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战国新论︱“鸡鸣狗盗”背后的大国阴谋

王政冬
2017-03-07 10:04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大家十分熟悉,不知道大家读这则故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以下几个问题:孟尝君到底是什么人物?身为齐国人的他为什么能去秦国当宰相?为何秦昭王后来又要抓他?从秦国逃走后,孟尝君有没有复仇?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有着怎么样的阴谋?

孟尝君何许人

孟尝君名叫田文,齐国宗室出身,其父田婴长期担任齐国宰相。《竹书纪年》载,公元前322年,齐威王将薛城(今山东滕州市境内)封给了田婴,后来孟尝君继承了爵位和封邑,因此他被称作“薛君”,或被尊称为“薛公”。《史记》称“孟尝君”是他去世后的谥号。

孟尝君自幼在待人接物方面就表现得非常出色,成年后田婴让他负责相府宾客的接待和管理事务。战国时期豪门贵家都养有大量宾客,这些宾客往往都有一技之长,能为主人帮忙效力,很多时候还充当“智囊团”的角色。孟尝君十分擅长与宾客打交道,相府宾客数量不断增加,孟尝君也逐渐“名声闻于诸侯”,魏惠王甚至聘请年轻的孟尝君担任过一段时间魏国宰相,当然,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田婴主政齐国,魏惠王想通过孟尝君这层关系来巩固魏、齐两国邦交。

孟尝君在齐宣王(约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晚年开始担任齐国宰相,更是倾其家业来厚待宾客,于是“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都来归附,一时“食客数千人”。孟尝君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位宾客数量达到如此规模的人物,所以后世惯用“小孟尝”来形容交友极广的人。

孟尝君在诸侯中声望甚高,门客曾对他说:“大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杰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也就是说无论大国、小国,都愿意把国事托付给他,足见孟尝君在当时享有的盛誉。

孟尝君影视形象

孟尝君相秦

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受邀入秦,出任相邦(汉代避高祖刘邦讳,改名“相国”)。

为何一个齐国人能在秦国任此高官?这是一种外交策略,表明秦、齐两国的战略联盟。孟尝君在秦国主政,能保证两国邦交友好,他肯定不会带着秦兵去打齐国;同时,孟尝君又相当于齐国在秦国的人质,齐国也不会不顾孟尝君的安危轻易去攻打秦国。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经常会派遣国家重臣或自己的宠臣去他国担任要职,以巩固两国关系、完成共同的战略目标。

这次邀孟尝君入秦,是秦国想要阻止齐、楚结盟。公元前301年,在秦国当人质的楚国太子横因私人恩怨杀死了一名秦国高官,而后逃回楚国。当时楚国正在秦国的支援下,与齐、魏、韩三国联军在沘水(今泌阳河)对峙,这一下形势突变,秦国倒戈相向,大举进攻楚国新城(今河南伊川县一带),结果楚军在沘水附近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县境内)惨败。楚怀王无奈,只得又把太子横送去齐国当人质,同时割让大片土地给魏、韩两国,结束了和三国的战争,全力对付秦国。为了避免在秦、楚战争中齐国帮助楚国,秦国开始全力拉拢齐国。公元前300年,秦昭王把自己的亲弟弟泾阳君公子市送到齐国当人质,并让公子市做孟尝君的思想工作。最终,公元前299年,在公子市的陪同下,孟尝君来到秦国,出任相邦。

孟尝君相秦前后,秦国在对楚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公元前300年,秦军攻陷新城,斩首三万;公元前299年,秦军攻取楚国新市(今湖北京山县境内)地区八座城邑,并将楚怀王骗至秦国予以软禁;公元前298年,秦军攻取楚国析邑(今河南内乡县境内)地区十六座城邑,斩首五万。齐国则在这场战争中如秦国所愿,保持了中立。

秦、楚、韩边界示意图

“鸡鸣狗盗”的幕后黑手

在孟尝君担任秦国相邦期间,还有一位叫做金投的赵国人在秦国担任丞相。这件事听起来是不很奇怪?战国时期的宰相制度是这样的,相邦是百官之首,位高权重,同一时期只能由一人来担任。如果国君暂时不想将相邦一职授予大臣,那就可以只设置丞相,丞相处理的事务和相邦相同,但级别上要低一级。为了分割相权,有时候还分设左、右丞相,右丞相在级别上高于左丞相。如果同时设置相邦和丞相,那丞相就是相邦的副手。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比如相邦因在外带兵等原因长期不能在朝理政,就设置假相邦一名来代行相邦职权;如果是丞相在外,就设置守相或假左、右丞相。也就是说理论上一个国家的宰相最多时可以达到六位,当然一般情况下只有一到两位宰相。

战国宰相制度示意图

金投是赵武灵王安排在秦国的重臣,意在巩固秦、赵关系。当时赵武灵王正在全力吞并中山国,他不想让其他大国有闲暇的时间和精力来援助中山国。之前几年,齐、魏、韩联兵攻打楚国,秦国则帮助楚国攻打魏、韩,各大国都忙得不亦乐乎,赵国得以放手攻打中山国。现在,孟尝君相秦,除了秦、楚两国在打仗外,齐、魏、韩三国都在养精蓄锐,而齐国又曾是中山国最大的靠山。在赵武灵王还是太子之时,中山国曾在齐国支持下出兵围攻赵国的鄗邑(今河北柏乡县境内),引水围城,赵国军民死伤惨重,鄗邑差点失守,这给赵武灵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进行胡服骑射改革时,谈及此事还深以为恨。所以赵武灵王决意要让齐国卷入一场新的战争。

于是金投开始设计陷害孟尝君。《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当时有人对秦昭王说:“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秦昭王果然中计,“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当然,这个陷害孟尝君的理由禁不起推敲,当时诸侯聘请别国大臣到本国任职的事例很常见,大家也都默认这些人会为自己母国的利益进行谋划,所以孟尝君不会因此遭难。战国时期,想要除掉政敌,手段有很多。比如当年张仪相魏,说服魏惠王在外交上全力倒向秦国,清洗反秦派的大臣,于是主张魏、齐、楚联合的魏相惠施被迫逃往楚国;再如魏相田需想除掉公孙衍,就派人刺杀了公孙衍的仇敌张寿,然后嫁祸给公孙衍,公孙衍只得仓皇出逃;又如齐相邹忌想除掉大将田忌,先让人假扮田忌的手下,找卜者占卜田忌想要“为大事”能不能成功,之后派官差逮捕卜者,卜者自然会如实交代田忌想要造反的“事实”,田忌最终逃往楚国。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欲加之罪,不患无策。在金投的策划下,孟尝君被逼上绝路。不过,孟尝君的门客们实在是非同凡响,在“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下,孟尝君竟然绝处逢生,逃离了秦国。

陕西省秦东陵出土的“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漆豆”。此豆是秦昭襄王八年(前298年)由孟尝君和殳(即金投的“投”)共同督造。豆是古代盛放粮食和调味品的器皿,此豆还涂有漆,故名“漆豆”。

谁是赢家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逃回齐国,重新担任齐国相邦,随即联合魏、韩,出兵伐秦。

秦国立即结束对楚作战,全力对抗齐、魏、韩联军。赵武灵王则一方面派遣重臣楼缓出任秦国相邦,派仇液出任宋国相邦,给秦国君臣造成秦、赵、宋对抗齐、魏、韩的表象,让秦国把这场战争打下去;另一方面,赵武灵王又通过他派驻魏国的大臣富丁联络孟尝君,暗示孟尝君赵国可以和三国联兵攻秦,但是目前中山国不肯与赵国讲和,所以赵国无法抽身。孟尝君当然能猜透赵国的心思,于是双方达成默契:赵国不会出兵帮助秦国对抗齐、魏、韩联军,齐国也不会出兵帮助中山国。

影视剧中的秦昭襄王(左)和赵武灵王(右)

公元前296年,赵国终于吞并了中山国。齐、魏、韩联军也攻入函谷关,深入秦境。此时,赵国果断拉着宋国加入了联军一方,五国联军在盐氏(今山西运城市境内)大破秦军,秦国被迫割地求和,将之前侵占魏、韩两国黄河以北的土地归还。孟尝君的威望达到空前的高度。

身处战国乱世,难免会陷入各种阴谋与政治漩涡之中,像孟尝君这样的风云人物,更是在算计别人和被人算计的明枪暗箭中临深履薄、谨慎前行。在这一局较量中,赵国获益最大;魏、韩得到了大片土地;楚国得到了喘息;齐国则名利双收;只有秦国,兵败割地,颜面尽失。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