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淋巴瘤发病年龄提前,警惕染发剂、防腐剂和电磁辐射

孙伟玲 周韶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
2017-02-24 11:54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近年来,不少名人相继被诊断为“淋巴瘤”,香港实业家霍英东曾罹患淋巴瘤,香港著名作词人林振强、央视播音员罗京、女演员李钰、台湾歌手阿桑等大众熟知的明星都因淋巴瘤相继离世,引起人们对淋巴瘤的重视。

此前,有统计数据显示,淋巴瘤已经成为最近10年全球发病率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平均每9分钟就有1个新发淋巴瘤病人,我国每年也会新增患者约2.5万人。尤其需要警惕的是,淋巴瘤的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目前以30-45岁的中青年人为主,且以男性偏多。据中国淋巴瘤研究协作组(CLSG)2010年报告国内24家医院10002例淋巴瘤病例统计数据显示:恶性淋巴瘤的发病中位年龄为54岁,男女患者比例为1.6:1。

发病原因是什么

恶性淋巴瘤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某些感染因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很可能是近年来淋巴瘤发病率明显增加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做过一项调查,乙肝病毒感染者比普通人患淋巴瘤的比例高30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患淋巴瘤比例也比普通人高。

大量调查表明,频繁使用化学染发剂染发,可能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引发淋巴瘤。饼干、蛋糕等包装食品,大多含有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防腐剂,也值得警惕。现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年轻人工作压力增加,长时间处在手机、电脑等电磁辐射下,机体处于疲劳作战状态,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可能增加淋巴瘤的发病几率。

淋巴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约半数患者还会出现发热、盗汗、乏力、消瘦、皮疹、瘙痒等全身症状。淋巴瘤早期症状十分隐匿,容易被忽视。日常生活中,如果一段时间出现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发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咳嗽、扁桃体肿大、头疼等“感冒” 样症状,就需警惕患上淋巴瘤的可能性。出现以上症状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早期明确诊断、准确临床分期、恰当的治疗方案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前提。

淋巴瘤的发病部位不一,临床表现多样,与其他肿瘤相比,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及分型更为困难。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目前已知淋巴瘤有近70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治疗和预后差别非常显著。在淋巴瘤诊断明确后应进行全面检查对疾病进行尽可能准确的分期。一般来说,常规分期检查包括B超、CT、骨髓穿刺,部分患者还需要做腰椎穿刺。值得一提的是,PET/CT是当前一种重要的医学检查手段,它不仅能够显示肿瘤病灶的大小,还可以显示肿瘤内部的代谢活性,对淋巴瘤的诊断分期,PET/CT具有较好的判断价值。

中西医结合减毒增效

古代中医文献记载“瘰疬”、“筋瘰”、“石疽”、“痰核”、“恶核”、“失荣”等,均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类似于恶性淋巴瘤,中医认为由禀赋薄弱,或六淫邪毒、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等,导致脾、肺、肝、肾功能失调,痰、气、瘀等病理产物相互搏结而发为本病。因其起病皆与“痰”有关,现代中医统称为“痰毒病”。

联合化疗和放疗是目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部分患者还可联合免疫靶向治疗,能显著提高有效率、改善生存期。手术不是主要治疗手段,外科手术主要用于淋巴结活检和可能的剖腹探查诊断部分,以及原发于胃肠道、泌尿系、肠系膜及肝脾的恶性淋巴瘤。

现代医学的化疗、放疗、手术等手段,直接作用于肿瘤实体,对消减癌肿、控制病情发展有其优势;但易耗伤正气,损伤脏腑,毒副作用明显,且易产生耐药,常有复发。中医药主要通过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补偏救弊,达到解毒抗瘤的目的,在改善脏腑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方面有独特优势。但中药作用相对较为缓慢,所以临证当有机结合西医治疗措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分期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放化疗前实证为主者重在清热解毒、化痰活血;虚证为主者宜用健脾补肾、扶助正气,为放化疗创造条件;放化疗期间则以健运脾胃为主,兼予活血化痰解毒,以减少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增强放化疗的临床疗效,并有助于排除放化疗药及淋巴瘤细胞凋亡代谢的分解产物,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放化疗后宜予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之品,以减轻或阻抑放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等。

综上所述,现代人应该劳逸结合,避免理化毒物接触,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对于恶性淋巴瘤的患者,应该尽快早期诊断,积极配合治疗,中医中药可以提高恶性淋巴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与西医西药结合,对放化疗有减毒增效等作用。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