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民乐茉莉”江苏女子民族乐团,女性的柔美和细腻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7-03-09 15:24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江苏女子民族乐团是中国唯一一支演奏中国传统民乐的职业女子民族乐团。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韦毅 编辑 林辰 龙景(00:56)
大型、综合性的民族乐团是“大家闺秀”,小体量且偏南方特色的江苏女子民族乐团就是“小家碧玉”,在江南一隅自成一格。

3月8日,有“民乐茉莉”之称的江苏女子民族乐团做客上海城市剧院,在指挥家杨春林执棒下,献上了丝路回响“一带一路”民族音乐会。

台上是花团锦簇的“全女班”,耳边回响的是亲切熟悉的民族曲调,观众们笑容洋溢,忍不住合着拍子一起律动起来。

江苏女子民族乐团是中国唯一一支演奏中国传统民乐的职业女子民族乐团,成立于2001年,脱胎于连云港市歌舞剧院。

音乐会现场图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韦毅 图

从最初的十几个人,扩充到现今近四十人,乐团经理沈佳佳介绍,演奏员们大多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都是专业院校出身。

与传统民乐团不同,女子民族乐团更强调听觉、视觉表达的统一。譬如,演奏员都是正面(而非侧面)面向观众——观众能和演员面对面交流,看到她们最美的一面;演员也能借助脸部的喜怒哀乐、身体的律动来传达乐曲情绪,给观众以感染力。

服装设计上,女子民族乐团亦着重体现女性柔美和江苏特色,茉莉花裙、青花瓷裙轮换,上半身的设计更时尚、更大胆,不像传统民乐团那样保守。

音乐会现场图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韦毅 图

曾经红火一时的“女子十二乐坊”同样成立于2001年,不少人习惯将女子民族乐团与之相比。但在常驻指挥杨春林看来,女子十二乐坊是用流行音乐的形式包装民乐,偏商业,女子民族乐团更偏静态,是一个“音乐会式”的女子乐团,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合理的身体语言表达。

“细腻”,杨春林用了这个词来形容合作了三年的女子民族乐团。

他这样总结乐团的特点:一来继承传统,二是弘扬民间,最重要的,是发扬地方音乐,也就是江苏音乐的特色。

江苏音乐的特点是什么呢?柔美、婉转、华丽,小桥流水,细水长流,“江苏音乐本身就很细腻,表达方式也柔美,这个乐团就是和江苏的音乐特色结合的,特别容易体现女性的柔美和细腻。”

根植于江苏本土,女子民族乐团有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但也因此有了局限——在演绎结构雄壮、戏剧性丰沛的音乐时,表达能力会弱一些。不过,在杨春林看来,限制本身就是优势。

“就像你让一个交响乐团来演奏民乐加花的滑音会很滑稽,我们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艺术门类。”杨春林笑说,在选曲上,女子民族乐团会量体裁衣,有意识地选一些合适的曲目。

音乐会现场图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韦毅 图

江苏音乐便是她们的拿手项目。乐团昨晚演出的《龙船》,取材于十番锣鼓、江南丝竹乐和民歌小调;《丝路回响》纳入了淮海戏的曲调;《水乡情韵》改编自五首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四季歌》《无锡景》《杨柳青》《小小鲤鱼粉红腮》,因为听得懂,现场观众很有共鸣。

演出时,乐团在传统曲目与新创曲目上的安排是2:1,既要照顾老观众听老调子的喜好,又要照顾年轻观众对新鲜的渴望。为了有足够丰富的曲目量,乐团常常对作曲家委约创作。杨春林出生于江苏,对江南曲艺烂熟于心,也为乐团写了不少曲子。

《水乡行》便是一首描摹江苏的曲子。杨春林带领听者行走于水乡,细细体验江苏的风土人情。整曲以民族音调为底,但在和声等作曲技法上借鉴西方,民乐不再以老掉牙、文物性的面貌示人,给人以国际化、立体化、焕然一新之感。

2015年8月,在乌兹别克斯坦第十届“东方旋律”国际音乐节上,《水乡行》大受追捧。那一年,江苏女子民族乐团作为唯一一支代表中国的艺术团队参赛,凭借此曲从69个国家的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音乐节最高奖项“特等奖”,同时获得1万美元的奖励。这是音乐节1997年首办以来,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奖。

在乌兹别克斯坦第十届“东方旋律”国际音乐节上获得特等奖。

现如今,女子民族乐团一年演出60多场,作为江苏省的一张文化名片,曾多次受文化部、中国侨联和江苏省政府的委派,赴欧、亚、美、非多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除了乐团副经理的身份,张晶还在团里身兼琵琶、中阮的演奏之职。2001年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她就考进了女子民族乐团,是乐团第一批元老级人物。

张晶从没想过离开。她告诉澎湃新闻,乐团“全女班”的特色很有发展潜力,而更吸引她留下来的,是同事之间那份难得的情谊。都说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但在张晶的观察里,团里没有明争暗斗的糟心事,“很和谐,大家都是年轻女孩,相处得特别融洽”。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