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印喜帖、制家谱,千年木活字印刷术仍有生命力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2017-02-16 08:4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八百多年前,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王祯在其著述《农学》中翔实记载了木活字印刷术的操作过程。不同于铅字印刷,它们有着凹凸不平的纹路,润泽的墨迹可使成品保存数百年。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木活字印刷术这门传统手工技艺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

好在木活字印刷术并未绝迹,在浙江瑞安市的东源村,它仍以古老的风貌隐藏其中。2010年,这项古老的印刷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外界再次关注到这门濒临灭绝的手艺。如今,随着古籍经书、文创产品订制等需求的产生,木活字印刷术在瑞安慢慢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甚至一些年轻人结婚发婚宴喜帖也喜欢使用木活字印刷。木活字是一种印刷技术,也是一项艺术。

木活字印刷品。吴小淮 摄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的流传,维系于中国民间修编家谱族谱的传统,特别是温州地区,至今寻根续篇的宗族观念较强,一般每隔20年左右各宗族的家谱都要续修一次。因此,瑞安地区木活字印刷的宗谱就得以继承、流传和发展。

63岁的王超辉,是东源村名望最高的谱师,也是国家级木活字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岁那年,他拜族中长辈为师。如今,王朝辉已与木活字相伴40余年。

民国以前,谱师大多数是些不入仕的读书人,在乡间享有声望。民国后,社会动荡经济凋敝,许多读书人接受新式教育外出闯荡天地。留下来的谱师大多开始务农,只在农闲时挑上木活字行当,到延请他们的宗族祠堂去修谱。

刻字有刀法、捡字有口诀,排版有格式,印刷有讲究,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严循古法。书写、雕刻、捡字排版、上墨印刷、打圈划支、填字分谱……一本家谱的诞生要经过十余道工序。

写字与刻字是个细心的活儿,是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关键工序,瑞安的谱师都身兼写工与刻工。1974年,初学入门的王超辉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为了熟悉宗谱使用的繁体字,王超辉翻烂了父亲留下的《华山字典》。

王超辉边演示边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木活字要用老宋体,老宋体横细竖粗,笔画对比大,字形方正根基扎实。要练好一首毛笔字,还要反写,所以必须对每个字都烂熟于心,很多学徒就在这个关卡上过不去。”

写字、刻字均用老宋体。吴小淮 摄

刻字先横再竖,不可马虎。王超辉说学徒时期划到手是常事,只有反复练习琢磨敲门,刻字时必须静心运气,方能功到字成。

刻好的木活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个长方形的字盘中,一般需备两三万字,二十多个字盘。木活字印刷宗谱需要谱师挑担外出,流动工作。字盘可叠放,用绳索扎成两堆,一人用扁担挑走,俗称“一担”,是谱师营生的基本行当和标准装备。

为了能够迅速从储字盘中挑出目标字块,东源村的谱师均沿用先辈们口授心传的方言捡字诗。

“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疆……”这些流传于江浙一带古老的捡字律诗,将复杂的汉字偏旁部首排位简约化,只需记住诗句,熟悉字盘的排列位置,捡字时就能得心应手。

王超辉正在根据捡字诗捡字。吴小淮 摄

印刷是决定族谱质量的关键,润版次数、添墨多少,不同天气、不同材质和产地的纸张,各具不同的吃墨性和渗润性,春夏秋冬四时,各有窍门,十分考验谱师的经验。

一把鬃刷在吸满墨汁的字模上来回扫动,待纸张泛出均匀墨迹,揭开宣纸,一张清秀而生动的木活字印刷品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几十、上百页的家谱印好后,王超辉要在世系图的名字上方盖小红圈,使连续宗族繁衍的支系线条转折处美观,红色的支系线条是明晰血缘关系和辈分承递的路线,人名之间的竖线表示直系上下辈,横线为平辈。纵横线路,一目了然。

家谱印好后,要在世系图的名字上方盖小红圈,明晰血缘关系和辈分承递的路线。吴小淮 摄

宗谱印刷完毕,便成为宗族的象征。宗族会选定吉日吉时,在宗祠中举行隆重的圆谱祭祖仪式。这是宗族祠堂的盛大活动,外地同宗、同姓联姻、异性宗族、乡里坊间均会被邀请来祝贺。仪式一般由谱师主持圆谱祭典,有着一套传统繁复的仪轨,完成后还要大摆宴席、设坛祭祀、抬谱巡游、连台宴席。

然而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这门传统手工技艺难以为继。

刷印前砚墨。吴小淮 摄

刷墨也十分考验谱师的技术。吴小淮 摄

2008年12月,中国文化部确定以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为活体,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中国活字印刷术”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温州市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自由撰稿人吴小淮是申报材料的主要编写人之一。吴小淮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这门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

吴小淮在走访时发现,许多社区重修宗谱时,已经开始采取电脑排版、打印复印的方式,活字印刷赖以延续的需求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此外,木活字印刷从业人员也在急剧减少。明代名士方孝孺说:“谱者,普也,普载祖宗远近、姓名、讳字、年号;谱者,布也,敷布远近,百世之纲纪,万代之宗派源流。”正是由于谱牒具有这种奠基性和文化性的社会功能,因此对谱师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求谱师掌握精湛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又要求谱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识读古文字、写作谱文的水平。

印刷出的诗句。徐明徽 摄

与祖先们不同,现代的谱师大多没读过几年书。“普遍是小学、初中文化,都是地道的农民,只是祖传的手艺,让他们在十几岁少年时,就操起了修谱的行当。学习古文字、古汉语是年轻谱师们入门的首道门槛,要把简化字转换为繁体字也不容易、要专门训练汉字毛笔书写和手工雕刻技术。同时还要掌握一些文言文语法语句知识,即使写不了谱文、祭文,也要了解基本知识,避免在使用中出错。”吴小淮说,木活字印刷技术习艺过程十分艰苦,现代中青年人群中很少有人具备这些条件。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年轻人的观念变化。“现代社会中‘小家庭’已经代替了‘大家族’,并且年轻一代接受新的文化和价值,宗族社会观念大为弱化,对编印宗谱的积极性逐步衰减。”

编订家谱。吴小淮 摄

那么,保留木活字印刷术的意义何在?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雄辩的事实,向世界证实了中国印刷术发明和广泛应用的历史,有力驳斥了有些人对印刷术发明在古代中国的怀疑和否认。”吴小淮介绍,“我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毕昇,毕昇的活字采用胶泥为材料。可惜他当年发明的实物未能流传下来,所印书目现今也很难稽考了。但是在1965年,温州白象塔出土了北宋年间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等残叶,经专家鉴定是泥活印刷的实物,该残页的印刷时间距毕昇发明泥活字仅五十多年。在毕昇活字印刷的启发下,宋末元初有人发明了锡活字,木活字也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木活字产生的确切年代和发明者目前无法考证,但1996年在宁夏贺兰山出土了西夏文经书,确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时间为12世纪中叶的南宋时期,学术界普遍认为木活字印刷的缘起在宋元之际。

隆重的祭谱仪式。吴小淮 摄

真正在印刷史上继毕昇之后具有开创性影响的,不得不首推首先记载并使用木活字印刷的王祯。王祯是元代初年著名农学家,在他所著的《农学》中详细介绍了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工艺和过程,是木活字印刷最早的记载。

吴小淮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东源村的王氏家族,其祖先王法懋生活在元代泰定年间,与王祯使用木活字印刷术大体处在相同时期。王法懋以修辑宗谱为业,受到这项技术的影响,采用木活字来印刷宗谱。从此这项技术就在家族中传承下来。到了现代,通过联姻和带徒的方式,逐步传授给异姓家族,并传播到邻近地区,从而形成了浙江瑞安现有的成规模的传承群体。”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有着明晰的传承历史,契合了活字印刷发展历史的各个年代和阶段,并且以活体存在展示了这一古老技术的精髓,堪称中国活字印刷技术的活化石。”吴小淮说。

这项古老技艺不应只存活在博物馆,如不及时对活字印刷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它必将很快消亡。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建俊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一方面我们在鼓励各地宗族制作宗谱时采用木活字印刷传统,设立相关的基金会;另一方面,在抓紧培养传承人,鼓励现有的50岁以上的手艺传承人在今后20年内带徒传艺,并定期开设学习班;此外很重要的是,让木活字印刷术与当代人们生活相结合。”

隆重的祭谱仪式。吴小淮 摄

古籍经书、婚嫁喜物、文创产品的订制,木活字印刷术在瑞安慢慢展现出新的面貌。“以前藏在深山无人知,现在常有外省的出版社或社会团体向我们咨询用木活字印刷书籍的事宜,目前已有5000多册书籍印刷出版,虽然数量不多,但正在慢慢打开局面。而且在我们瑞安,一些年轻人婚宴喜帖都使用木活字印刷,因为寓意好非常受欢迎。木活字不仅仅是一种印刷技术,还是一项艺术,它一定会在新时代下找到自己传承下去的途径。” 郑建俊说。

木活字印刷与婚嫁用品相结合。吴小淮 摄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