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宗盛:珍物是平凡却无价的岁月的勋章

李宗盛
2017-02-27 15:31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谭盾、林怀民、阮义忠、陈燮君、贾樟柯、王澍、李宗盛、金宇澄、钱理群、杨丽萍……——当代中国文艺界百位极富个性又卓有成就的人物受邀来讲述自己生命中最特别、最珍视的物件,讲述此物与“我之为我”的独特故事。与其说《珍物》一书是一场恋物者的盛宴,不如说它是认真生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熨帖的时间的针脚。

以下为知名音乐人李宗盛为该书撰写的序言及收录在内文中的他所写的《笔》一篇,由澎湃新闻经上海译文出版社授权发布。

是的,我承认。

我就是那种习惯留东西的人。

于是当被邀请对这些对象的其中一些做描述的时候,我乐观极了。我的确有乐观的理由!

家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东西。随手挑一件就足够吹嘘半天,写一篇文章实属等闲。

何况这些年我的珍物有增无减;这样的邀约让我甚至有了写一本书的念头。

虽然我最终交出的稿件里选择了作为音乐人创作时用的笔与制琴师用的刀具为主题,但在此之前,我已经用了三个星期试着去说明八颗干瘪的糖炒栗子对我人生的意义。

而决定写栗子,是忍痛排除了小女儿的口水巾、写词用卡式录音机、几十首歌词手稿、打工的钱买的第一张黑胶唱片、老情在我遭逢困境时送我的书之后,所作的决定。

我知道这看似荒谬,但是绝对真实。

我遭遇的情况是往往还未动笔,思绪已经开始神游。对往事的感怀挂念,淹没取代了交稿的紧迫感。

老实说,我因此对我的书房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

现在您就要开始读这本蕴含深情的小书。

您马上要发现书里被作者提起、牵肠挂肚视为珍宝的,没有一样是世俗见解所谓的价值高的东西。

但是我以为这些个文章所透露的讯息是极有意思有价值的。

因为不管您对书中作者的认识了解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文章会是最诚实的增补。

它透露了作者的心性,人生的样貌,经历的曲折。

其中的蛛丝马迹必然会带领您与您先前了解的作者映对,暗合。

是的,我的珍物有增无减。

我决定留下我给娘捏脚时用来装乳液的塑料罐子,制琴时音梁凿下来的刨花。

我认真地想,等我更老了,我的珍物会是身上的老人斑。

那是时间专属给我的,平凡却无价的

岁月的勋章!!

珍物?那多了去啦……我这样跟来邀稿的夏楠说。

时间是最伟大的魔术师。光阴流转,让再平常不过的物件变得隽永风流。

留下旧东西不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所留对象蕴含的记忆当然也不会全然尽是美好。

多年以后审视摩挲旧物对我来说,往往意味着自己与人生某些部分的和解与释然。

耐人寻味与美妙之处在于我们无法预知它意味着什么?有打算告诉我们些什么?

所以不如就统统先收着吧……Only time will tell。

我的旧东西不但多,且大都保存完好。

女儿的乳牙、口水巾。热恋时情人传真来的思念信,生日时送的一双胶鞋。

小时候家里用的汤碗,娘给我亲手缝的内裤。十七年前在外地录音时路边工地捡的一块石头。高中联考二度名落孙山的成绩单。

当然,还有几十年来部分歌词原稿。

然后,就是这支笔了。

我一直是个学习很差的孩子。十几年的学龄生涯其实只是一个不断被告知不会有出息的过程。

可想而知写出来的东西经常不合标准答案,是错的,是会被老师体罚的。

往往当手上握着一支笔的时候,潜意识里意味着将要面对的是挫败和指责。

应该是这样的原因,使得我对执笔书写这件事从来就是退怯,无自信。

所以我放弃笔,拿起琴。

而生命之吊诡在于我选择了怀抱琴。

琴又指使我拾起了笔。

幸好这一回合我略占上风。

我极少匆匆地写下什么。在坐下来之前,我会磨蹭半天。缓下来。然后洗脸洗手。

我写字极慢同时稍嫌太用力。以至于有时能听见笔尖划过纸的声音。

另外我也特别地依赖、迷恋0.5HB的铅笔芯辗转于纸张的感觉。那种粗糙、迟钝、确实的接触,好像要把写的每一个字都种在纸上一般。

这些个物质的特点与我先天斟酌、迟疑反复的心性相互作用。构成了我创作中很重要的部分。

过程当然总是煎熬。

纸通常是无辜的,于是该负责的只剩我与笔。

心满意足如释重负时将它捧在掌心,再多的赞美也不算浮夸。

兜兜转转思绪阻滞时将它重重摔下,让它与我一起同受惩罚。

每当一首歌词侥幸完成,伴随着的往往是花花的晨光,浮肿的脚与我一段感恩的祷告。

现在回想起来,写歌创作对当时二十出头想尽办法避免回家送瓦斯的我来说,其实更像是在进行一种仪式。

在体力劳动强度极大的工作之后,一把琴与一支笔让我不再是瓦斯行的工人。

琴与笔是我在创作的这个仪式中启动另一个灵魂,经营另一个身份,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法器。

这支笔对于我。

就好比超人得装上最后一个神奇特殊的零件之后才可以大显神通一样。

因为怕弄丢了。如今我已经极少带着它出门。

极少人亲眼见过,那就拍几张照片给你看看吧。

《珍物——中国文艺百人物语》,《生活月刊》编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1月。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