟壁画塑像,他用胶布和特殊的化学溶液,试图从洞窟里面粘取壁画,粘了大概有26幅,拿走了几尊塑像。这是佛教非常有名的壁画,被他粘走,他想回到美国之后把这些再贴回墙上去,最后效果也很不理想,基本上这些原物基本上已经破坏得比较严重了。这是莫高窟38窟的菩萨像,今天我们在洞窟里面看到的塑像和壁画,今天还可以看到有一个原坑,当时非常漂亮的供养菩萨的所在位置。

藏经洞出土的大量经卷,今天历史教科书里面反复提到的就是一个《金刚经》卷轴,就是斯坦因得到的,藏在英国博物馆,这是目前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从这个雕版来看,当时雕版印刷已经很成熟了,发现有纪年的,这个是最早的。

这是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阅读当时藏经洞出土的卷轴和纸画的情况,伯希和得到的一幅绢画,藏在法国国家博物馆,当时我也去了。这是法国博物馆另外一幅画,上面是千手千眼观音,下面是供养人。大悲观音和水月观音都是敦煌地区非常流行的题材。藏经洞里面还出土了一些纸画,这有阎罗王,地狱十王的经卷。我为什么把这个经卷单独提出来呢,因为这个经卷在它的开头的时候,专门就提到,这个经卷是一个伪经,不是印度本土的佛经,而是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中国本土僧人他们造的一个佛经。所以传统意识上称为伪经,也反映了信仰的民间史料。这个经里面就讲到成都府、沙门。我们在做历史文化研究,研究经,这个藏川和尚是四川人,关于十王的造像,在四川和敦煌有大量的,也反映了两地,四川和河西走廊敦煌当时的交流,在唐宋时期是特别紧密。

另外还有日本的杏雨书屋藏的《金刚经》,这是西川的一个本子。这也是藏经洞出土的地藏菩萨造像,这个是水月观音像,也是特别精美。

这个是斯坦因获得的《地藏十王图》。《地藏十王图》大概有几十幅,这个是最早的一幅,在892年前后。四川绵阳北山院9号十王龛像,这个是五代时期的。可以想见,从地藏十王题材看,当时在唐代或者唐宋之交的时候,敦煌和四川两地之间在民间的交流情况。另外这个是斯坦因获得的引路菩萨的绢画,这个菩萨要引着这个亡人升天,进入净土世界,这个是很典型的唐代美妇人。这个是绢上面画的彩画。这个是刺绣,下面是典型的唐代的供养图像。这个是绢幡。藏经洞的东西很多了,只是给大家做了一个大概的介绍。

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比较高的地位。

常书鸿先生

前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中,最早的是常书鸿先生,当时他在法国学习西洋油画,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在塞纳河边散步,塞纳河边有一些小书摊,当时他在书摊上看到了伯希和在中国拿走了绢画印刷品,他说我从中国不远万里来到西方学西方的绘画,没想到在中国西部沙漠里面边陲的地方还有这么精彩的东西,他决定回国,要去敦煌,去了以后就在那里呆了一辈子。

段文杰先生

这个是段文杰先生,四川人,常书鸿成立艺术研究所之后,就到四川来招兵买马,当时段文杰先生还有一批老先生,包括今天为敦煌文物事业做了非常大贡献的史苇湘先生、欧阳琳先生,后来都在敦煌文物保护事业上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先生。段院长是1917年出生的,明年是100岁诞辰,到时候我们会举行一些纪念活动。

樊锦诗先生

这个是樊锦诗先生,大家在媒体上也经常看到,我就不多说了。

前面是我们三任领导,现任领导是甘肃的王旭东先生,是文物保护非常有名的专家,这个是我们上一次去印度,在爱罗拉石窟,印度人民也非常热情,看见我们就跟看见金发碧眼的洋人一样,看着我们怪怪的,拉着我们要照相。这个是敦煌莫高窟研究院的办公楼外景,几代敦煌人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创新,我们总结了一下叫“莫高精神”,我们继续对敦煌石窟进行保护和研究、发扬工作。

敦煌石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古建筑我们看到有窟檐、栈道,栈道我们比较熟悉了,这个是1908年的,伯希和的摄影师拍的当时莫高窟的外景,长年失修,经过几百年战争,都已经垮塌了。今天情况是这样的,今天看到宋代的427、421的窟沿还保存着,莫高窟九层楼是特殊的窟檐的形式。这个是窟顶崖面上面的一个塔。492个洞窟不是每个洞窟都是一模一样的,按照功能我们可以分成好几类,僧房窟、廪窟、瘗窟、禅窟、礼拜窟等。

我们逐个来介绍。

瘗窟就是埋人的,里面有一些尸骨,还有一些随葬品,我们知道是埋人的瘗窟。然后还有僧房窟,就是僧人居住生活的,怎么知道是居住生活的呢?窟里面有一些炕的建筑,还有一些放物品的台子。还有一些灶,比如北区的119窟。我们在西千佛洞,我们也看到僧房窟有灶,也有储物建筑的遗迹。

还有禅窟,大家都知道是坐禅的,这个洞窟本身不会很大,今天看到的照片是105窟的,伯希和拍的一些照片,晚唐时期的,这个是禅身的形象。这个是莫高窟北魏时期的一个窟。我们看这个是人字披的建筑,上面有一个平顶,正下方有一个立柱,前面开一个口,塑像,这种建筑形式在佛教考古里面,叫做中心塔柱窟,跟印度本土建筑形式是有非常密切联系的。印度有一个它的洞窟,就是在洞窟中间设有佛塔,一般规模比较大,主要是让信徒围绕这个塔,绕塔巡礼和观像。为了使建筑更加牢固,在顶上面和窟顶进行连接,起到支撑顶部的一个作用。下面看到这两个照片是印度的,这个都比中国的敦煌窟早很多了,这个是一世纪前半叶的。

这是莫高窟第432窟的中心柱,我们看这张图片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洞窟是西魏时期开凿的,像上半部这些造像,都是西魏时期的,但是下部分塔基的部分,它的风格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上半部分是西魏时期的,下面一部分是西夏时期重修的。莫高窟远远不止这样的面积,有些早期开凿以后,晚期直接复修,把它覆盖,重新绘画。我们有时候去看洞窟最多到五层六层,非常丰富,没有叠加关系的话,今天我们看到的表层,也可以看到重修的痕迹,上面是早期的,下面是晚期复修的。这个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中心塔柱窟,跟刚才方形的有所区别,这个是佛教须弥山的一种形式。我们在它的南北两地,还有很多个小龛,这个是莫高窟285的正面图,各有四面小藏窟,在印度石窟里面他们叫僧房窟,今天我们在尖塔里面看到大量的这样的建筑形式。佛殿窟里面,这是莫高窟249窟,西魏时期的,我们经常看敦煌的资料介绍里面是覆斗顶,什么叫覆斗顶?这种就是覆斗顶。这个是莫高窟初唐时期的322佛殿窟。

这是另外一种洞窟形式,跟刚才洞窟形式有所不一样,刚才一般是正壁开龛或者不开龛造像,到晚期的时候,就出现了中心的佛床,然后有背屏,礼拜者可以绕着这个佛床来巡礼观像。另外还有几种特殊的洞窟形式,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画了特别大的大佛,这个是158窟涅槃窟,也有人叫睡佛窟,通俗话就是佛去世之后,佛家里面不叫去世了,模仿佛当时去世的场景。佛经里面是右胁而卧,周边有一些弟子默哀的场景。这个大佛窟长约16米,我们去看的时候,可以看到窟顶和刚才的四披顶是不一样的,整个洞窟,我们问游客说这个洞窟像一个什么,大概像一个棺材。这个是莫高窟130窟的弥勒佛大像,高26米,我们称之为南大像。在98年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发掘,90年代以前的地面下面还有一些遗址,我们进行了清理,下挖了一米,找到了当时西夏时代的地面,后来媒体有时候开玩笑说大佛长高了,实际上不是大佛长高了,是地面挖下去找到了原始地面。大佛的造型,除了敦煌之外,我们在云冈发现了大佛,云冈第20窟大佛高13.6米,北魏时期的。还有乐山大佛,是71米。还有荣县大佛也很大,36米。还有陕西彬县的大佛,还有石窟涅槃像,都是国内非常有名的大佛。大佛传统也不是说中国本土,我们可以看到在阿富汗巴米扬就有东大佛和西大佛。这是关于窟形的一些情况,就介绍到这里。

另外我们谈一谈敦煌塑像,我们主要按佛教的种类,分成佛、弟子、胁侍菩萨、天王、力士、供养菩萨、夜叉、千佛、飞天等。雕塑多为石胎或木骨泥塑,按雕刻技法主要分为圆雕、高浮雕、影塑。

这个是莫高窟非常有名的259窟禅定佛形象。我们说经常给游客讲说,它的微笑特别地让人记忆深刻,有一种蒙娜丽莎的感觉。实际上这种微笑,实际上它是犍陀罗的一种形式。这是莫高窟第45窟西壁的彩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这个是佛两边,佛的大弟子迦叶,这边是阿难。这个是328窟的,南侧已经被伯希和拿走了,北侧还存有这一身。这个是159窟的菩萨塑像。这个是46窟的天王像。322窟的天王像,唐代时的武士形象。还有寺院里面经常看到的哼哈二将,一个是闭着嘴巴的,一个是张开嘴巴的,民间就称为哼哈二将。这个是北周时候羽人的形象,中国传统神话当中,羽人是长着翅膀的。这个是莫高窟437窟北魏的飞天,飞天不仅有画的,而且还有高浮雕和贴塑的。

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敦煌壁画,敦煌壁画大概分为这样几类,尊像画、经变画、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教感通画、供养画等。佛教尊像画它是寺院和石窟里面的主角,包括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等,我们看伯希和拿的绢画,有普贤菩萨,还有文殊菩萨像。这个是莫高窟320南壁的双飞天,是盛唐时期的。这个是莫高窟第57窟南壁的美人菩萨图,这个是莫高窟第72窟北壁的菩萨像。

我们经常听说经变画,什么叫经变画呢?就是佛经和佛教意义非常深奥,不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后世就利用绘画艺术形式,创造出佛经内容的绘画。通常用一种形式来表现深奥的内容,我们称为经变,用文字和讲唱的手法来表现就叫变文。莫高窟的经变画始于隋,在唐代非常盛行。在敦煌石窟当中发现的经变画大概有20多种,有1000多幅,比如西方净土变、药师经变、弥勒经变、法华经变、华严经变、天请问经变、金刚经变、金光明经变等。一部经有很多个故事。这个是莫高窟初唐时期的净土经变。这个是莫高窟237窟的主室南壁,不是一个壁来表现一个经变,有好几个经变,从西边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是法华经变,这个是观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这个是五个庙第一窟弥勒经变,中间是一个弥勒菩萨,经变送老入墓、耕作、树上生衣、路不拾遗、收获图。弥勒是一个未来佛,表明未来非常美好,有哪些场景呢?一种七收,我们播种播一次,就可以收获七次,这种场景怎么表现呢?在绘画里面就表现出耕作之后收割稻谷,这里有二牛抬杠的耕作图像,表现一耕七收。还有老人入墓,不用你操心了,他到了年迈时候,快过世了自己走入坟墓,把墓穴建好,到时自动就去世了。就不用家里面再去操心。还有树上生衣,衣服也不用织了,种桑树,桑叶采下来养蚕,不用这么复杂了;树上面就长衣服,取下来穿就好了。弥勒经变把这些美好场景就表现出来了。这个是莫高窟217窟的陀罗尼经变,我们讲中国绘画时经常讲这幅图,这跟五台山是有密切联系的,里面就讲到佛陀到了五台山来朝拜,印度和尚或者西域和尚也到中国来朝拜五台山。当时他们佛陀到了五台山之后,就遇到一个老人,说你把这个经带过来没有?说没有带过来。那个老人说你还是回去把它带过来,这个是一个灭罪的法宝,非常重要。这个老人说完之后,这个佛陀转身再看的时候,这个老人就不见了。原来这个是文殊菩萨化身的老人,专门来点化他的。他就赶快回到家乡,把这个灭罪的经拿回到中土,翻译出来。后来这个信仰在中国就非常流行了。这个是莫高窟171窟经变的局部,这个有变色了,当时色彩比今天更加鲜艳。这个保存稍微好一点点的217窟西壁龛顶说法图局部。这个是整窟的观无量寿经变,下部我们看到特写,经常提到的敦煌反弹琵琶的一个造像。除了经变以外,还有佛传图,表现释迦牟尼一生从出生到涅槃,整个一生中重大事件的图画。我们看到这是斯坦因拿走的两幅绢画,这个地方主要是讲释迦牟尼刚出生的场景,这个是释迦牟尼的母亲在园子里面,释迦降生;释迦不是一般的人,是圣人,出生方式也跟一般人不一样,是胳肢窝里面钻出来的。这个是莫高窟254窟南壁降魔变,这个地方有各种各样的魔兵形象,派各种各样的美色诱惑他,魔王三个非常漂亮的女儿,佛的决心非常强烈,这几个魔女诱惑也没有成功,变成骷髅一样的。这个是莫高窟260窟北壁的初转法轮,我们看到有三个法轮的形象,表示这个佛初转法轮的地点。这个是佛传。

还有一个本生故事,讲佛为什么今世能够变成佛教圣人呢?是通过无数前世施舍、功德来得到这个因,来成就佛果的故事。非常有名的九色鹿的故事,你前世有可能是一个国王,有可能是一个动物。九色鹿是一只鹿,这个故事是一个连环画的形式了,这边开始,这边是中间,然后这个是结尾,它是把高潮的地方放在最中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方是九色鹿,一个人掉到河里面了,这个地方九色鹿救起了这个亡人,这个亡人跪下来感谢这个鹿了,这个鹿告诉他,我不要你报答,你只要不告诉别人我的消息,不要让别人来伤害我就好了。王后就梦见了九色鹿,非常漂亮,希望用九色鹿的皮毛做成衣服。国王他们就高额悬赏,被它救起这个人,就去告密了,到王宫里面去告密,就指着这只鹿,就是这只鹿。当时这个鹿还在草原上面歇着,这个人就领着国王的人来寻找这个鹿,把好几个画面融合在一起,找到这个鹿准备要伤害它的时候,这个鹿就给国王讲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国王非常感动,它就被放生了。这个告密者也没有得到好报。讲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故事。还有428窟东壁南侧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老虎没有吃的,小虎也快奄奄一息了,萨埵把两个哥哥支走之后,自己去用身体去喂养老虎,自己跳下来,身体摔破烂了以后,老虎最后吃掉。两个哥哥找到他,非常悲伤,报告父王大概,讲佛教施舍的故事。

还有因缘故事,跟本生还不一样,是讲佛教化众生的故事,比喻的故事。所以我们在莫高窟,比较有名的285窟南墙壁的成佛图,当时有交战,佛经里面叫盗匪嘛,政府就派兵来和盗匪交战,有交战场景,最后盗匪失败了以后衣服脱掉,把眼睛都挖掉。国王在这个地方。我上学的时候,我们老师告诉我,原来做历史的,非常关注这个图,为什么关注呢?可能和农民起义有很多关系,盗匪就是农民了,这个镇压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失败,被挖了眼睛了。这些盗匪后来被挖了眼睛之后,非常痛苦,在山间奔走,佛就解救他们,讲经说法,最后他们皈依佛,就成了比丘,眼睛又复明了。这是佛教化众生的故事,这个是交战的场景,这个地方是他们皈依,佛给他们讲,最后他们变成比丘。

还有一些关于民族传统神话题材,比如东王宫、西王母、伏羲、女娲这些,跟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相结合,进入洞窟。我们看到莫高窟285窟的窟顶,有伏羲、女娲,手持规、矩,一个是画圆的,一个是画直角的。还有一些多头的,有13个人头,这些都是传统神话里面的人物。还有雷神,他肩膀上面有羽毛。这个是风神,拿着风巾。

敦煌壁画还有一类是供养人像,就是出资者、施舍者,他们为了表示佛教信佛的虔诚和留名后世,还在窟上画上自己和家眷的画像,我们称为供养人画像。这个是莫高窟130窟女供养人画像,这个是甬道南壁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这是段文杰院长带有复原性质的临摹作品。

我们还看到第98窟于阗国王李圣天夫妇像。五代,敦煌当时最高的地方长官节度使他的女儿嫁到于阗,嫁给国王,做皇后,节度使的女儿就一起画在第98窟。我们还看到156窟张议潮出行图,张议潮是民族英雄一样的人物了。在781年的时候,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调兵回去,河西就空虚了,吐蕃趁机占领敦煌。以张议潮为首的就组织大军驱逐了吐蕃,唐朝就给他封了一个节度使,相当于一个地方政权。这个是当时张议潮出行的一个图像。过了几代以后,张氏衰落之后,另外一个曹家取代了张家,这是曹家女供养人的形象。

除了供养人,我们看到装饰图案非常精美。这个是覆斗顶上的装饰图案,这里面有三只兔子,应该是六只耳朵,这个地方是三只耳朵,采取非常巧妙的办法,把两只兔子共用一只耳朵,形成一种非常强烈的运动的、活动的效果。这是莫高窟257窟的平綦顶。我们仔细辨认之后,身上穿非常轻薄的衣服。这个是莫高窟277窟西壁边饰图案,隋炀帝时候跟西域关系特别密切,敦煌是当时的一个集会,当时很多关于西域的图案和题材就传到这边。这是361窟的装饰图案,我们看大致有什么装饰图案。

还有一类是佛教感通画,表示佛教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可思议的图画,比如包括瑞像、神僧等传说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大家知道张骞出使西域实际上和佛教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佛教里面有另外一套历史观,他说尽量把佛教历史观前提,而且提到和历史上面一些帝王联系起来,附会到汉武帝。霍去病的时候在草原上面打匈奴的时候发现两个金人,把它献给汉武帝,汉武帝放在甘泉宫。大家就问大臣,这两个金人是干什么的,大家都不知道,最后汉武帝就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了西域问清楚,类似于这种造像是什么。他们说这是佛。原来这个是佛教最开始传入中国的传说,张骞出使西域在佛教里面的说法。

另外我们在敦煌经常看到有一只手,后面有很多塔,这是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罗汉以手遮日,日光所下之处,而便立之。这是莫高窟323窟石佛浮江。这是340窟优填王造像,最开始佛教是没有造像的,为什么会有造像呢?是传说佛到天上去为他过世的母亲说法去了,很长时间不回来。下面信徒很想念佛,就派弟子去问,后来佛就派了一个弟子,找了一些画匠,有一个弟子目犍连,根据形象,就造了佛像。佛还在天上,这个像代替佛在民间进行教化和说法。这个佛本体从天上下来的时候,这个造像也有神奇的力量,起身迎接佛的本尊。佛就告诉他,你做得很好了,从此以后你就代替我来教化众生。佛像因此而传播,这是佛像传播的历史说法。

这是莫高窟关于于阗的传说,在莫高窟237窟舍利佛。舍利佛也是一个弟子了,关于于阗呢,最开始的时候是一片大海,当时这个地方也没有人烟。后来佛就派他的弟子舍利佛在这个地方,还有护法天王,就把这个地方刺穿,水就渗漏下去,人们就可以居住,从此就兴盛起来。所有这些关于佛教有一些神传说的一些叫感通画。

莫高窟第237窟犍陀罗国分身瑞像,黑水城出土的西夏雕像,现藏于俄罗斯冬宫。这个双头瑞像是怎么回事呢?犍陀罗有两个画工都没有什么钱,他们非常虔诚,都想造佛像,有一个画工出一文钱,最后他们都去找同一个画匠,他都答应了他们可以造像。造完了以后,两个穷人一起来的时候,发现这个画工偷了一个懒,画了一个佛身,画了两个头。他们两个就不满意了,明明我也付了钱,怎么这么敷衍我呢?这个画工说我没有敷衍你,这个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一个像,它是可以分身的,这两个人是不是看了以后呢,也是可以当成两身像来看,也深刻了他的说法。佛教造像传播上非常有名的故事了。

这个是一个莫高窟第237窟,在泥婆罗国,王玄策是非常有名的唐代使节,多次出使印度。王玄策的传记里面记载,到了今天的尼泊尔,发现一个池子非常神奇。当地人说这个池子经常会冒烟,稍微碰上一点火星就会起火。今天我们看来这个池子是不是和石油有关,当时人们没有办法理解,他们就编出一些佛教的神奇故事。当地老百姓就说这个池子里面有一个柜子,这个柜子里面放了一个头冠,这个头冠是弥勒的头冠,弥勒还在天上,等到他降世的时候,他会把这个头冠戴在头上,现在还属于珍藏的。为了防止有人恶意想取,所以这个地方就会经常要来碰它,就会起火,这是一个说法。

这是莫高窟323窟关于佛图澄神僧故事画,佛图澄看书的时候晚上也不用油灯,半夜的时候把他的腹腔打开可以放光,对着看书;他的肠子拿出来,觉得脏了就拿到河边洗一洗。这个是佛传里面有记载。还有唐僧取经图,这个地方有孙悟空,骑着白马,驮着经,已经取经归来了。这个时候只有唐僧和孙行者,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这个是莫高窟395窟宝志和尚像,我们在好几个地方都看到相关的照片,这个都可以说明四川和敦煌有所联系。

我们大致看一下大致生产劳作的情况,当时提到有耕作的场景,打猎的场景。莫高窟29窟的狩猎,和畜牧业有关的。这个是榆林千手千眼观音里面的打铁,手工业的一些场景。莫高窟85窟中楞严经变的肉肆图。这个是45窟的观音经变遇盗图。这个是431窟马夫与牛车图。这个是莫高窟158窟各族王子举哀图,他们采取本民族的致哀的方式。这是莫高窟第454窟送老人入墓的场景。榆林25窟弥勒经变里面讲的女子500岁才出嫁,怎么表现这个场景呢?表现婚嫁的一些场景,这是莫高窟454窟弥勒经变婚嫁图。另外还也一些器具,这是445窟盛唐的供具,401窟菩萨持的玻璃盘。419窟法华经变的建筑,莫高窟98窟的层楼。维摩诘经变中的酒肆,他经常出入酒馆啊、勾栏啊这些场所,但他佛法非常精深,这是他在酒肆里面清谈的场景。这是莫高窟103窟盛唐的帝王,也是经变里面的。这是103窟的维摩诘。这个是138窟东壁门南侍女图。还有反映各个民族服饰的材料,比如61窟于阗的服装,党项的服装,蒙古、榆林的服装,吐蕃时期的服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丨看展览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