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华书店80年|“70后”段炼:卖连环画的地方就是圣地

段炼
2017-04-21 14:47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新华书店1937年4月成立于延安,至今已80年。作为老牌国营书店,新华书店在全国书店中的地位无可比拟,也是承载了几代人回忆的阅读场所。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邀请了分别属于“60后”、“70后”、“80后”和“90后”群体的几位读者来讲述他们与新华书店的故事。

本文作者段炼,1974年生,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记得我还很小时候,有一次姑姑从单位图书馆搬回来一大箱旧书,满满的一箱连环画。其中有“文革”期间《孔老二罪恶的一生》《柳下跖痛骂孔老二》等“批林批孔”连环画,也有“文革”后《吕后篡权》《怒吼吧,黄河》等“揭批四人帮”连环画,更多的则是《流浪者》《叶塞尼亚》《佐罗》《追捕》等电影连环画。虽然我还没有上学,但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看不懂的地方就直接看图片,由此开启了我的阅读世界。

这一箱旧书被我翻的烂熟,记得每本连环画的背后,都会印着“××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所发行,各地新华书店经售”等字样。大人们告诉我,新华书店就是专门卖连环画的地方,从此新华书店成了我儿时心中的圣地。

后来我长大一点,大人也会偶尔带我去新华书店买连环画。那时以为,凡是卖书的地方都是新华书店,当时也确实如此。“新华书店”四个大大的红色毛体字,隔着好几条马路就能远远地望见,使人不由得加快了前行的脚步。入学读书后,老师教我们使用工具书,大人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新华字典》。我还想当然地认为,从新华书店买来的字典所以是《新华字典》啦!

小学一年级的某一天,我又一次路过新华书店,看到橱窗里摆着一本全彩色印刷的连环画《大闹天宫》。那个年代没有电脑,电视节目也只有中央台和上海台两个频道。这部经典动画片摄制于60年代,电影院基本是不会放的,盼星星盼月亮盼着电视台偶尔播出一次,家里的电视机还是黑白的。如果能有这么一本彩色连环画,就可以天天在家里看孙悟空了,那该多好啊!不过,相对于普通的连环画,这本彩色读物的定价很贵,大人当然舍不得买了。我可不管,书不到手誓不罢休,一哭二闹三耍赖,经过一番死缠硬磨才算遂了我的心愿。但从此我也明白了,哪怕大人再支持我读书,要买价格昂贵的书籍也不是简单的事。一年以后,新华书店又摆出了一套三十册的连环画《水浒传》,一整套太贵,我肯定买不起,好在有零星单本出售。于是,我几乎跑遍了方圆五公里以内所有的新华书店,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才配齐了这套连环画。如此化整为零,最终也达到了目的,还另有一番寻书的乐趣,让我自鸣得意了好一阵子。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家附近新开了一家新华书店,在店堂的一角售卖打折的连环画,我约上小伙伴一头扎进了书堆。《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铁道游击队》《东陵大盗》《盗官记》……,历年积累下来的压岁钱、零花钱,都被我换成一本本一套套的连环画。此时,家中的连环画已经有几大箱了,那些“批林批孔”“揭批四人帮”的“启蒙读物”也像宝贝一样珍藏在了床底下。我像海绵吸水般从连环画里获取了很多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想想也有趣,无论“香花”还是“毒草”,我都能从中读到有用的东西。就说那本《孔老二罪恶的一生》,绘画者是鼎鼎大名的顾炳鑫与贺友直,文字编写者署名“萧甘”,据说是著名作家巴金。这本连环画用充满火药味的“文革”语言批判了孔子和儒家文化,从现在的主流观点而言,这是一本充斥着谬论和谎言“坏的不能再坏”的书了。然而从这本“坏书”里,我知道了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知道了孔子的儿子叫孔鲤,知道了儒家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知道了“克己复礼”“君君臣臣”“兴灭国,断绝世,举逸民”,还知道了春秋时期的中国分为鲁国、齐国、郑国、陈国、蔡国、卫国等等诸多小国家。年龄尚小的我自然不会明白其中“批林批孔”的深意,但我对这些历史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许这就是我走上历史研究道路的最初动力吧!

我去新华书店,买的多是小人书,64开的连环画,大人们买的则是没有图画的32开大书。随着识字量的增长,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满足于读“看图识字”的连环画了,我让大人也帮我买几本大书看看。也许是那本彩色连环画《大闹天宫》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当时我最想看的“大书”就是《西游记》。很可惜,大人们在新华书店没有买到儿童版《西游记》,带回来的却是上中下三大册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丛书版《西游记》。兴冲冲翻开一看,半文半白,还有好多不认识的生字,实在太乏味了!和《西游记》同时买的,还有一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天方夜谭》,绿色的封面,一轮弯月下映衬着阿拉伯式建筑,厚厚的一册。毕竟是少儿版,读起来就顺畅多了,才两三天的功夫我就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充满异域风情的神话故事集。这下可好,又没书可读了,那就硬着头皮继续啃《西游记》吧!反正我有《新华字典》,不用惧怕生僻字,至于诗歌部分则直接跳过,也不影响阅读。就这样,翻翻看看,查查找找,差不多用了小半年的时间,我竟然也看完了这部大人看的大书。

《西游记》是我读的第一部中国古典名著,还半通不通,似懂非懂。但既然读了,那就继续读下去吧!《三国演义》、《水浒传》小时候已经看过连环画了,《红楼梦》又讲点什么呢?天上怎么就掉下了林妹妹?干脆,让大人再去新华书店帮我买了一套《红楼梦》。与其他三部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的语言更接近于白话文,也没有大段古怪生涩的诗歌。尽管还没到能看懂《红楼梦》的年龄,却并不妨碍我读得有滋有味,亦或许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礼仪风俗吸引了我。适逢欧阳奋强和陈晓旭主演的电视剧《红楼梦》热映,也帮助我理解了小说的内容。然而,电视剧最后的结局过于凄凉,和小说完全不一样,对此我还感到很疑惑。后来我才知道,《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鄂续写的,电视剧反而是根据曹雪芹的本意改编的。但我不能接受,我更喜欢书中“兰桂齐芳”大团圆的结局。现在想想还是觉得蛮搞笑的,一个纯爷们对《西游记》的神神鬼鬼没了兴趣,却深深陷入了《红楼梦》的痴痴迷迷之中。升入中学后,我对《红楼梦》更着迷了,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以至于从任何一页都可以一口气接着读下去。有一天晚上睡不着,又捧起了《红楼梦》,不知不觉天就亮了,竟然看了整整四十回。后来,我又读了《封神演义》和《东周列国志》,打打杀杀终究没什么意思,反而觉得《镜花缘》稀奇古怪更好玩一些。由《西游记》到《红楼楼》,再到《镜花缘》,感到自己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读得差不多了,又开始看世界文学名著,慢慢地,我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文学少年。

我读中学去了甘肃兰州。那里的书店比上海少,最大的新华书店就在省政府旁边,规模倒是挺大的,上上下下总共四层。时逢20世纪90年代初,原先的展示柜台一律改为开架陈列,顾客可以在书店里随意翻阅各种书籍。那时开架销售还是比较新颖的模式,大部分读者不太好意思自行取阅,不像现在席地而坐一泡就是一天,已成了书店一道独特的风景。那时我小屁孩一个,初生牛犊不管不顾,也没人来干涉,得以从容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那一段时间,我更专注于升学考试,书买的比较少,新华书店反而去的比较勤。我喜欢在那里看《古代文选》一类的书籍,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古汉语水平,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我的文学梦。翻阅古文之余,小说还是要读的,我甚至在新华书店里看完了一整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三言两拍》。

大学考回上海,我有了自己的小房间,有了一个小小的书橱。高考后假期的第一天,我就去了新华书店,一下子买了《现代散文精选》《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集》《三刻拍案惊奇》等一些文学书籍。我还心想,不晓得要过多久才能把书橱摆满,可不到一年的时间书橱就塞满了,连写字台上也堆满了各种书籍。那个时候,尽管房价还没有今天这样高得惊人,但住得并不宽裕。幸好大学里的图书馆还不错,书借的多了买的少了,因此还不至于完全挤占掉自己居住的空间。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博物馆工作,开始从事地方史志研究。工作后口袋里有了钱,新华书店去得就更多了。有一次,我来到南京西路靠近石门一路口那家新华书店,居然在二楼的角落里找到一册《上海文化源流辞典》,可惜护封略有破损。我买书一向非常挑剔,总要在一大堆书里挑出最好的一本,凡有瑕疵者概不接受。经询问营业员,她说目前只有这一本,需要到库房里去找找还有没有新书,让我过几天再来。这本书出版于1992年,厚厚一大册精装本,定价只有30元,市场上早已脱销多时。其实护封破了并不影响阅读使用,我怕夜长梦多,立马掏钱买下了这本研究上海地方史必备的专业工具书。同事们获悉后,纷纷赶去那家新华书店扫货,无不空手而归。看来我那本《上海文化源流辞典》应该是久存仓库的唯一漏网之鱼。

时光飞逝,转眼间进入21世纪,买书已有了更多的选择,街边书报亭、文庙旧书摊、批发市场都是我经常去的场所。不过,只要路过新华书店,我总会进去看一看,哪怕不一定想买书。再后来,遍布上海街头那红红的四个毛体大字不见了,一些营业网点改成了专业书店,而区县一级的新华书店大多换上了“上海书城××店”的招牌,新华书店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