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委员提案杜绝儿童乞讨,光明网评论:请保持如芒在背的痛感

光明网评论员/光明网
2017-03-10 13:23
舆论场 >
字号

虽然流浪乞讨儿童的数量在政府专项整治活动中已逐步减少,但儿童乞讨的现象仍然存在于全国范围内。媒体昨日(3月9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妇委会主任李兰已向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递交了一份名为《设立儿童保障第一责任人,切实杜绝儿童乞讨行为》的提案。提案建议,在国家、省、市、县、乡各级政府中,成立“尊严儿童”工作小组,并任命一位具有相应权力和能力的责任人进行统筹协调,专职负责儿童福利与保护。

实际上,中国在法律层面已经确立了对儿童乞讨零容忍的原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禁止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或者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儿童乞讨背后可能涉及的,拐卖、出卖、遗弃、虐待、性侵犯未成年的罪行也已经入刑。但是,长久的不公往往会让社会失去痛感,“统筹应对”和“长期解决”在实际操作中更容易异化为一种默认。

近十年来,流浪乞讨儿童的数量确实在不断减少,但每当这个群体出现在镜头中,仍旧会呈现出宏观数据之下令人焦灼的社会现实。就在今年春节前后,北京还曾出现过甘肃岷县等外地“童乞”扎堆进京,利用寒假在地铁上求乞挣钱的现象。即便,新闻报道称,此事最终由北京轨道交通执法队与甘肃的联动治理进行“解决”,但这种解决,是一种以中心城市为立足点、以治理市容市貌为归宿的治理。那些在北京地铁上成为“一道风景”又匆匆消失的孩子去哪了?还有没有可能读上书?等待着他们的漫长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这些没有后续。

如果说,这些孩子仅仅让人忧虑,那么另外一些,则让人一旦想起就如重锤敲心、坐立不安。

2014年,凤凰卫视曾在一档栏目中进行了对南方某城“丐帮”的调查,报道了犯罪团伙用各种非常手段使人致残乞讨的惊人内幕。受访的“知情人”对这种团伙虐待、残害孩子的白描,不知让多少坐在屏幕前的人瞬间脊背发凉。

该报道引起的舆论波澜,最终以当地“相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及救助行动”,并“逐步建立健全打击操纵乞讨人员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制”完成了新闻意义上的“结尾”。但职能部门迟钝和后知后觉的原因何在?这种联合调查的偶然性和后知后觉的工作惯性,会否给丐帮留下“春风吹又生”的空间?至少公众现在没有看到什么可以放心的依据。

李兰委员提出的“第一责任人”,也许正是针对这种治理现实。越是有着复杂历史包袱的问题,越是涉及多头治理的问题(童乞涉及公安、民政、医疗、教育),越需要有一个统筹者和责任人,始终提拉着这个问题,使其不在日常行政中沉没。此外,童乞表面上是城市治理问题,根源上是农村生存问题,应该成为目前正在大力推动的精准扶贫工程中的一条重要工作线,将“扶贫”二字的内含立体化,将儿童权益保护工作直接做到根儿上。这些,都相当紧迫,因为每一点迟缓,都可能增加一个流浪在街头的、命运未卜的孩子。

请保持这种如芒在背的痛感。

(原题为《想想童乞的遭遇,谁都会坐立不安》)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