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完《周末父母》,你还敢生孩子吗

半辈子
2017-02-21 07:3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这两年家庭剧有个微妙的趋势,尽管仍是两口吵架,小三纠缠,婆媳争斗之类的碎事,但孩子的成长正成为故事的主线。赵薇和佟大为主演的《虎妈猫爸》,关注的是东方家庭的严厉教育;2016年的热播剧《小别离》,围绕着海外留学的种种风波,把中产家庭的孩子教育摆上台面。王为导演的《周末父母》,则把目光落在了“城市留守儿童”身上,探讨的是年轻夫妇在孩子和职业中的艰难平衡。

在《周末父母》的剧中,于致远(刘恺威饰演)、赵佳妮(王鸥饰演)有一个3岁半的儿子。夫妻二人均是朝九晚五的工作一族,所以孩子平时都生活在外公外婆家,只有周末父母和孩子才有短暂的亲子时光。近两年的家庭剧都爱围绕这一个话题出发,《周末父母》就点出中国式家庭的一种现实:老人往往才是孩子的实际抚育者,年轻的父母实际上仅仅是“周末父母”而已。

“谁来对孩子的成长负责?”这看起来是个无需讨论的话题,毫无疑问父母作为监护人,有义不容辞的权力和责任。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另外一种局面,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目前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的老年人比例达66.47%。2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的占总数的60%~70%,其中有30%的儿童甚至是被放在祖父母家里抚养照顾。3岁以后,大部分儿童上幼儿园,祖父母直接抚养的比例才会下降。

我们的家庭剧中,常会有年轻夫妇与父母冲突的戏码,婆媳争斗甚至常能成为故事主线,其实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现实。在《周末父母》中,于致远和赵佳妮是典型的一线城市职场人,忙碌的工作严重侵入个人生活。戏剧化的表达方式是,假如你手里有一份重要的工作,与此同时孩子又偏偏生病了,那么年轻的父母如何做到顾此而不失彼?

从客观的经济角度看,我们知道在高福利的国家,政府和商业市场会分担家庭的抚育压力。好比美国父母假如有了第三个孩子,那么就可以申请到食品补贴;医疗、教育的福利覆盖到了整个未成年群体。除此之外,在一些州父母双方都在工作的,政府也会提供一些补贴。在欧洲部分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年轻父母可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则更多。比如瑞典丈夫也有9个月的全薪产假,人口严重负增长的丹麦,育儿的福利简直花样百出。

社会鼓励生育的倡导结果,是家庭至上的观念被广泛尊重。在《周末父母》中我们则看到另一种现实,尽管刘恺威和王鸥扮演的夫妇收入颇高,家庭并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但是职场上残酷的竞争文化里,兼顾家庭会被认为是不敬业的表现。好比刘恺威扮演的记者出于无奈,带着孩子前去采访,结果这直接导致他被边缘化,甚至陷入了离职的风波里。

虽然这样的情节设置有些夸张,但不是没有逻辑的。在各种榜样人物的事迹中,敬业爱岗的一个特征就是不顾家庭,在晚会小品里我们也会看到类似的戏码,似乎牺牲家庭生活才是敬业的证明。

此外,我们的家庭文化因为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后,传统家庭的凝聚力仍然有强劲的生命力,而其结果就是年轻人在成年乃至结婚之后,新的家庭依然是寄生的存在。

站在老年人的角度看,老龄化的现实局面下,中国老人的孤独无处安放。在《周末父母》里,编剧借男方母亲之口,直指老年人没有自己的生活,“带孩子”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价值的认可。本应简单而稳固的家庭关系,变成了三代人几个家庭的共生,由此而发生的冲突自然永无止息。

你看,在经济无忧的城市家庭里,年轻夫妇就要面对这样的局面:社会无法分担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压力;职场文化和家庭责任难以兼顾;老年父母的精神空虚无法照顾……

中国城市的低生育率时代早已到来,《周末父母》就像是基于现实投射出来的恐吓,种种看起来狗血的事件,哪一个背后不根植于畸形的现实?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