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刘士余用珍珠项链比喻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数量要够,质量要高

澎湃新闻记者 唐莹莹
2017-02-26 10:54
来源:澎湃新闻
牛市点线面 >
字号

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回答记者提问。澎湃新闻记者 贾亚男 图

2017年2月26日上午10时,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国务院新闻办(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协调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稳定发展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在答记者问环节,刘士余表示,有信心解决堰塞湖问题。

刘士余称,的确有人担心IPO(首次公开发行)数量大力度大可能会影响二级市场,但是从过去的经验看,新股发行增加了会影响二级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动态来看,暂停IPO效果并不好,“一个脱离实体经的资本市场是有问题,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刘士余续指,“去年以来证监会就这一问题持续加强市场沟通,主流观点是资本市场在股市波动后主流市场有所好转。”

刘士余同时表示,证监会解决IPO堰塞湖的路子,沪深两所吸纳新公司的能力在加强,新三板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排队的企业满足度会越来越高,上市公司质量会越来越高。

在提及上市公司质量监管方面,刘士余以珍珠项链打比方称:穿好一个珍珠项链要有几个要素,首先要有珍珠,珍珠要有质量。穿珍珠项链的珍珠打眼,绝对要沿着直径方向打,打偏了这个珍珠就成了次品。珍珠是什么?就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第二穿珍珠项链得有条线,这条线要牢固,这根线不能忽粗忽细,这就是改革的方向和运行的制度。第三,穿珍珠得一颗一颗地穿。抓一把珍珠变魔术就能变成项链吗?那是不可能的。第四,珍珠项链穿起来以后得有个锁头,使项链不会掉下来,戴着方便、取着方便。这是什么?这就是监管。

刘士余认为,改革、稳定、发展必须是全方位的协调,要有好的珍珠,那就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珍珠数量要够,那就是上市公司的数量还要增加。穿起来的项链任何时候戴着好看,那挑的线就要坚固扎实,那就是基础制度要扎实,改革方向要正确。珍珠项链在夏天是怕汗的,遇汗以后要洗干净,怕酸、怕碱,要呵护,那就是资本市场要加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所以说,检验我们改革是不是下了真功夫,方法对不对,效果好不好,唯一标准就是看资本市场是否稳定健康发展。”

以下为刘士余答记者问实录:

记者:在刚才刘主席的开场白当中,您提到了三个关键词,其中第一个就是“稳”。这个词在之前监管工作会议上也是您讲话当中的一个高频词,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稳”?证监会要如何维持“稳”,是不是为了维持市场运行的稳定,放缓一些改革措施?谢谢。

刘士余:谢谢你对证监会工作的关心。我理解你的问题是不是问我怎么处理好、平衡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说实话,这个问题也是我到证监会工作以后,我和同志们一直在思考、探索的一个问题。

有句话“风平浪静好行船”,中国资本市场多年的实践证明,没有稳定的市场环境,任何改革都无法推进,甚至已经迈出的改革步子可能要倒回来。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

反过来,如果我们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不坚持问题导向的改革哲学,那么资本市场当中长期积累下来的“顽疾”就不可能减少,更谈不上根除,资本市场的发展就没有活力,稳定就缺乏牢固的基础。所以说,改革和稳定是相辅相成的。

刚才我已经向记者朋友简要报告了证监会去年的各项工作,就改革来讲,我的体会: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关键是要走在正确的路上,而且方向要对。

打一个比方,你们女记者戴的珍珠项链,穿好一个珍珠项链要有几个要素,首先要有珍珠,珍珠要有质量。穿珍珠项链的珍珠打眼,绝对要沿着直径方向打,打偏了这个珍珠就成了次品。珍珠是什么?就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第二穿珍珠项链得有条线,这条线要牢固,这根线不能忽粗忽细,这就是改革的方向和运行的制度。第三,穿珍珠得一颗一颗地穿。抓一把珍珠变魔术就能变成项链吗?那是不可能的。第四,珍珠项链穿起来以后得有个锁头,使项链不会掉下来,戴着方便、取着方便。这是什么?这就是监管。

我认为改革、稳定、发展必须是全方位的协调,要有好的珍珠,那就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珍珠数量要够,那就是上市公司的数量还要增加。穿起来的项链任何时候戴着好看,那挑的线就要坚固扎实,那就是我们的基础制度要扎实,改革方向要正确。珍珠项链在夏天是怕汗的,遇汗以后要洗干净,怕酸、怕碱,要呵护,那就是我们的资本市场要加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所以说,检验我们改革是不是下了真功夫,方法对不对,效果好不好,唯一标准就是看资本市场是否稳定健康发展。

资本市场的监管发展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这是基本原则。前面我讲过,我们在这方面有过教训。

自从全球有了资本市场以后,这个跟头全人类就没少摔过,但聪明人不能老摔跟头在资本市场,无论是市场运行还是政府监管,都必须牢牢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我同资本市场的有关人士,包括部分投资者、中介机构、券商和一些专家学者进行探讨,聊聊大家在想什么。我直接的感觉,大家是去年盼望“稳”,今年盼望“稳”加“进”。为此,刚刚结束的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对“进”的方面,我们明确了任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改革要有新进展,要有新成效,要有新突破,尤其是资本市场参与者达成共识的一些关键性制度,必须迈出关键步伐。

当然,知易行难,资本市场改革到了今天,包括在座的许多新闻界的朋友我都熟悉,你们都跟我讲过,没有容易的事了。但是回过头来讲,资本市场发展到了今天,也给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这就是集思广益,这就是共识,这就是最大公约数。

所以,我本人和在座的各位同事、证监会系统广大的干部职工,我们任何时候都会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告诫,那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改革问题上,看准了的改革、市场发展急需的改革,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去做,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这就叫积跬步至千里,让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谢谢你的问题。

记者:请问刘主席,您在2017年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上提到,股指稳定和融资力度不对立。股民朋友特别关心新股发行的问题,请问您如何看待IPO与股指的关系,如何解决新股“堰塞湖”的问题?

刘士余:你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敏感性。的确,有人担心IPO发行数量增加了,可能会影响二级市场。

过去当资本市场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我们曾经用过减少甚至暂停IPO的方法,力图稳定市场、缓解下行压力,也取得过时点性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效果并不好,因为没有解决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的机制性问题,没有解决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问题,没有解决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问题。

当然,从静态来看,在某一个时点,新股发行增加了,会影响二级市场的供求关系,但是同时也改善了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动态地看,资本市场的根本动力在于为实体经济服务,在于分享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一个脱离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资本市场是不长久的。要想长久,就必须有新的公司进来,新的公司进来以后就会增加市场流动性,就会吸引增量资金,因为投资价值在增加,全社会的信心就增强了。

去年以来,证监会就这一问题持续加强和市场的沟通,主流观点认为,异常波动后,资本市场的自我修复比预期要好,具备了适时、适度加大IPO力度的条件。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我们工作的最基本准则就是尊重市场机制、市场规律,顺应市场需求。所以,去年加大了资本市场IPO审核的力度,增加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供给。

实践证明,来自于市场共识的这个做法是受市场欢迎的,是有生命力的。

去年有280家企业通过IPO核准,248家完成了IPO发行。今年我在证监会系统的工作会议上讲,我们有信心解决所谓的“堰塞湖”问题。“堰塞湖”是大家对排队公司家数多、进展慢一个形象称呼。

另外,市场上好像有一种预期,因为排队时间比较长,多家新股一起发行,股市就可能下行。所以大家一看,企业排队的家数从500家增加到600家、700家,如果这盆水倒下来,那二级市场不就冲垮了吗?这就说明“堰塞湖”的数量效应并不是很重要,部分投资者心理效应更重要。

刚才讲到,我们也曾在股市下行时停止IPO,导致市场的心理预期被扭曲了。去年一年,我们把扭曲了的预期调过来了。当然,不在于每周过会的企业多几家、少几家。也有记者朋友问,这周为什么发8家,那周为什么发14家?我说8家、14家加起来,平均不就是11家吗?不在家数多一点、少一点,关键是过会企业的质量。去年,我们花了很大功夫严把IPO公司的质量关,再融资的质量关、并购重组的质量关,加大了发行人、保荐人的责任。过段时间大家可能会看到,证监会还会公布一些有影响力的案子。

去年券商真正落实风险管控责任,一些上市公司和保荐人,主动从IPO排队的企业中撤回去,共有90家。这需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把握住质量关。高质量的上市公司会带来市场增量资金,这是实践证明的一种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当然,经过长期发展,解决IPO“堰塞湖”问题的路子也是越来越宽了,不光沪深两所吸纳新公司的能力在增强,我们新三板的功能也越来越突出,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法律地位和运行规矩明确了,它对解决当地小微企业的股本融资会发挥相应的积极作用,再加上规范化的并购重组这个渠道,资本市场对企业股权融资的接纳能力会越来越高,新上市公司的质量会越来越高。

另外,大家如何看待排队企业的家数,还可以有一个角度。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申请上市,这不是坏事,这是好事,是中国经济活力的体现,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源头活水。

我相信,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记者朋友们的报道,我们资本市场参与各方的信心会进一步增强。谢谢。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