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将加大急救培训投入力度,让培训更便于理解、操作和普及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2017-03-22 21:21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海正研究制定公众急救方案,加大对急救培训的投入力度。

3月21日,上海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一名四年级女生在午餐时,因气道异物引发窒息死亡,受到舆论广泛关注。

事发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该校学生口中了解到,这名女生噎住后跑出教室,倒在饮水处旁一小段陡坡处。事发时,一名教师正在教室内给学生盛汤,闻讯后五名教师赶来抬起这名女生,随后拨打急救电话。

对此,有网友认为“如果当时有人懂得急救知识就好了”,多家媒体则介绍了针对气道异物开展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这一曾被称为“生命拥抱”的急救法,由美国一名从事外科的医生发明并于1975年正式命名,其原理如下:施救人员环抱住异物进入气道的人,双手交叠推挤患者的上腹部,利用冲击腹部产生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使人获救。

“这一急救技术的普及或许可以给当事人带来生命的希望。”一名急救医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被噎住无法呼吸后的几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然而任何专业急救人员都很难在几分钟之内赶到患者身边。

“对于气道梗阻,急救措施来得越快越好。”该急救医生表示,抢救黄金时间有5分钟、8分钟、10分钟这些时间点,代表着当事人不同的状态,“当发生气道异物梗阻时,心跳还没有停止,脑部仍然有氧气供应,黄金5分钟后脑部氧气将逐渐耗尽,黄金8分钟后脑部已经出现了损伤,黄金10分钟后脑部就开始出现不可逆的损伤,而一般情况下,心跳停止10分钟后抢救工作就会非常艰难。”

这名急救医生同时指出,一些错误的急救观念,例如“采用拍打病人背部、或将器物深入口腔咽喉去取异物”,并不一定能起到理想的作用,“这些只是针对气道内有小颗粒、痰等这些异物,或是本身还有能力咳嗽的人群有用。”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相关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一些急救培训对社会大众来说并不难,花费时间也并不长,只要有急救意识,愿意花一天甚至几小时去学习急救技能,即可掌握并获得相应的证书。

目前,尽管有一些机构开展急救培训,但普及度仍然很低,且针对人群有限、宣传力度不大,尤其是非专业人士知晓度较低,也并未被纳入到中小学课程中。

以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为例,急救培训主要针对专业人群开展,如医生、公安民警等,而一些社会机构开展的培训,不仅缺乏广泛的宣传途径,且培训的人数和能力有限,此外,学校急救教育项目培训也并未辐射到每一名学生和教师。

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获悉,目前,该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公众急救方案,今年将加大对这一块急救培训的投入力度,而不仅仅停留在专业人士培训上,有望用公益的形式向社会大众开放,去专业化操作,让培训更便于理解、操作和普及。一些区域性社会大众普及项目也将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如2017年黄浦区科协与瑞金医院合作,开展区域内千人急救科普培训,上海交大附属同仁医院也正在筹备让区域性的急救培训项目可以进入到中小学,避免悲剧再发生。

一名急救医生建议,将“海姆立克急救法”纳入到市民急救培训项目中去。“目前在急救培训中,常见的是心肺复苏技术、AED设备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并不普及,气道异物梗阻临床上病例并不多见,但在短时间内可危及生命,急救效果很好。”上述急救医生进一步表示,急救培训中最关键的是,要让受教育者学习如何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可能存在气道梗阻的情况,突发情况下,并非每个当事人都可以说话或咳嗽去表达,及早判断可以及早开展急救,同时也要让受教育者知道,平时进餐过程中切勿说话或运动。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