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人工智能发展前景的过度期望或是现代社会的“巫术事件”

2017-02-13 18:0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掌握了磨光石斧刃的技术,磨光处理后的刃更加锋利,并且在砍砸切割时更不容易损坏。这是那个时代技术的一大进步。

尽管在那时磨光石器的刃是非常耗时的,考古学家却发现,存在极少部分的石斧是通体磨光的,而且被通体打磨得极为精致。更加奇怪的是,这些石斧的刃部完全没有被使用过的痕迹,也就是说,这些磨光了的石器没被用过。另外,这些特殊的石斧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形态高度对称,呈现出有规则的美。

这群茹毛饮血的“大猿猴”,在生产效率那么低下、连存活都困难的条件下,为什么不保存好体力,却耗费那么多的精力去把一个工具打磨得如此光滑和对称,居然还不使用?这些发现起初让研究人类史的学者们伤透了脑筋,这些原始人到底在干什么?是他们的脑子出了什么问题吗?

现代人类学告诉我们,人最初的崇拜对象是力量。社会性动物追随强者,有着对强者力量的崇拜。人类在学会制造工具后,会格外崇拜持有工具的强者。随后,人的观念第一次出现了脱离现实的想象,认为工具有着超过其使用功能的神秘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战胜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如此,人类最早的工具崇拜诞生了,这也是人类最早的巫术和信仰。那些没有使用痕迹的通体磨光高度对称的石斧,是一种崇拜之物,是能战胜对神秘力量的内心恐怖之法器,也是酋长向族人宣示权力的象征,把它们系在身上恫吓敌人,死后陪葬或传给新的酋长。对于这些作为法器的石斧,人们对其超过实际功用的过度打磨,是一种“虚妄”的预期。这种预期是愚蠢的,因为它纯属想象,但也是“聪明”的,因为这来自其他动物无法具备的想象力,是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更重要的是,这预期尽管“虚妄”,但这正是人类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动力。[1]

这样的巫术事件在人类史上周期性地出现,当今对科技浪潮中浪尖上的技术“人工智能” 发展前景的过度期望,就是一种“巫术”。

最近的畅销书《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声称,随着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和非有机生物工程的发展,在不远的未来,智人将消失,人类的历史将告一段落,因为人会进化成为神,不但永远快乐,而且还实现了永生。具体地说,在未来的几十年,作为碳基生物的人类的大脑会和“硅基”的人工智能算法对接,不仅孩子个个都是“神童”,成人还个个是神。到那时,没有进化成神的智人会沦为“无用的阶级”。很有可能,这是人类又一次对某一技术在其快速发展阶段“虚妄”的预期,同样是一次伴随着对技术本身崇拜的巫术事件。

在今天的中国,人工智能这个课题更是火热,在急需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各大高新技术企业亟待投入热点也催生了人工智能研发的浪潮。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类似的狂欢屡屡常见。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当年中国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气功热时期社会传播着人类各种特异的功能,当下民间还流行着各种养生学说,包括倡导学习乌龟爬,因为千年的王八万年龟,人们相信学乌龟爬能长生不老,甚至,能永生,再到今天人工智能的兴起。很可惜,各代皇帝都没能熬到今天,他们一直以来寻找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即将实现,根据《未来简史》,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不但能永生,还会成神!

虽然对人工智能前景适度“虚妄”的预期可以推动这一领域科技的发展,并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但对这种社会现象,我们需要冷静看待。朱松纯(2017)最近的一篇关于批判“人工智能”的文章恰是这个社会稀缺的理性声音。朱松纯教授作为科学家,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他像“公共知识分子”那样给今天的社会报警。为什么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这么广泛,这么热烈,在当下的中国,可能不仅仅是人们看到了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快速致富(例如马云和民间流行着的他的成功榜样),人工智能的阿尔法狗下围棋战胜了人类,还因为这个讨论涉及人的智慧和心灵,这让人工智能的话题变得很炫,很多不是这个领域的非专家也有了发言权。朱纯松教授这个时候发声,非常及时,他本人是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权威,但他文章所说的并不仅仅局限在技术层面,他用任何人都能听懂的方式言说,表达他的人文关怀和学术理想,提醒人们要冷静。毕竟,公众和企业家还是迷信权威的,朱纯松教授的发言会有较强的说服力。

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互联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 :

“一个女生让人工智能机器人帮忙找男朋友。条件是:(1)要帅,(2)要有车。 机器人给出的结果:象棋。因为象棋有帅又有车。 女生不喜欢这个结果。又输入:(1)要有漂亮的房子,(2)要有钱。 机器人给出的结果:银行。 女生还是不喜欢,继续输入条件:(1)要有能力,(2)要有安全感。 机器人给出的结果:蝙蝠侠。 这个女生仍然不甘心,决定输入所有条件。 机器人给出的最终结果:在银行里下象棋的蝙蝠侠。”

朱纯松教授说“2016年,在中国掀起的人工智能热潮,何尝不是这么一个踩踏事件?这次是双踩踏,窗户外面的人(业界、资本、外行、演说家),窗户里面的人(科研人员、创业人员、毕业的博士生),都冲向那个窗口。”他强调“做学问的本质”其实是要“登无人之境”。他的这篇文章不仅关系到学术,他的声音是对当下所有人的提醒,要警惕人群由对工具过度的崇拜走向疯狂。

“喂,别挤,快散开,不然就出现踩踏事件了!”

“喂,别挤,那里没有白马王子,只有在银行里下棋的蝙蝠侠!”

毫无疑问,对于目标明确且需要的信息易量化的问题,结合大数据,计算机的算法的确体现了它的优势,比如在下棋和驾驶等领域。但是,究竟什么是人类的智能?在当下,我们其实还没有弄得很清楚。在还不清楚人的智能是什么的情况下说“人工智能”将要达到甚至超过人的智能,是一种虚妄的预期,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巫术事件。《未来简史》这种类型的书,和今天网络上泛滥的神化“人工智能”, 甚至认为“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甚至颠覆人类的大量的文章,都是对“人工智能”这把当今人类“石斧”超过实际可能性的“过度打磨”,是对作为工具的机器算法的一种“虚妄”的预期。“人工智能”肯定会给人类带来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但无论如何,这个进步也不过是“如石斧添翼”而已,现实世界里没有“神斧”,工具更不会把人变成神。

注释:

[1]有动机的适度“虚妄”(包括幻觉),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往往是有工具价值的,因为它缓解了个体由于意志力薄弱或者群体因为搭便车的激励而导致的低投资问题(参见经济学与心理学文献,如Chew等,2016)。

参考文献:

Soo Hong Chew, Wei Huang and Xiaojian Zhao (2016). “Motivated False Memory,” mimeo,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val Noah Harari (2016).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

朱松纯 (2017).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学术人生” ,《视觉求索》公众号.

本文发表于微信订阅号“经济学漫谈”(微信号:TalkEcon),原标题为《未来简史——飞翔的石斧》,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