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济南市章丘区委书记回应山东大学迁校:章丘撑得起任何大学

闪电新闻
2017-02-08 16:35
中国政库 >
字号

章丘区委书记刘天东  中国山东网 图

针对热议的山东大学主校区迁移至章丘的话题,今天上午,正在参加山东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的山东人大代表、章丘区委书记刘天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关于此事尚未有确切消息。他同时表示,“章丘的条件,撑得起任何大学或科教机构;不管谁来,章丘都是满满的情意”。

刘天东介绍说,章丘区位于济南市东部,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正在加快实现与省会济南的对接融合,也将更加紧密的承接济南的辐射带动和功能布局。

历史:章丘9000多年历史 龙山文化在此发源

刘天东表示,章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他介绍说,章丘有9000多年的历史,是龙山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是闻名全国的“千年古县”。章丘的城子崖遗址,积淀了从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到东周文化约4600年的城市文明元素;境内的东平陵遗址、济南国故都、洛庄汉王陵、危山兵马俑以及两汉遗迹,使章丘四次荣登中国十大考古发现金榜,曹操曾任济南相,当时的济南建制便在章丘的平陵,故有“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之说。

久远的文明和璀璨的文化孕育了汉代改制的王莽、唐代名相房玄龄、一代词宗李清照、明代戏剧家李开先、近代商业资本家孟洛川等历史名人。章丘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春秋时期的齐长城比“万里长城”还要早300年,明清古村朱家峪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第一标本”。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章丘新建了文博中心、龙山文化遗址公园、龙山文化博物馆、洛庄汉墓博物馆等,使历史遗存得以很好地保护。章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8项,是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黑陶之乡。2015年8月,章丘成功承办了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龙山文化卫星会议。

生态:煤炭产业全部退出境内 数十公里天然氧吧

在谈到章丘的生态环境时,刘天东表示,“章丘是一座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依山傍水,群泉竞涌,素有‘小泉城’的美誉”。

“泉水是章丘的灵魂。”他介绍说,百脉泉是济南五大泉脉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称赞道“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与趵突泉齐名并列,墨泉、梅花泉同为济南72名泉。

据了解,章丘秉持生态至上的理念,打造了多层次、全区域、立体式的绿色生态环境,境内有横贯数十里的天然氧吧——由胡山、锦屏山、七星台组成的章丘国家森林公园,有百鸟乐园——白云湖国家级湿地公园,有30里风貌带——绣源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城区建有被称为“城市绿肺”的龙盘山森林公园、林荫公园、绣江河公园、桃花山公园,城市公园和绿地达到124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7.56平米,城区林木覆盖率高达47%。全面应用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和新能源公交车,开启了绿色交通时代,被誉为“生活在公园中的生态城市”。

近年来,章丘还持续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先后关停54处采石场、31处粘土矿、19处煤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煤矿全部关停退出,对1080家铸锻企业实施治理整顿,拆除燃煤窑炉2108台,1123台窑炉使用了清洁能源,近年来每年大气优良天数均在320天以上。章丘南部的七星台景区,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最美星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章丘最耀眼的名片和最核心的资源之一。

经济:120平方公里经济开发区 国内外知名企业扎根

刘天东介绍说,章丘产业发达,经济强劲。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924.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76.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4亿元,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持续实施“工业强市、科技兴市”战略,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计划,既有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也有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住宅产业化等新兴产业。

他表示,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承载功能,实现“十通一平”,通过了质量(ISO9001)、环境(ISO14001)、职业健康安全(OHSAS18001)三项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认证。美国可口可乐、德国曼、上海宝钢、济南重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区发展,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先进机械制造业产业基地。

同时,章丘建有院士工作站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和济南市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47家。现代农业以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为核心,先后推出10件中国地理标志商标、6件山东省著名商标,其中,章丘大葱成为全国首个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菜类产品,并与北京全聚德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章丘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互联网+经济,集聚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优势。”记者了解到,复化未来世界等大型休闲项目,银江智谷、蓝海领航等“互联网+”项目,双语学校、新四中、医院综合楼等大型民生项目,陆续投入使用,使章丘更加宜业宜居。

高校:13所高校林立 为学校提供一流环境

记者了解到,以经十东路为主轴,章丘在黄金地段引进了13所高校,既有山东财经大学、齐鲁师范学院等重点高等院校,也有旅游学院、技师学院等优秀职业院校,在校学生10余万人。

刘天东表示,章丘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服务高校的生命线,整合各类设施资源,在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商业配套、校园安全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提供一流的服务软环境。依托良好科技人才优势,创办了青年创业创新园,正积极打造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齐鲁互联网+示范基地、农村淘宝服务中心、将军新经济创化园项目,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青年创业孵化园,以文化资源为核心的创意创新产业园区,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成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园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空间:全区土地保障新区 预留建设开发容量

刘天东表示,近年来,章丘为全面对接融入省会济南,提出了“一河两城”的发展框架,其中圣井片区是章丘重点开发建设的新城。

“沿经十东路进入章丘便是圣井新城,该区域地处济南主城区以东30公里,与济南政务区相距25分钟车程。”据介绍,东临绣源河生态风貌带,南依危山自然风景区,北临龙山文化博物馆和城子崖遗址,是章丘招商选资、发展高端服务产业的资源聚集区。

“撤市设区后,圣井以空间区位禀赋,成为对接济南主城区,开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桥头堡。”刘天东告诉记者,目前该区域已经规划了2万亩的高等教育基地和科技创新园,大规模征地拆迁工作顺利推进。此外,明水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60%位于该片区。

他透露,新城区经过多年建设,各方面的便民条件和承载功能更加完善,拥有开发建设的综合成本优势。为推动圣井新城建设,章丘区委、区政府决定,把全区国土建设用地指标、金融人才政策优先在新城区予以保障,预留的建设开发空间容量大、基础好、环境美,是难得的宜业宜居、生态绿色的风水宝地。

交通:两条轻轨到达章丘 大东环路延伸至圣井

“圣井新城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刘天东表示,圣井新城位于国道309(经十东路)的交通沿线上,高速快速路网四通八达,能够实现30分钟到机场、15分钟上高速、20分钟进济南,随着省和济南市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以及章丘撤市设区重大历史机遇,使章丘,尤其是圣井新城迎来了更大的区位和交通优势。

他告诉记者,目前济青高铁预计2018年建成通车,建筑面积1万平米的章丘北站正在施工;济莱城际铁路将于明年上半年开工、预计2020年建成,并在绣源河南侧9公里处设章丘南站;济南轻轨R2、R3线正在规划建设,并将分别沿经十东路、世纪大道到达章丘城区。正在规划实施的济南大东环路,将直接延伸到圣井新城。

据介绍,在与济南全面对接的同时,章丘内部交通体系,在原有“三纵六横”的基础上,着力打通断头路,积极构建大交通、大循环的格局。正在新建南北外环,改造提升09路,其中章丘南外环将进一步向西延伸最终连接旅游路,北外环即将开工建设,届时章丘新城区交通体系将更加便捷高效,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工作生活环境。

新城:汇聚区位空间 生态历史四大优势是章丘宝地

针对新城区的历史和环境,刘天东表示,新城区自然景观众多,人文历史文化厚重。

记者了解到,章丘八大景之一的危山自然风景区位于圣井境内,并在此发现了汉代兵马俑群,被考古学家称为仅次于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咸阳杨家洼兵马俑的全国第三大兵马俑。

刘天东介绍说,目前景区内建有双语国际学校,向南2公里为济南野生动物园、植物园,目前正在联袂申报国家5A景区。新城东部紧邻绣源河30里生态风貌带,建有万亩绿化林、山东最大的人造瀑布、国内最大的水幕电影及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周边建成400公顷绿化景观,森林覆盖率42%、绿地覆盖率91%,这里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沿河岸设立10公里健身步道、景区慢行系统,投放公共自行车300余辆,成为市民健身游憩、游客观光旅游的首选之地,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湿地公园,被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授予“全球低碳生态景区”荣誉称号。

在圣井新城项目区地址北靠章丘古城遗址区,建有龙山博物馆、城子崖遗址等历史文化古迹。其中章丘的城子崖遗址,积淀了约4600年的城市文明元素,东平陵遗址、西河遗址、洛庄汉王陵、危山兵马俑,使章丘四次荣登中国十大考古发现金榜,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总之,圣井新城区汇聚了区位交通、空间规模、生态景观、历史人文四大优势,是章丘未来大开发大发展的聚宝之地。”刘天东告诉记者,将来“不管谁来,章丘都是满满的情意”。 

(原题为《章丘区委书记刘天东:章丘的条件撑得起任何大学》)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