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老十纵身一跃21年后,在上海听策展人讲他的“我与我战”

宗和
2017-03-03 08:20
来源:上海徐汇艺术馆
艺术评论 >
字号
策展人邵楠在徐汇艺术馆讲解李老十自画像。(01:26)
作为文人画家的李老十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已知名,1996年6月1号,时年39岁的李老十以他在北京国际饭店二十二楼的纵身一跃,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件作品。上海徐汇艺术馆正在举行的“古槐书屋——李老十诞辰六十周年纪念展”是20多年前辞世的知名画家李老十作品第一次在长三角地区展出,共展出他1986年至1996年创作的精品佳作40多件,涵盖了罗汉、残荷、鬼打架等多个系列。从中可看出李老十绘画技法之纯熟,画作内涵之高奇。

李老十创作于1989年的《野水荷秋图》(151.5×136cm)

“古槐书屋——李老十诞辰六十周年纪念展”是上海徐汇艺术馆2017年推出的重量级学术展览,也是李老十作品第一次在长三角地区展出,共展出他1986年至1996年创作的精品佳作40多件,涵盖了罗汉、残荷、鬼打架等多个系列。从中可看出李老十绘画技法之纯熟,画作内涵之高奇。

李老十是一位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以书画抒发心迹且具有鲜明艺术符号的艺术家。

李老十诗、书、画、印俱佳,一生创作颇丰,他用十年画完了别人一生的画。他既受中国传统文人画梁楷、徐渭、八大山人、齐白石等人影响,也受西方现代主义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影响,将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文人画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即在突出变形表现的同时,也重视笔墨的表现力。

李老十追求笔墨语言与现代精神的互动互生,用传统笔墨表达现代感受,赋予文人画写意模式新的生命。他的作品深入表达对人世感受的幻化,表达对自然、人生、现实世界悲天悯人的思考,体现了他对艺术的坦诚倾诉,对生存困惑的个体感受,对痛苦的真实抒写和对黑暗与罪恶的反讽描绘。这种用心灵对待艺术,用生命对话艺术的画家,在艺术界太多体制化矫饰、商业化煽情的今天,俞显弥足珍贵。

李老十是一个用生命作画的艺术奇才。他的绘画艺术成就和通过作品所表达的内心世界,也不断被艺术评论家深析。下面两段文字,就节选自知名艺术评论家郎绍君的《谁解枯蓬胜艳葩——重读李老十诗画》一文。我们可以看看熟悉、理解、研究李老十的专家是如何看待李老十及其作品的。

李老十笔下的罗汉、钟馗,常常是在塑造自己的心像。如《侍酒图》,画一小鬼跪地奉酒给钟馗,题曰:“憐君肝火旺,小醉展愁眉。近日人间事,谁能断是非?”这实际是自说自话,钟馗是他,小鬼是另一个他。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以这样的诗画求得自我解脱,是他的本领,但这些诗画未必能使他得到解脱。譬如他笔下带有自喻性质的钟馗持剑像——或持剑独立,或持剑兀坐,或拔剑欲砍,常题:“莫道情难了,浮生惑患多。掌中三尺剑,为尔断愁魔。”利剑怎样断愁魔?会不会抽刀断水,愁上加愁呢?剑是双刃的,在斩除心魔的同时,会不会伤及自身?对这些,他似乎没有丝毫的顾及与考虑。

以鬼事喻人事、世事,是李老十画鬼的另一重要方面和特色。钟馗和诸鬼都是人,他们的哀乐与纷争即人世的哀乐与纷争。《对奕图》画钟馗跟小鬼下棋,赤脚的小鬼斜视着钟馗,抱腿窃笑,钟馗举棋不定,急得双目直冒白光。题曰:“举棋难落却缘何,怒目横眉费琢磨。自古英雄憨直甚,不如小鬼计谋多。”画与诗都有些幽默,但观者很难开心的一笑,因为这幽默中含着一种令人思味甚至令人悲哀的东西。《对酒图》画钟馗席地而坐,与小鬼对饮。钟馗举壶为小鬼斟酒,小鬼伸杯作推辞状,神态生动之极。题曰:“你一盃,我一杯,从天亮到天黑。分不清东西南北,且忘记自家是谁。莫问它幽冥曲直,休管那人间是非。”喝酒是平常事,以忠直和打鬼为业的钟馗喝酒有点不平常,而只管喝酒、“莫问幽冥曲直,休管人间是非”的钟馗就更奇怪了。他为什么要“忘记自己”?他何以如此无奈?《对镜图》画钟馗对镜簪花,看着镜子里的形象,他气得暴跳如雷。题诗曰“醉里簪花镜里窃,相看两厌多攅眉。怒来欲碎青铜鉴,不教苍颜惹自卑。”丑人簪花不能增美,反衬其丑,镜子可以摔碎,自卑无法打掉。这幽默的诗画透着画家对人心人世的洞察。他暗喻的笔锋所指,是一目了然又发人省思的。

关于李老十的残荷作品,郎绍君先生在《谁解枯蓬胜艳葩——重读李老十诗画》一文中也有着生动解读:

李老十创作于1987年的《荷塘秋趣》(92×55cm)

李老十创作于1989年的《残荷听雨图》(68.5×48cm)

李老十创作于1989年的《荷塘》(87×54cm)

老十初画残荷是在80年代后期。他的爱人刘宝华家住颐和园附近,他每去刘家,必游颐和园。他在《野水荷秋图》的补题中曾自述画荷经过:“己巳年秋,余住西山,尝于风雨中独游颐和园。每见秋枝残叶,摇荡风雨,心必为之所动。几回折莲,何能尽取?故写残荷图百十余幅,意有未尽,乃以诗记之,并顔其居曰‘破荷堂’。”他的“破荷堂主”之号,亦由此而来。观残荷而“心为之动”,不是因为“秀色空绝世”的鲜美,“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或者“月晓风清欲堕时”的幽淡,而是因为一种发自心底的悲秋情怀。他最初借古人诗词表达这情怀,在画上题写过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题过元人小令:“干荷叶色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愈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雨,寂寞在秋江上。”但古人的淡远空寂之意不足以表达他的内在感受。于是自己做诗,直抒胸臆。我们试举例作一解读:

“戏红倚翠,自在幽游。蓦然回首,满目残秋。”(《题荷鸭图》,1996年)此图为横卷,画中残荷狼藉,秋光肃杀,卷尾有一蓦然回首的游鸭。“蓦然回首,满目残秋”指自然景色,也隐喻人生。戏红倚翠的幽游过后,终将面对荒凉的残秋,不论这残秋是精神的还是肉体的。不难看到,这题句透着一种悲哀。

“花残终有恨,嫣红酬病眸。生息参透否,无语对寒秋。”(《题秋塘》,1996年。)“嫣红酬病眸”,是指自己病中观荷。老十患肝炎,经常捂着肚子作画。他的大哥也患肝病,就在这一年过世。老十对自己身体的前景也感到悲观。他在诗中自问是否参透了生死,答曰“无语对寒秋”,心绪很是悲凉。

“遍写荷塘不见花,风卷残叶乱如麻。胭脂买笑寻常事,谁解枯蓬胜艳葩。”(《题四十莲蓬图卷》,1996年)这一年正月十八是李老十的四十岁生日,他画了此卷《四十莲蓬图》。题诗说自己“风卷残叶乱如麻”的荷花,不被世人理解。在他看来,人们喜欢用胭脂画的艳葩而不理解用水墨画的枯蓬,是寻常之事,也是可悲之事。他宁守清贫也不趋时好。

李老十创作于1995年的《老柄风摇荡》(136×67.6cm)

李老十创作于1989年的《留得残荷听雨声》(54×44.5cm)

李老十创作于1990年的《秋风断蓬》(90×60cm)

李老十创作于1994年的《秋荷图》(96×88cm)

李老十创作于1996年的《任卷舒》(90×80cm)

李老十创作于1995年的《盛夏》(79.5×59cm)

李老十创作于1994年的《一花一叶一莲蓬》(48×66.3cm)

展览提供语音讲解服务,观众不仅可以在展厅服务台免费租借语音讲解器,也可用微信扫一扫作品标牌上的二维码,聆听策展人邵楠先生亲自录制的语音讲解。徐汇艺术馆还辟出视听专区,滚动播放李老十的纪录片和访谈节目,进一步展示这位画坛奇才的艺术人生。此外,策展人邵楠先生还在展览期间为观众进行导览,详细解读了李老十的其人其画。

【策展人手记】

邵楠:“我与我战”——写在李老十六十周年诞辰纪念画展前夕

一直希望有机会为老十先生做点什么,以弥补与之失之交臂的遗憾。老十是个艺术符号极其鲜明的艺术家,也许第一眼你就喜欢并深爱,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懂,不要紧,用老十的话说这都是命,都是缘分。

老十是个纠结的人,一个纠结了一生的艺术家,为人善良忠厚,对朋友极好却寡言木讷,渴望美好却缺少勇气去突破改变。纠结的性格被他带到艺术中,就变成了中西方艺术美学集大成者。他崇尚传统,对梁楷、徐渭、八大山人执弟子礼,向马蒂斯、毕加索等致敬。他对于中国水墨的运用,达到了一个当代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当然这不仅仅是技法而已,而是他用生命作画之故。

老十诗书画印无所不精,材料多为手边所得,从不讲究。每画必提,每提必属自作诗文,诙谐幽默与诡异高奇融为一体。老十画作题材广泛,“残荷”、“鬼趣”为其喜善的内容,老十笔下的残荷蕴育着春的希望,与其画面本身呈现有极大的反差。老十笔下的鬼入木三分,虽丑陋却有趣,出身寒微的老十,对于社会的种种有自己强烈的不满,不争的性格让他处处让人,矛盾的冲突在他的笔下借鬼喻人,人即是鬼鬼即是人,鬼有超自然的力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斩尽一切人间丑恶,还世间清白。谁说老十先生的画负能量?如果没有内心的乐观向上,怎会对周遭的丑恶怒目而视?

1996年6月1号,老十以他在北京国际饭店二十二楼的纵身一跃,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件作品。有人说他是“东方的梵高”,还有人说他是“新文人画派的旗手”,我说他就是他,一个用了十年画完他人一生的艺术家,一个用生命去创作的艺术家。老十说过,“我与我战斗了三十年,至今未分胜负”,先生尚且不知胜负,我们又何处知晓呢?这也许永远是一个谜吧?

【李老十简介】

李老十(1957—1996),祖籍山东,1957年生于哈尔滨。1977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并留校任教。1980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国画系进修。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1993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中国画家研修班学习深造。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室美编等职务。

【展览信息】

古槐书屋——李老十诞辰六十周年纪念展

地点:徐汇艺术馆(上海市淮海中路1413号)

时间:2017年2月18日-3月5日(周二至周日9:00-17:00)

(图片来源:徐汇艺术馆)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