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青报刊文:“包子雷”式伪英雄主义,寒了英雄的心

王昱/中国青年报
2017-03-14 07:35
舆论场 >
字号

《敌后便衣队传奇》视频截图

“抗日神剧和伪历史剧是我坚决不会碰触的题材,因为这牵扯到正确的历史观的问题。”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陈道明如是说。打量荧屏上的影视剧作,不难找到这番话的现实对应——枪打飞机、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包子炸雷……“雷人”的戏码屡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其实,这些在民族的心理伤疤上纵情想象、尽情创造的伪英雄剧,非但不能让抗日英雄得到“被注意”的宽慰,反而会寒了他们的心。

之所以替英雄们感到寒心,原因有三。最主要的是,背离常识的雷人情节,把艰难的抗战历程演绎得如儿戏般轻松,这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英雄的努力,也消解了牺牲的意义,仿佛无需百万将士洒热血,只需三五战神抖威风。其二,它让人误解英雄。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似乎不再是因为敢于牺牲的革命勇气与家国情怀,而是因为特异功能。其三,先烈们为之付出生命的事迹,被这样肆无忌惮地编排、竭尽想象夸张之能事,观众们的惊愕、戏谑、调侃远远超过了致敬。

浅层地看,剧情的虚假是伪英雄主义的“伪”之所在。但荧屏形象之伪只是表征,其根源是创作者没有对英雄、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打着致敬英雄的旗号,做着消费英雄形象、消解英雄意义、寒英雄的心并从中获利的事,一次次试探着大众的心理底线,透支着社会忍耐能力。

在一些神乎其神的抗日神剧中,“抗日”已经退缩为一个历史场景,其内核已经被偷换成偶像剧、科幻剧甚至爱情剧。重心已从“向历史致敬”偏离到“把故事讲得精彩刺激”。如此扭曲的历史观背后,是非常精明的利益算计——夸张的情节设置,很容易让一部剧成为热门话题,让一些主创名声大噪,让一些面孔为众人熟知。

近年来,常见有识之士呼吁“重拾对抗日英雄的关注”,把聚焦在小世界、小生活里的目光分出一些,投射到英雄的身上、投射到民族的来时路上。事实上,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对英雄关注得不够多,而在于不够纯粹。关注的目光中夹杂了太多对利益的觊觎、对名气的垂涎、对市场的预估,将“英雄”视为源源不断的题材库和赚取眼球的刺激点。为了赚得几许碎银,把民族的伤疤、话题的严肃统统置于不顾,甚至误以为这种对英雄不切实际的神化,会唤起大众的膜拜、尊重与缅怀。

事实上,英雄之所以为人尊重,不是因为能“刀枪不入”,而是因为“虽然力量很渺小但毫无保留、不怕牺牲”的炽烈精神。他们就是普通人,用最简陋的武器、最简易的装备守护着不容侵犯的家园。他们的伟大,是以平凡人性为衬布才得以映现,不是靠特异功能来点睛。

因此,向英雄们寄去遥远的敬意,必须要收回嬉皮笑脸的表情,必须击破神乎其神的影视闹剧。让打量英雄的目光回归纯粹、回归人性,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尊重。用无限丰富的想象把伪英雄架在虚构的神坛上,只会让真英雄在荧屏的热闹之外沉默叹息。

(原题为《“包子雷”式伪英雄主义,寒了英雄的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