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互联网+支教”实现家中授课:需要更多优秀稳定的志愿教师

澎湃新闻记者 徐笛薇 韩晓彤
2017-02-10 15:22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甘肃平凉崆峒区下峡小学的一堂远程语文课。视频来源 由平台助教老师提供上传网络(01:01)
畅通的网络信号、一台65寸电视机、学生人手一台电脑、一套网络视频软件、愿意配合且有责任心的当地教师,这就是一间远程视频教室的雏形。

两年前,“支教中国2.0”开始运用远程视频的方式为贫困地区的边远儿童提供可持续的陪伴教育。截至2016年底,该平台共在全国搭建了18个远程教室,分别位于云南、河南、四川、甘肃、广西、广东、贵州等地;接收到逾400名志愿者报名,近一学期有98名志愿者通过培训并完成了一学期的授课;平均每周开展88节课时,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儿童心理、电脑、成长、美术、音乐、绘本、科学……

“搭建教室不难,可贵的是找到能够稳定上课的老师。”2月4日,该项目工作人员朱朱(化名)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教育类公益项目,尤其在教务方面是一项复杂的、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当前,大部分农村教育体系由于缺乏专业师资,语文和数学教师被迫成为全科教师。“因为英语课仍是考试科目,我们现在还是主推专业机构和体制内的老师,对于社会上的志愿者,更多安排教授丰富的素质类课程。”

据朱朱介绍,为期一个月的线上培训后,志愿者的录用比例约在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能坚持留下来的人不是那么多,一方面志愿者需要严格保证时间不能缺课,另一方面,线上教学中良好的互动是达成教学效果重要的能力。我们的出发点不是只为了给大家一个献爱心的平台,而是希望真正为当地解决日常上课缺老师的问题。”

朱朱表示,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远程支教仍然需要更多优秀、稳定的志愿者教师。她说,线上课程的互动性和助教老师的投入度是平台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平台也呼吁更多“新鲜血液”的参与。“不需要教学经验,只要有兴趣,能保证周一到周五白天有至少1小时的闲暇时间且一学期内‘不离岗’,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志愿者都可以来报名。”

甘肃高堡小学的学生在远程教室上计算机课。

志愿者:实现跨越空间的支教

摆脱传统支教模式,搭建线上视频教室。近年来,“互联网+支教”诞生出一种新型的远程支教平台。

其优势显而易见——依靠成熟的互联网技术,能够消除城市志愿者与偏远地区受助儿童之间的空间距离。网络远程支教使得更多志愿者不再因为工作和照顾家庭放弃支教,而是拥有了更大能力和更多可能参与其中。

“它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创造了跨区域教育的基本的条件。对于我们这些有心来从事公益事业的人来说,确实可以实现我们的理想。”钮蓓雯是上海电影传媒集团董事副总经理,也是一对双胞胎的母亲。然而,从2016年9月开始的这个学期,她成为了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乡油坊小学三、四年级的电脑老师。

“我可能(每周需要)抽出一个小时来上一节课,在家或者公司就能够线上操作。”平常生活与上课时间总会碰到临时的冲突,钮蓓雯说,既然答应了就应遵守承诺。“这需要一种契约精神。因为学生都是按课表正常上课,不可能过后再补,所以志愿老师应该尽可能留出空档。”

钮蓓雯向澎湃新闻介绍,山区的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脑,可能鼠标、键盘都没摸过,但考虑到电脑是他们未来和世界连接必要的工具,原本学校也很缺电脑老师,她就从最基础开始教。每一次远程视频课都配有当地学校的老师现场助教。“尤其电脑课上,学生的屏幕是背对支教老师的,遇到接受比较慢的学生、打不开文件或者操作出现问题都更需要现场助教老师的及时帮助。”

40岁的黄海鹭作为资深志愿教师,接触线上远程支教比钮蓓雯还要早一年。2月7日,他对澎湃新闻表示,通过网络的远程支教比起传统的短期支教更能保持教学的长期性和系统性。

他说:“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体现在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中。让孩子有机会多接触这些科目对开阔眼界、提升素质都有显而易见的效果和意义。就算有的孩子到了初中,还是可能会辍学然后进城务工,但可能由于接触过音乐、美术、电脑、写作课会有更多的想法和技能,也许能打一份他(她)更喜欢的工,多挣一点钱。”

为了锻炼孩子控制鼠标的技巧,黄海鹭教学生用电脑自带的画图软件画画。一次,他布置的课后作业是画出一个房子。黄海鹭说,有一天,他走在街上时,从手机上收到助教老师传来的学生图画,“我一下蹲在街上眼泪都止不住。孩子们很有想象力,画得很好、很用心。很感动,很感动。那种心情就像为人父母的快乐。”

村小校长:弥补了缺少专业教师的短板

安徽省岳西县柳畈小学地处大别山区腹部,环境艰苦。学校有100名学生和7名教师,其中两人是业余的临时代课教师,所以学校每年向全国招聘教师,可6年来却没有迎来一人。

6日,校长安四清告诉澎湃新闻,2010年,岳西县教育局曾安排了两位年轻女教师来报道,没想到第二天,两个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却不辞而别。第二年,被分配来的新教师依然没来上岗。“我才知道,他们是因为学校太偏僻,不仅交通不便,连个超市都没有,对象也找不到,所以难以安心从教,宁可放弃这份职业。那时那地,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近年来,国家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给边远贫困山区学校配置了一些美术、音乐、体育和科学实验器材。器材有了,却没有人会用。安四清想到了支教志愿者,想办法加入各种爱心公益群。2015年9月,柳畈小学经过考察,获得了北京一间公司捐资的10多万元,很快就搭建起了远程教室。

2016年2月,线上支教课正式在群山中开启。三位来自新加坡的华侨大学生给学生带来了英语课和成长课,让孩子看到了世界之广阔;一名做过7年记者的志愿教师开设了写作课,为学生剖析名家名篇,告诉学生如何捕捉自己生活的意义。

“一开始,孩子还有点陌生,瞪着大眼睛盯着大屏幕不敢发言,但在支教老师大量的鼓励下,学生慢慢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和思考。原来很多学生回家就看电视,现在能更主动地去学习。”半年后,所有科目就都开全了。安四清介绍,如今,学校每天都有远程课,一周10节,每位开课老师都有精心准备的教学课件,孩子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尤其电脑、英语、写作、音乐课,效果最为明显。

他表示,“线上远程教学确实让乡村孩子享受到比较优质的教学资源,开阔了视野,弥补了乡村学校缺少专业教师的短板。同时,支教老师的到来,在一定程度对原本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也给予了精神上的温暖。

此外,安四清也表示,远程支教的模式也得到了当地教育局的认可和赞扬。“他们一致认为,这种模式最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开展素质教育,这对巩固现有的生源有很大作用。”

在各方推动下完善进化

这两年,在甘肃平凉、贵州铜仁,当地团市委及教育部门与远程支教平台的合作也在顺利推进。

比如,在教育局的支持下,贵州省铜仁市新塘民族小学的远程教室的志愿教师主要由当地教育部门在本地小学中招募,充分利用当地闲置教育资源,从而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结构型的不平衡。

当然,作为一种新模式,各方体验者也在不断提出和完善远程支教中的问题。

朱朱就指出,目前硬件设备存在的局限性。“最理想的还是小班化教学。根据现在这套设备,20名学生以内的教学效果最好,不然互动性就要打折扣。”

她也表示,线上课程的互动性和助教老师的投入度是平台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安四清也注意到,远程授课中,志愿者和学生缺少实际的面对面的交流,课后接触也不多,在教学互动环节学生还是会表现羞涩,有时甚至会出现志愿教师一人独角戏的尴尬。

另外,他提出,目前支教志愿者主导着教学目标实施时,助教老师经常会陷入一种盲目性,期待双方合作中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也欢迎支教老师线下实地访校,与孩子建立更密切的信赖感。

钮蓓雯则建议为志愿者们提供更标准化的教学目标与教材,以保证更好地向各教学点输送有质量的课程。走访过甘肃平凉的黄海鹭说,单平凉的村级小学就有872所。因此,他希望更多人能关注到远程支教的新模式,也期待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加入,通过参与者的壮大从而影响更多的人为农村教育添砖加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