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评论:濮阳校园踩踏,别止于“看了心痛”

盛玉雷/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
2017-03-23 21:13
舆论场 >
字号

近日,河南濮阳一小学发生一起踩踏事故,一个幼小生命戛然而止、20多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让社会关注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校园安全。根据当地公告,事发原因是课程时间较短,学生集中去厕所,拥堵导致踩踏。在对受伤孩子进行全力以赴救治的同时,对校园安全的检视与反思也须引起高度重视。

踩踏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人群失序有关。造成秩序失位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引起河南濮阳学生人群失序的原因,竟是集体上厕所的争分夺秒。这背后,是短短十分钟的考前间歇、逼仄狭窄的楼梯设计、高达两层楼的厕所布局。据记者现场观察,全校1700多人共用四间厕所,其中女厕坑位只有24个,冰冷的水泥阶梯上还残留血迹,“看了令人心痛”。

教化之本,出于学校。这显然不是敲响校园安全警钟的第一声长鸣,却依然让人们的心震颤不已。有研究报告显示,校园已成为少年儿童、青年学生最为安全的生活场所,但与此同时,另一份调查却表明,学校正成为家长们最担心的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近些年来,从食物中毒到校舍倒塌,从校车车祸到校园欺凌,校园安全事故多次演变成社会公共事件,所积聚的焦虑亟待通过加强校园安全建设来有效纾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然。在生产领域有一个海恩法则,是说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对校园安全而言同样如此。其实,无论是厕所还是校园的旮沓角落,不管是课堂还是课下对学生的每一句叮嘱,只有时刻控制好校园内外身系师生的每一个变量,才能解好校园安全这道难题。这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切实的检查督导,更需要教学领域所有参与者不只停留在口头的自觉与重视。

往深层看,此次事故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校园安全问题,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教育课题。据悉,事发学校共有学生1704人、23个班级,这明显违反了教育部有关“城市完全小学最大规模是30班、1350人,班级平均规模不应超过45人”的规定。这样的“超载”,在当地也并不是个案。教育资源的现实布局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反映出当前不少地方教育实践的尴尬。教育部早就明确指出,“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大城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数量倍增,配套学校和教育设施未能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基础教育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放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来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既留下了教育的难题,也埋下了安全的隐患。这说明,只有让城乡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创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让孩子们既享有教育的权利,也沐浴安全的阳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而保证校园里的一方净土,让设施齐备的校园成为孩子成长的保护层,是实现这一心愿必不可少的步骤。

(原题为《锐评】濮阳校园踩踏,别止于“看了心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