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讲述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戴小华《忽如归》出版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17-03-13 12:4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流行以政治题材为主的所谓“政治文学”,但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士清眼里,这些作品很少能够真正反映台湾人追求和平统一的心声。

这个缺憾在马来西亚籍华人作家戴小华笔下得以弥补。近日,戴小华的家族回忆纪实文学《忽如归: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下文简称《忽如归》)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并于3月12日在上海作协召开了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会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忽如归》在历史、文学等多个方面的意义给予了肯定。

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章念驰认为,过去我们对台湾的理解和了解是非常稀薄的,而这恰恰成为追求两岸和平统一的盲点之一。“戴小华女士她提供给我们的这本著作,给我们补了一课,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了台湾近几十年来的社会演变,也能够理解今日台湾社会。”

富家少奶奶背后隐秘的家族史

戴小华的身世相当特殊。戴家原籍河北沧州,父亲戴克华是国民党上校。戴小华出生在台湾,是家里的第三女,后嫁给到马来西亚,成为了作家王安忆眼中的“富家少奶奶”。

王安忆谈起1991年与戴小华相识的过程,放在今日,不过是一次普通的文学邀约。但是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前因后果叙述起来,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

戴小华

马来西亚虽然在东盟国家里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可是民间自由往来则要滞后许多。1990年,在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kaioz民间交往前,戴小华是第一位正式受邀访华的文化使者,也就成为了中马文化交流破冰之旅的参与者。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忆受邀担任新加坡《联合早报》文学奖评委,戴小华听说后专门从吉隆坡到新加坡请她和莫言到马来西亚去做巡回演讲。

因为刚刚恢复民间交往,马方处处小心谨慎,能够打通马外交部给王安忆和莫言签证,让王安忆觉得戴小华很有能力。实际上,所谓的“能力”除了因戴小华是马来西亚全国性华人社团的第一位女性领导人外,主要还是因她主持编纂、出版《当代马华文存》、《文化文学大系》,长期推动文化工作,官方对她熟悉且信任而已。

马来西亚之行让王安忆印象非常深刻。在新加坡,王安忆感受到的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而到了马来西亚,她却感受到当地华人非常浓厚的亲情。“除了知道她(戴小华)是台湾人外,她还是个非常漂亮的富家少奶奶,做过航空小姐,还被星探邀请过两次。但这几天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她还有这样的背景,有这样的家庭和兄弟。”王安忆说。

家族史里折射出两代中国人的悲欢离合

戴小华一家

《忽如归》讲述了戴小华一家在特殊年代和特殊环境中一个家族的小史,却又因为这些个人命运的迁转与海峡两岸重要历史节点产生了命运的交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称之为“继聂华苓《三生三世》、齐邦媛《巨流河》之后的又一部现代中华民族痛史”。

在陈思和看来,《忽如归》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写出了20世纪两代中国人悲欢离合的历史:第一代人为了理想而战争,而分裂,而家破人亡。第二代人又是为了理想而奔走,呼吁和平。

在书中,戴小华将笔墨集中于大弟戴华光身上。戴华光为了两岸统一的理想被捕入狱,终于酿成台湾民族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被称为“戴华光事件”(“台湾人民解放阵线”事件)。

在戴华光身上,陈思和看到了当年刘大任等一批青年的影子,也感受到了更加可贵的品质:“当国民党实现解禁政策,民间开始频繁往来,当年为之牺牲自由的理想开始有了实践希望的时候,从监狱里出来的戴华光没有再搅和到台湾的复杂政治斗争里面去,没有把以往的坐牢经验当做政治资本,企图再捞一把个人的名利。他拒绝了各种党派对他的拉拢,淡薄名利,干干净净退出江湖,隐居家乡河北沧州,开了一家点心店养家糊口、造福一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也从《忽如归》的文字中读到了“痛感”,但他认为这种痛感非常特殊。“首先是非常淡,没有捶胸顿足却又是深入骨髓的;然后痛感非常小,完全集中在1949年以后到了台湾的家庭,但同时也是很广大的,不仅是‘外省人’的痛,实际上也是一个民族的痛。”

巴金纪念馆馆长周立民则从《忽如归》出发,提出类似两岸历史这样的题材在叙述上,能不能产生基本的共识。

尽管很多专家学者将《忽如归》与《巨流河》等作品并谈,但周立民认为,齐邦媛囿于党见,在《巨流河》后面部分的叙述中遮蔽了最为基础的认同,类似的情况也出现于其他同类作品中,比如把1950年的台湾描绘成“黄金时代”,而忽视其对另外一部人是“白色恐怖时代”的事实。“现在戴小华的《忽如归》出版,至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希望看到的立体台湾有了可能。”

呼唤对故土、历史和文化的回归

《忽如归》一书原名《梦回家园》,相比于后者,与会专家、学者都更为喜欢现在的定名。

“忽如归”取自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显然借古之爱国豪侠喻指戴小华弟弟戴华光,同时,在毛时安看来,一个“归”字使得全书抓住了核心问题。

在书中,开篇即讲了1999年戴小华母亲病逝于台湾,她决心按照母亲生前所愿不火化地将母亲遗体带回大陆老家安葬,由此展开了两代人从身体到精神上的回归之旅。

“从一开始母亲的肉体要回归土地,到对故土、历史,乃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回归,整个叙述就是围绕着归来展开的,最后就是叶落归根。”

“实际上之所以大陆能够在30年当中有这么大的发展,其在自然有海外华人的付出。哪怕人不能回来,但是也有心里情感的倾注,所以我觉得归字取得很好。”

毛时安仍然记得1976年在诗歌朗诵会上听到余光中《乡愁》时的感动。这首诗之所以在两岸能够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响,很大程度上在于牵动和说出了两岸人民的情感,说明这种情感在两岸有基础、有市场。“有一个说法是,因为地壳变动形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海相望,但是在海峡下面,两岸的大陆架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变化无穷的时代,我们需要有一个稳定的东西,这个东西不在于隔海相望的岛上,而在下面,所谓叶落归根的根。”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