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华裔女生突然晕倒跌入纽约地铁,手脚被碾断

周欣嫒/中国侨网官方微信
2017-03-22 12:09
全球速报 >
字号

对于大部分纽约客来说,地铁是最主要的通勤工具。

纽约地铁四通八达,规模宏大,共有26条线路通向各地,把Manhattan, Queens, Brooklyn, Bronx四个区连接在一起。

这如迷宫般复杂的线路每天将450万人运送至目的地,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横生不少意外。

日前就刚刚发生一例!

25岁华裔女生被碾

右腿右手均遭截肢

3月8日13:30分,在纽约莱克星顿大道51街车站内,25岁的华裔女生索菲忽然晕倒,跌入铁轨。

此时,正有一辆列车迎面而来,尽管司机发现情况后第一时间紧急制动,但由于车速实在太快,列车根本无法停下,呼啸着从索菲身上一碾而过。

更令人心痛的是,列车碾过时,索菲整个人是清醒的。

在场乘客及工作人员迅速对索菲展开救援,索菲在最短时间内被送往医院进行紧急手术。

经过抢救,索菲的命保住了,却永远失去了右肘以下及右膝盖以下的部分。医生称,无论身体复原还是心理重建,索菲未来的路注定会无比坎坷、漫长。

一次跌落,前后几秒,瞬间就夺走了原本美好的一切。

作为沃顿商学院金融系2013年的优秀毕业生,索菲曾被列入校长名单。她的朋友米卡介绍,索菲为人热情友善,跟她聊天她总是耐心倾听,与她相处是件非常开心的事。

往日一袭红裙、笑容灿烂的索菲。 中国侨网 图

索菲父母闻此噩耗心痛不已,连夜从中国赶到美国,守在女儿身边,陪她渡过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

我们共同祈祷索菲早日康复,希望命运今后将她温柔善待。

纽约地铁“夺命”梦魇

相当于每周死一人

2011年,纽约地铁发生事故146次,造成47人死亡;

2012年,55人死于地铁车轨;

2013年,53人魂断纽约地铁。

纽约大都会运输署(MTA)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开始,纽约地铁每年死亡人数都维持在30人以上。从2007年开始,每年死亡人数几乎攀升到50+,相当于每周死1人。

这其中,有意外也有谋杀。由于高发的犯罪率,纽约地铁一度被视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之一:

2014年11月16日,61岁的华裔老人郭伟权在Bronx(布朗士)的一个车站,被陌生男子推下站台,遭列车碾压身亡。

嫌疑人是一名非裔惯犯,曾因抢劫、斗殴、吸毒等罪名被捕30余次。

此事被定性为“一起由陌生人实施的随机、蓄意、致命的暴力事件”。

2009年9月4日,纽约华埠东百老汇地铁站发生一起严重事故,一名年仅21岁的中国籍男子被地铁撞倒,当场血流如注,奄奄一息。

纽约地铁为何不安全?

“夺命地铁”来袭如何自救

自1904年10月27日,纽约市第一条地铁通车以来,纽约各条地铁几乎没有过大的改造。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地铁屏蔽门在一些大城市,如巴黎、伦敦等被广泛应用。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城市新建的地铁都设置了屏蔽门,年头较久的线路也都正在修建或准备加装屏蔽门。

但纽约地铁并没有这类设备,站台上不但没有屏蔽门,也鲜有阻拦乘客接近轨道的标语和警示标志。

除了皇后区通往肯尼迪机场的空中列车Airtrain在轨道与站台之间加装防护措施之外,其他站台无一例外都保持着“原始”状态。

因此,保持警惕、学会自救对于常以地铁出行,尤其是对所在地区地铁安全措施不够完善的小伙伴来说,尤为重要!小侨在此为您进行了梳理,务必转发给小伙伴看看!

1.不玩手机!

不玩手机!不玩手机!不玩手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无论走路还是候车,相当多意外事故都是因玩手机分神而发生的,哪位亲友有这个坏习惯?重点转给他!

2.紧急自救!

a)坠落后若暂无列车驶来,立即呼救!一方面恳请周边人帮忙,将自己拉上站台;一方面通知工作人员,以便立刻采取措施。注意,不要只靠自己,那样纯粹是在浪费救援时间!

b)若列车已驶来,最有效的方法是立即紧贴里侧墙壁(带电的接触轨通常在靠近站台的一侧)。尽可能紧贴,不要令列车刮到身体或衣物;

c)万不可尝试趴在两条铁轨间的凹槽里!地铁和枕木之间没有足够的空间使人容身!

(原题为《华裔美女高材生跌入地铁手脚被碾断!纽约地铁何时挥去“夺命”梦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